第四十三章

    军训结束后, 徐桂芳很意外的收到了孙建军的来信。

    在信里孙建军语气轻快的告诉她他准备复读,打算明年也报考盛京大学做她的师弟,当然,也提了孙卫华无耻的行径, 暗着顶替不成,现在改成明着了, 要求明年孙梅梅顶替孙建红的成绩, 当然, 他们全家人都没同意。

    徐桂芳当天就去了银行, 取出三百块现金, 又找到张凯文, 托她在物资局的亲戚尽快买一只进口的录音机。

    五天后,徐桂芳给孙建军邮回一封信, 随信邮走的, 还有这台录音机。

    在过了些日子,家里的信也收到了,徐红利之所以回信这么慢, 一个是因为五金厂扩充了, 征用了胡家村几十亩地盖厂房,新招了很多工人, 还都是壮小伙子,连带着徐家的早点铺都比以前忙多了,刘银环干活儿虽然利索,但比起徐桂红差远了, 他每天变得特别忙碌。

    孙建军的事情,徐红利也抽空打听了一下,据说是已经去镇高中复读了。

    徐红利在这件事儿倒是很淡定,嘱咐徐桂芳不用太过意不去,人的命天注定,孙建军上不了大学,固然是孙卫华使坏,但他家也的确有问题,不然政审想卡他,也无处下手。

    有句俗话怎么说的,打铁也要自身硬呢。

    孙建军走了一趟省城,虽然政审的事情没有解决,但他敏锐的发现了国家政策的改变,如今国家那么重视教育,他就不信了,明年他再参加高考,政审还能不过关

    虽然觉得儿子有些固执,不肯和孙卫华合作,而是要去镇上和妹妹一起读高中,但孙厚伟和魏思田也是痛恨孙卫华那样的人,儿子自小聪明懂事儿,他要去复读,那必然是已经想好了,夫妻俩也就没硬拦着。

    这天吃过晚饭,魏思田给两个孩子收拾行李,孙厚伟端着一碗自己蒸的豆沙包去了堂叔家。

    孙厚伟的这位二叔,就是孙家屯的村书记,他将孙建军的事情说了一遍,孙二叔吸着烟默不作声的听着,他这位大侄子为人厚道,孙建军也是一村人都知道的好孩子,原本以为村里能出一个大学生,他这老脸上也有光呢,谁知竟会变成这样了呢

    但涉及到孙卫华,孙二叔也不好多说,敲了敲烟锅子说道,“厚伟,既然上头嫌你家里成分不好,你表现得积极一点不就可以了镇上刚来的文件,还要大力推广种棉花呢,不过是要种棉花,而且要多种棉花,明年要不你当个领头兵,不光是河滩上的六亩地,你后山下的那十亩地,全种上棉花怎么样”

    他们孙家屯人少地多,孙厚伟一家四口分了十六亩地,按照往年的惯常种法儿,是种一季小麦,再种一季一米,有些零碎的小地块,可以重点大豆,芝麻等。

    至于菜地,家家户户都大院子,房前屋后就够用的了。

    孙厚伟点点头,种棉花就是辛苦些,从育苗到打岔再到拾棉花,但皮棉收购价格很高,比种别的粮食更赚钱呢,就说道,“种棉花是行嘞,咱种了能有什么说法吗”

    孙二叔点点头,说道,“种得多政府有奖励,到时候给你一个先进的称号,若是建军建红考上了大学,谁也不敢卡他们的政审了”

    孙厚伟觉得这主意很好,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重新回到熟悉的校园,虽然镇高中比起县中的条件差远了,但孙建军心理上并没有落差,他反而觉得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再次复习那些熟悉的知识点,孙建军不像以前那么猛做题了,而是开始思考,他今年高考考了五百多分,按说也不算低了,但徐桂芳考了七百多,自己差在哪里呢

    这么一分析,他才发现自己偏科而且还有点严重。

    孙建军的优势在于数理化,后来的模拟考都能在一百一十分左右,这分数已经很高了,进步的空间特别小了,但是,他的语文,生物,英语,政治的分数特别不稳定,从八十分到一百分的时候都有。

