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刚在办公室坐下, 新来的办事员小李正在拖地, 看到他进来,赶紧沏了一杯热茶。

    教育局的工作其实是很清闲的, 尤其孙卫华主管的这一块儿平时没什么事儿,即便是有事儿, 也可以安排人去办。

    他小口小口的喝着茶,翻看着今天刚送来的报纸。

    通常看完报纸, 他习惯去对面的大办公室逛一圈,一方面表示对手下的关心,一方面也是做给上面领导看的。

    教育局局长的办公室和他只隔了两道门。

    然而今天孙卫华完全忘记了这个习惯, 他看完报纸, 将小李支出去, 自己关上办公室的屋门,脑子反复想的是,瞒天过海这四个字。

    是的, 一开始他听到竟然有人冒名顶替别人上了大学, 是自动站在被顶替的那一方的, 很为那个学生感到气愤和不公。

    农村人不比城里人, 考不上大学还可以通过招工参加工作,在农村上学不容易,考上大学更不容易,可以说考上了大学是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比如他自己,虽然是凭推荐上的大学,但毕业后就是干部身份, 国家分配工作,而且还找了大学同学当老婆,已经是标准的城里人了。

    但是假如当年被推荐的不是他,那他现在在干什么也许就在家里种庄稼,最多被哪个工厂招个工当个工人,每天两班倒或三班倒的混日子。

    那些顶替别人上大学的人真的是黑心肝

    但他气愤归气愤,不知道为什么就想到了自家老三。

    在这七个孩子里面,老大老二从小不爱学习,现在早参加工作了,老四老五也是贪玩,老六老七年龄还小,唯有孙梅梅自小乖巧听话,从不惹祸,学习也是十分刻苦认真,是最得他喜欢的孩子。

    可惜老三天赋不太够。

    无论孙梅梅怎么努力,成绩在县中就是个中等。

    孙卫华皱着眉头,忽然大胆的想着,他自己就是教育局的,若是在下面乡镇高中找个尖子生,让孙梅梅改成她的名字,等高考结束了,他故意给抄低分数,然后偷偷让自己女儿顶上不就行了吗

    至于学籍户口么,都可以想办法。

    但事情也不能办的太鲁莽,一定要事先了解清楚,要选那种什么背景也没有的穷孩子才行。

    想到此,孙卫华立即让小李去拿上学期县里统考的成绩名单。

    他很快从三所镇高中里挑出五六名女学生来。

    其实尖子生好找,就是学生的底细不太好查,若是碰到城里有得力亲戚的孩子,人家要是懂得去市里查分数,那就糟糕了。

    思来想去,孙卫华觉得最合适的是千山镇的学生徐桂芳。

    徐桂芳的父亲徐忠民他见过,一看就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而且在饭桌上讲了祖宗八代,别说得力的背景了,估计都没什么亲戚在城里。

    这样的人最好糊弄了。

    而且这个徐桂芳成绩很不错,估计到县中也算得上尖子生,只要不出意外,高考能出一个不错的分数。

    想到此,孙卫华仿佛看到重点大学的通知书已经被女儿孙梅梅拿在手上了。

    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好起来,小李在外头敲门,说道,“孙处长,要不要去食堂吃饭”

    孙卫华高高兴兴的打开门,说道,“好啊,不过今天咱们不去食堂吃,走,我带你去饭店“

    小李高兴的提着孙卫华的包,笑嘻嘻的说道,“领导,您是不是有啥好事儿了要高升了吧”

    孙卫华淡然一笑,不否认也不承认。

    下班回到家,孙卫华往沙发上一瘫,一边吞云驾雾,一边还在想这个事情,都没察觉到外面天快黑了。

    她老婆徐兰兰加班回到家,发现厨房还是冷锅冷灶,老四老五和老六老七看到她回来,仿佛饿狼看到食物,眼睛都绿了,争先恐后的说,“妈,你怎么才回来,饿死了”

    徐兰兰气呼呼的推开屋门,孙卫华打着响亮的鼾声,已经在沙发上睡着了。

    她黑着脸先打开柜子找出几条饼干,四个孩子很会看脸色,知道这是妈妈生气了,一人抢了一条回各自房间吃去了。

    徐兰兰左看右看找不到趁手的东西,干脆将换下来的高跟鞋用力一砸,孙卫华吃痛一下子就醒了。

    他看着面前生气的老婆,也有点不高兴,徐兰兰当年在大学可是他们班的班花,文静温柔,好脾气是出了名的,怎么现在生了一堆孩子后就变成了这样

    虽然外表还称得上是中年妇女里面的美女,但是这脾气可是变得太多了。

    他心里不高兴,说出来的话就不好听,“你一个女同志天天下班这么晚像话吗你们单位没人了,就指望你了”

    徐兰兰一听这话简直要气炸了,他们家要养七个孩子,要吃要喝要穿要花,孙卫华一个月才五十多块,她四十来块,听着是不少了,但他家月月的口粮不够吃的,要花钱买高价粮,而且现在物价高,孩子的一件衣服就要十块二十块,衣服还可以省,鞋子没法省,最便宜的鞋也要五六块呢

    她算过一个月的基本开销,没有一百五十块根本过不去的这还是最基本的开销,要是加上人情往来,请客,偶尔给自己添点衣服,或者孝顺父母一点东西,那都远远不止

    这些年多亏她父母,她姐妹几个都对她很照顾,要不然,就凭孙卫华,怎么能养活起这一家子

    再说了,她加班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因为私下里倒腾点东西赚点钱,怕单位同事抓她的小辫子,只好在工作态度上好好表现。

    说来说去,她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一个中年妇女,谁不想下班后直接回家啊,守着孩子做做家务那是很美的事儿

    徐兰兰越想越委屈,她结婚头几年还不好意思上手,后来发现孙卫华是个屡教不改的破车,不定期修理就上不了路,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徐兰兰是个一米七的高个子,看起来比孙卫华还高,她拎起两只高跟鞋没头没脑的冲孙卫华一通乱砸,直到对方抱头鼠窜逃出家门,她才长舒了一口气,卷起袖子去厨房做饭。

    星期六晚上,徐桂红跟做梦一样,怀揣着母亲刘凤仙分给她的二十块钱进了家门。

    龙龙和腾腾一个星期没见她,都一头扎到她怀里拱来拱去。

    徐桂红在两个儿子脸上亲了好几口,才笑着对婆婆说道,“妈,真是辛苦您老人家了,回来的太急,也没买什么东西,这一块钱你拿去零用吧”

    张氏这几天又要看孙子,又要洗衣做饭,家里还养了一窝鸡,真把她累得够呛,心里虽不至于有怨气,但多少还是有点不高兴的,不过现在儿媳妇一出手就是一块钱,这点情绪也没有了。

    徐桂红嫁进来三年多了,是什么脾性的人她清楚,可以这么说,整个刘家村,再找不到比她还能干过日子的好儿媳妇了。

    张氏摆摆手不肯要,说道,“我花不着钱,去镇上卖东西真没人抓挣到钱了吗”

    徐桂红点点头,屋子里横竖也没有外人,她将手绢掏出来,说道,“挣到了,这几天就挣了十好几块”

    张氏和张明泉都明显被震惊到了。

    张明泉在砖窑打砖坯,那么累的活儿,一天也不过最多能挣六七块。

    徐桂红笑笑,看了婆婆一眼,说道,“妈,你累了一天了,快去睡吧”

    张氏去了厢房休息,张明泉将两个孩子重新抱到炕上,问道,“你吃过饭没有”

    徐桂红温柔的看了丈夫一眼,说道,“早吃过了,就是走路多了,脚脖子疼”