    尤其是语文和英语,发挥好和发挥不好能差不少分。

    而所谓发挥好,不过是碰巧那一批题目会做,发挥不好,就是碰巧不会喽。

    了解到了自己的弱点,孙建军比以往学习更加专注和用功了。

    徐桂芳收到大哥的信觉得内心五味陈杂,当然,孙建军上不了大学,这事儿肯定不怨她,她也是苦主呢,好险没被孙卫华给算计了。

    但若说此事和她无关,那也似乎不对。

    邮寄包裹的速度很慢,从盛京到千山镇高中走了十多天,孙建军猛一收到那么大的包裹还觉得奇怪,他提到寝室一层层拆开,里面竟然是一只崭新的录音机

    这东西可不好买,听说一台至少要五六十块,这么贵重的东西,徐桂芳给他邮这个干什么

    其实孙建军不识货,五六十块的是收音机,这个是三洋牌的收录机,若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一台要两百五十块,还要若干侨汇票才行,张凯文的亲戚没要票,只收了三百块钱,算是相当划算了。

    徐桂芳的意思,让孙建军假意答应孙卫华的条件,而且要把整个谈话过程录下来,接下来的事儿,她不用说,孙建军也瞬间明白了。

    周末回家,孙建军跟父母再次提了高考的事儿,他这次话锋一转,说有点担心明年再卡到政审上面,不如就答应孙卫华的条件,反正妹妹建红还小,晚一年读大学也没关系的。

    孙厚伟舒了一口气,他这人虽然心善,但自来胆小,虽然孙二叔已经替他出了主意,明年多种棉花争取当先进,但仔细想想,每年高考是七月初,那棉花四月种,七月才开始吐絮,九月底才结束,上交皮棉也是每年秋收后,他那时就是交了再多皮棉争了先进有啥用呢,那时候大学早开学了。

    故而儿子一说,他就点了点头,说道,“是这理,就怕不答应他继续使坏呢”

    与此同时,孙梅梅在县中的复读班日子不太好过,她已经在物资局工作了二十多天,心都散了,每天想得都是要打扮的漂亮时髦,咋一回到学校,她精心置办的好几套洋装都穿不了,因为实在太过洋气和成熟了。

    孙梅梅穿回学生时期的青布碎花裙子,而且不能擦粉抹口红了,自觉颜值下降了不少。实际上,她五官不算漂亮,但皮肤好身材好,俗话说十八无丑女,物资局未婚女青年很少,所以她才显得比较扎眼了。

    在县中不一样,班上水灵的姑娘一大把。

    当然,她最大的烦恼其实是学习上,孙梅梅不肯静下心来用功了,成绩变得史无前例的糟糕。

    孙卫华原本觉得孙厚伟一家肯定会答应他的条件,没想到这家人固执的很,竟然选择让孙建军复读一年,他心中暗骂蠢货,却也不得不另外寻找目标了。

    其实对他来说,找一个学习不错的高三生非常容易,他们县城下辖十八个乡镇,有十所镇高中,这都是他直接分管的,别说一个,找十个八个人选也毫不费力。

    关键是,这事儿得明着谈,那他就得事先打听好学生的家庭背景,万一人家县上或者市里有人,先不说成不成,透露出去麻烦就大了。

    有句老话说得好,皇上还有几门子穷亲戚呢。

    他试着打探了两个学生,一个家里姑姑在县上卫生局,一个是叔叔在市里当教师,虽然都是小人物,但他也不敢贸然上门去谈,要找合适的人代替他去,一时还找不到,说起来他手上有马靖宇的把柄,让他去合适。

    但这小子门路广,春天里将刘春华调到了市教育局,虽然级别没变,但一个县上一个市里能一样吗马靖宇自己也在一个月前调去了市文化局。

    如今人都找不到影子了

    孙卫华觉得这事儿不好办,心里萌生退意,但孙梅梅大学还是要上的,重点大学上不了,可以上大专中专啊。

    他们市里的师专,负责招生的科长是他的大学同学,只要孙梅梅考得分数不太离谱,差一点也不要紧,塞进师专还是没问题的。

    当然,师专这学校连专科都算不上,是大中专,孙梅梅肯定看不上,但想上好大学,就得自己努力考呀,考不上还挑三拣四,那就是她的不对了。

    作为父亲,孙卫华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

    想通了这一点,孙卫华美滋滋的夹了一块儿红烧肉,色眯眯的看着眼前的少妇,说道,“小高啊,吃来吃去还是你这肉最好吃”