    张明泉闻言赶紧去了灶间,轻手轻脚的烧了一锅热水,兑好了倒进脚盆,端给徐桂红说道,“泡一泡解乏我看你这几天怎么都瘦了,累的吧”怕她口渴,还不忘倒了一杯糖水端过来。

    徐桂红喝着热水泡着脚,心里也十分舒坦,她想起二妹和大弟的话,便问丈夫,“明泉,你以前不是说过,咱爸在世的时候会做豆腐,你也学了个六七成,这个没错吧”

    张明泉姊妹四个,上头有个姐姐,还有两个哥哥,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张老头因病去世了。

    张明泉点点头,说道,“是啊,怎么了”

    徐桂红眼睛一亮,立即给他算了一笔账,一碗豆浆的成本只有半分,但可以卖三分钱一碗,若是点了卤水做成豆花,再浇上点肉汤卤子,就可以卖到到五分钱一碗。

    这利润相当可观了。

    徐桂红见张明泉沉默不语,很显然动了心,说道,“你不用发愁家物什儿,我爸说,磨豆子的物件的确现在不好找,他多跑几个村,再找徐五爷爷想想办法。咱们不用出任何成本,挣了钱还是和我这样分,挣十块就有你两块”

    张明泉点点头,说道,“好要不,明天我就跟你去镇上帮忙”

    虽然多出一个人也不会多分钱,但本身分的钱就不少了,他一则心疼妻子,二则也是好奇。

    新的一周又开始了,因为张明泉的到来,徐红利一下子觉得轻松了不少,这新院子什么都方便,但挑水就远了点,做吃食用水本来就多,晚上要挑满满一缸水,第二天早上卖完烧饼还要挑满一缸水。

    徐桂红会抢着干,但徐红利自诩是男人,总抢在姐姐前头。

    张明泉一来,挑水自然成了他的事儿,不光是挑水,劈柴,搬东西,所有的脏活累活儿他都承包了。有次木炭用完了,徐忠民去荒山上烧木炭,也是张明泉跟着去的,炭烧好了,也是他用独轮车一车子一车子的推回来的。

    徐忠民跑了不少地方,总算找齐了做豆腐的一套家物什儿。

    张明泉头天泡好豆子,第二天一大早,就做好了一大桶喷香的豆浆和一大盆嫩嫩的豆腐脑,豆腐脑的卤子里加了徐红利做腊汁肉的汤子,香得很

    徐红利负责卖烧饼,如今烧饼有两种,一种就是烧饼,六分钱一个,另一种是夹了腊汁肉的肉烧饼,一毛五一个,张明泉负责卖豆浆和豆腐脑,豆浆三分钱一碗,豆腐脑五分钱一碗,徐桂红还是卖肉包子,一毛五一个。

    这几样吃食可以搭配出好多种吃法来,比如包子配豆浆,烧饼配豆浆,烧饼配豆腐脑,肉烧饼配豆浆,包子配豆腐脑。

    每种吃法味道都很不错。

    大概是种类丰富了更吸引人,这一天过来买早餐的人格外多一些。

    到了九点多钟,所有的吃食全卖光了。

    一百个包子卖了十五块,一百个肉烧饼卖了十五块,一百个普通烧饼卖了六块钱,豆浆卖了五十多碗,豆腐脑也卖了一百二十多碗,说起来还是徐红利卖的最多,两种烧饼卖了二十多块,张明泉则卖的最少,两样儿加起来一共是七块多钱,但钱虽然不多,因为但成本少,张明泉自己也能得一块多钱。