    这明显话里有话,而且有点露骨,高大姐不以为意,四十岁的人了,竟然笑得俏生生的,说道,“处长啊,您要喜欢吃,我天天过来做”

    两个人在饭桌上眉来眼去,你来我往,很快就手牵手转移了战场。

    在这种情况下,孙厚伟捎信儿让他回一趟村里,孙卫华感觉有点意外,但还是趁周末提着礼物回到了孙家屯。

    在孙建军没能上成大学的情况下,孙厚伟竟然答应了让孙梅梅顶替孙建红上大学孙卫华一开始觉得不可思议,后来一琢磨,堂哥这人胆小怕事儿,他那堂嫂虽然是省城人,家里人都不在了,在农村窝了近二十年了,和普通的没见识的农妇没啥区别,他们定然是怕明年两个孩子高考,若是考上了政审再被卡住怎么办。

    毕竟,孙厚伟的父亲,爷爷,都是大地主,这孙家屯谁都知道,而且孙厚伟前几年也的确去城里贩卖过老鼠药。

    孙卫华很得意,说话异常响亮,“建军啊,你不要气馁,虽然今年政审没过,政策要求没办法,这种顶风的事情谁也不敢做,你放心,你在镇上好好学习,明年不等高考,叔叔就去政府那边托人打个招呼断然不会再出现政审不合格的事儿了”

    孙建军点点头,也大声说道,“谢谢堂叔,你的意思是,明年我妹妹孙建红考上了大学,让堂妹孙梅梅顶替去读,我这边的政审也没问题了那堂妹改不改名字

    这个问题孙卫华暂时还没想,不过,一笔写不出两个孙字,他们是本家,这就方便多了,今年一连给孙梅梅改了两次名字,他那县中的同学说不定已经在背后笑话他了,干脆不改算了

    “不用改到时候梅梅就顶着建红的名字和户口去学校报到,户口迁走了也不要怕,她和梅梅的换一下就行了,等后年,建红就去县中上学好了,一切费用都包在堂叔身上”

    在破旧的八仙桌底下放着一张同样破旧的凳子,上面还盖着一件破衣服,破衣服下面,一台崭新的收录机勤勤恳恳的工作着,将在场每个人的话都录了下来。

    孙卫华说得高兴,自然不可能注意到这个。

    不知不觉中,开学已经两个月了,徐桂红每隔上两个星期,就会将海正街和云正街两个店的分成通过邮局汇给她,两个店的生意都很不错,汇款单的数目一般都在一千元上下,也就是说,她现在手里有六千多块了。

    如今盛京也流行做生意,只要有胆子,几乎做什么都红火,都能赚到钱。

    但徐桂芳还是想做吃食,第一她有经验,第二这个起步比较简单,不用投入太大的成本,当然,像赵青青那样,借了生活老师家里的锅灶,做好东西就在学校里兜售也是不成的,规模太小了。

    徐桂芳转了几天,很失望的发现他们盛京大学附近不适合做小吃,这边属于郊区了,住户很少不说,都是村里人,人家种粮种菜养猪自给自足,不回来买她的东西。

    盛京大学不行,但盛京医科大学是可以的,因为离市中心很近,出了大学校门,拐过一个岔路口,有一条叫做云锦路的街道,路两旁都是一长溜的铺子,卖什么的都有,吃穿用样样俱全,也不是全是这种小铺子,再往前走,交叉路口就有大商场。

    这边儿比盛京大学附近也热闹多了,不管是不是周末,是不是节假日,街面上总是人来人往的。

    这地角不做生意太可惜了

    徐桂芳只用了两天时间,就迅速赁下了一间铺面,也是上下楼结构,比镇上海正街的新店面积大上一倍还不止,加起来恐怕有一百平了,当然了,租金也贵,一个月二十块钱。

    这点钱对徐桂芳来说不算什么,她签了三年的合同,商议租金是一年一交,但合同期内,租金是不能涨的。

    租好了房子,她才通知了赵青青和李娜。

    赵青青做的卤肉在盛京医科大学已经小有名气了,也的确小赚了一笔钱,但最近一段时间,她遇到了一些麻烦。

    首先医科大学功课很重,她好胜心强,一边顾着学习一边顾着生意,什么都不想拉下,但学习上还是受影响了,再一点,因为赵青青人长得漂亮,做的卤肉又异常好吃,学校好多男生会特意过来买,但买完了还不走,扯东扯西的乱聊天。