    卖的不多不是因为没人买,恰恰相反,豆浆豆腐脑是最早卖完的,张明泉怕做得多了没人买,虽然徐桂红一个劲儿的让他多做,他还是没敢多做。

    徐忠民置办东西很周全,光是大号的洋铁桶就预备了四个,第二天一早,张明泉挑着担子跑了两趟,将两桶豆浆,两桶豆腐脑,还有一瓷盆卤子送到了五金厂门口。

    九点多钟,豆浆和豆腐脑都卖的干干净净,徐桂红的肉包子也卖完了,唯有徐红利剩了十来个烧饼。

    三个人忙到现在都还没吃早饭,合计了一下,干脆不卖了,挑着担子回到胡家村,徐桂红快手快脚的做了个白菜汤,徐红利早上卤的腊汁肉还剩一点,切碎了加在菜汤上,就着芝麻烧饼吃,也挺好吃的。

    吃完饭,徐桂红收拾碗筷,张明泉去灶间少了一大锅热水,或者渴了喝,或者洗手洗脸都方便,她媳妇爱干净,冬天的衣服也换得勤,大冬天的用温水洗衣服不冻手。

    徐红利做吊炉烧饼的炉子加了炭,端了脚盆去灶间倒水,天一冷,他的腿脚就不舒服,伤到的左脚踝隐隐作痛,若是用热水泡一泡能好受点。

    三个人忙完了这些,各自回屋歇下了。

    毕竟夜里三点多就起了,忙到现在也着实累了。

    因为碳炉子没封,屋子里暖融融的,徐红利很快钻进被窝睡着了。

    他睡得很深,压根儿没听到外头有人叫门。

    徐桂红平时睡眠就浅,再加上她心思重,这院子里放着好几袋子面粉,一大袋子黄豆,上千斤的木炭,以及徐红利屋子里,还有一挎包的钱。

    这都让她十分警醒。

    徐桂红快速套上棉袄,走出屋子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儿。

    “有人在吗”

    这大白天的,能有什么事儿徐桂红应了一声儿,穿过院子将大门打开,发现外头站着胡四徳家的傻儿子,和一个打扮十分讲究的中年妇女。

    徐桂红看着来人眼生,确认一次也没打过照面,便紧挨着门板,笑着问道,”这位同志,你找谁啊“

    中年妇女烫着一头小卷,呢子大衣平整的一个褶子也没有,她冲徐桂红点点头,很有派头的伸出手,徐桂红慌忙上前握住了。

    “你好我是五金厂工会办公室的主任方晓霞,我叫方晓霞,你和一个小兄弟是不是在我们门口卖早点啊”

    徐桂红心里七上八下的,还以为人家不叫她卖了,不过面子上不能慌,她脸上的笑容更深了些,十分热情的把人家往里让,说道,“方同志,外面这北风冷得很,进屋喝碗热水吧”

    方晓霞早上在食堂吃的早点,咸菜米粥加上一个茶鸡蛋,茶鸡蛋煮得又老又咸,之前已经喝了一大杯水,现在还觉得嗓子里有点齁的慌,便跟着她进了院子。

    一碗红糖水下肚,方晓霞说明了来意,他们五金厂最近特别忙,日夜赶工,几乎人人都加班,这样上班的人多了,吃饭的人也多,厂子的食堂人手不够,光是应付白天的供应都把人累瘫了,晚班儿的夜宵做不出来,想让他们半夜去厂子送一趟夜宵。

    徐氏姐弟卖的这几样早点方晓霞都吃过了,她觉得包子和烧饼味道都很不错,加班的工人有两百左右,就订了一百个肉烧饼和肉包子,外加一人一碗热豆浆。

    说话间徐红利已经走进了,方晓霞认出他来了,说道,“小兄弟,我可订了你一百个肉烧饼,一定要好好做啊”

    徐红利笑得问道,“大姐,夜里十二点送过去吗是只送今天一天的,还是明天还送一共大概送几天”

    徐桂红两口子已经被从天上掉下来的大订单砸晕了,脑子里乱糟糟的,一脸懵。

    方晓霞说道,“明天肯定还要送,要是工人没意见,估计得送到月底”

    徐红利大喜,上前给方晓霞添了热水,说道,“方主任,其实俺们不光会打烧饼包包子,还会些别的吃食,工人要是吃烦了,换换花样儿也是可以的”

    方晓霞十分感兴趣的问道,“是吗,你们还会什么”

    徐红利十分自然的说道,“像油条,油饼,炸荷包,肉丝面,甜粽子,胡辣汤,八宝粥都能做”

    其实以上小吃他一个都不会做,是有次徐桂芳顺嘴说出来的,也不知道这丫头怎么这么嘴馋,还特意去书店翻书了。

    方晓霞其实是南方人,她是下乡知青,后来在这里落了户参加了工作,她最爱吃个甜粽子喝个八宝粥,可惜北方人不好这个,即使是端午节,副食店也少有粽子供应,不好买也不好吃。

    她眼睛一亮,说道,“甜粽子也会那太好了,什么时候能做呀”

    徐红利吹牛也嘴硬,说道,“若是有材料随时都可以做,黏米不好买,现在季节不对,粽叶也没有啊”

    方晓霞一想也对,提起皮包走了。

    她走后,徐桂红和张明泉才反应过来,张明泉冲妻弟笑了笑,说道,“红利,咱们不是做梦吧,她一下子订了那么多,也没给订金,咱做好了东西,半夜送过去人家不要怎么办”

    徐红利心里也打着鼓,不过还是安慰姐夫道,“人家五金厂两三千人的大厂子,还能骗咱们这一点吃食你看看人家要了这么多,连价格都没讲呢”

    张明泉一想也是,不好意思的笑了几声。

    徐桂红说道,“那咱们也别歇着了,现在就开始干活儿吧,早早的把傍晚要卖的做出来,这样腾出时间好做五金厂的夜宵”

    徐红利的烧饼好做,因为烧饼的面不需要发面,和好后醒一会儿就行了,而且徐红利刚换吊炉盖子,这次换的更大了,一次可以做十五个烧饼,一百个烧饼个把钟头就能烤出来。

    徐桂红的包子就不一样了,包子皮儿是发面的,现在天气冷,面发起来怎么也得五六个小时。  徐桂红算算时间,觉得有些紧张。她一紧张,张明泉明显的感觉到了,他的豆制品只买早上一顿,中午来不及做,晚上北方人家还是更习惯喝各种粥汤,一般省事儿的人家,买上一兜子烧饼或者包子或者别的什么,捞出一根咸萝卜切成丝,再打一锅小米粥或者棒子面粥,就是一顿特别可口的晚饭了。

    再讲究一些的人家,还会炖个萝卜或者熬个大白菜。

    冬日里没啥鲜菜,家家户户几乎都这么吃的。

    徐桂红将两盆发好的面拽到案板上,揉好后切成剂子又擀成面皮待用,这个时候张明泉还在忙着剁菜剁肉,她将面袋子提过来,又和了两大盆面。

    现在下午一点多钟了,夜里十点面也差不多能发好了,正好不耽误用。

    一百个包子包出来再蒸好,才下午三点半,徐红利也早做好了烧饼和腊汁肉,顺便还烧了一锅棒子面粥。

    即便早饭是上午十点吃的,到现在肚子也饿得咕咕叫了,三个人一人吃了几个烧饼,喝了一大碗棒子粥,挑着担子就出摊了。

    以往卖完晚上这一顿,大家收拾收拾,吃过晚饭,再做做准备工作就上床睡了,毕竟要半夜里起,能多睡一会儿是一会,但因为要做夜宵,怕睡过了头,徐红利拿茶叶沫子泡了几碗茶,三个人围坐在炭炉边上喝茶水。

    一缸子茶水还没喝完,徐忠民赶着马车来送面粉了。

    作者有话要说  提前说一下因为夹子上是按照千字收益排序的,所以6月11日日上夹子那天大概率不会更新了如果更新可能会很晚。

    所以9日和10日的更新调整了一下,每天双更,共一万多字,相当于把11日的更新提前放出来了,希望小天使们继续支持我啊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