    当然了,她一般是将做好的卤肉放到一只塑料桶里手提着四处兜售,都是在校园里,青天白日之下,那些男生不敢太过分,动手动脚是不敢的。

    但一堆男生围着她乱拉话,已经够难为情的了而且不知道是谁把她卖东西的事情上报了学校,辅导员找她谈了话,虽然没说不允许她继续卖,但话里话外的意思,也是不赞成的。

    的确,在别人看来,大学生的日子都很好过,吃饭有国家发的饭票,花钱有每个月七八块的补助,就是家里再缺钱,一分钱也拿不出来,仅靠这些也能过维持一般的生活了,何况,这赵青青肤白貌美,一入校的时候,那打扮也不像家里很穷的呀。

    来盛京上大学多不容易啊,不好好学习,反而想着法子挣钱,真是不可思议

    因为铺子离盛京大学太远,徐桂芳不可能天天过来盯着,但赵青青和李娜因为离得近,一天两趟都没问题,因此徐桂芳提出来要跟他们合伙做生意。

    赵青青立马双手赞成,她现在身上也有三百多块了,虽然仍旧不算多,但也算能拿出手了。

    根据徐桂芳列出来的预算清单,店铺开起来需要一千六百块左右,徐桂芳出资一千块,赵青青和李娜各出资三百块,若是资金不够,再由徐桂芳追加投资。

    开店的第一个环节,是要赶紧寻找供货来源,徐桂芳的打算是开炸鸡店,因为这附近卖吃食的不少,尤其是早点,大小都有十来个摊子了,卖的东西也大同小异,无非是油条烧饼豆汁儿焦圈这些,她要是也这么干,第一没啥竞争力,第二那么大的铺子,太可惜了。

    但这条街上除了一家国营饭店,还没正经的饭店呢,她开炸鸡店是第一家。

    盛京人普遍消费高,炸鸡套餐肯定销路特别好。

    盛京毕竟是都城,千山镇根本没法比,徐忠民那时为了寻找养鸡专业户,好费了一番力气,盛京就不一样了,不用直接找到农户家里去,京郊就有屠宰场,每天有上万只鸡被宰杀成白条鸡供到各个市场,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

    徐桂芳找到一个比较大的摊位,说每天要五十只鸡,人家小老板一点不觉得惊讶,还问要不要帮她分割好。

    鸡肉的供应不成问题了,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招人了,徐桂芳在门上写了招聘广告,要求仅限女性,条件是厨艺好,干活麻利,还要身体健康才行。

    没想到第二天一下子来了十五六个大嫂大婶。

    其实这种低端人才的面试很简单,徐桂芳选了一个三十多岁的魏大姐当店长,这位魏大姐有初中文化,人长得很喜庆,看到谁都是笑眯眯的,以前她在国营饭店工作过,因为家里事情忙不开不得已才辞职了的。

    还有两个员工张大婶和刘大嫂。

    这个店面不同于早点铺子,摆上锅灶桌椅就能开张,徐桂芳不但订制了醒目的招牌,楼上楼下都彻底粉刷了一遍,水泥地面也重新铺上了浅黄色的地板,桌子和椅子都是原木色,椅子上铺着明蓝色或明黄色的软垫,桌上铺着雪白的桌布,墙角还摆了几盆高大的绿植。

    坐在这样干净亮堂的店里,吃着美味的炸鸡,再看看窗外的行人,或者和情人,朋友,家人聊聊天,的确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李娜和赵青青甚至感叹,说店里比一般人家的家里都还要漂亮讲究呢。

    试菜两天后,徐氏炸鸡正式营业了。

    虽然她们提前没做宣传,但街面上的行人早就注意到了招牌,而且炸鸡的香味儿,简直可以飘出八里地远。

    来这里逛街的人,谁也不缺一块多钱,只要花上一块五,就能吃上一盘香喷喷的炸鸡,一份米饭和一份拌青菜,还有一碗玉米面粥或鸡蛋汤,简直划算的不得了

    因为第一天怕卖不完,没敢做太多,只做了两百份,没想到的是,下午三点就卖光了

    第二天特意多做了一百份,但因为是周末,又是下午三点就卖光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