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年里,赵偲一边经营着酒楼、匹帛铺、医馆,一边在汴京拓展人脉,以便获得各路的消息。除了“回春堂”她是明面上的东家,酒楼和绸缎庄她都是当的背后老板,没有人知道汴京现下最知名的酒家“遇仙楼”和生意最红火的匹帛铺“织锦”的真正东家是赵偲。赵偲这么掩人耳目,一是不想露财,二是酒楼本就是鱼龙混杂最好收集情报的场所,若是让别人知道这酒楼是她赵偲开的,恐不好收集情报。
再来赵偲研究了一下形势。若后面金兵南下,最安全的地方,其一就是巴蜀,常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巴蜀这个地方地势险且不易进入,但若能入蜀,便有如进了天府之国。思及此,赵偲令三五差人在巴蜀购买了一些田地和房屋,以备不时之需。其二,若不能往巴蜀迁移,则考虑往东或者海上迁移,日本进入了赵偲的视线。宋朝时候的日本还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对宋朝人都是非常崇敬的。若是乘船到日本避过战祸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且宋代造船技术可谓是世界第一。赵偲研究了宋朝的各个港口,最后选定了明州港,并在明州港开了一家造船厂,力求设计一艘大而能远航的船,当然平时也造一些的渔船,贩售给老百姓。
做完这些事以后,足足又过了两年。赵偲长高了一些,经过她自己的医术调养,这具身体已经不像她初到时那么羸弱了。但是身高问题让赵偲很苦恼,她非常担心自己这个身体长不到理想的高度。想她还没穿越时身高是一米七二,在女生中已经是很高了。可她现在身为男子,虽然不是真的男子,但若是太矮感觉面子上过不去。于是赵偲只能嘱咐三五让厨房熬制大骨汤,还有督促着自己多运动。剩下的就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等到荷包渐渐鼓起来了,赵偲开始思考她要怎么和赵佶搞好关系。毕竟赵煦再过几年就会病逝,赵佶才是会影响到她的命运的人。可赵偲不通琴棋书画,平时和赵佶见面时至多打个招呼,赵偲一直找不到和赵佶搞好关系的机会。
直到有一天,赵佶病了。
那日赵偲本已经要宽衣就寝,忽然三五急冲冲地来敲门,说有事禀报。赵偲只得穿好衣服,起身开门。
“何时如此惊慌?”赵偲问。
“小郎君,遂宁王病了,据说很严重。”
赵偲现在虽封号是永宁郡王,但三五毕竟是她的心腹,且二人从小一起长大,可谓是情同手足,故三五人后唤赵偲,依然唤的小郎君。
“你可知他的症状?”
“据线人说,遂宁王今晚如厕后突然身体发凉,出了一身的虚汗后便倒地不起。”三五如实道。
赵偲闭了闭眼睛略作思索,随后道:“你到府里的药房去,取四钱干姜,然后随我去遂宁王府。”
“诺。”三五转身便去了药房。
随后,主仆二人趁着夜色赶到了遂宁王府。刚走进府门便看到了许多大夫围在府门前。
“三五,你过去看看是何情况。”
“诺。”
三五领命去了片刻便回报道:“小郎君,据遂宁王府总管说,是宫中的御医来开了方子,但遂宁王服下后病情不见起色。所以遂宁王府发了榜子重金求医,这门口的大夫都是来给遂宁王看病的。”
“那我们从侧门进去。”
赵偲说罢便领着三五从侧门进了遂宁王府。
来到赵佶塌前时,赵佶早已无力说话。双眼紧闭,脸色发白,嘴唇发紫,低低的喘着气。赵偲看赵佶这副模样,顿时怒上心头,责问总管:“宫中的御医是何诊断?”
遂宁王府总管怯生生的答道:“御医说王爷乃是痧症,用些芳香开窍的药物便可,可王爷服下药后,病情便恶化了,刚病倒那会儿尚能言语,用过药后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总管说罢,赵偲眉头紧皱道:“庸医误人,我大宋亲王险些就命丧庸医之手,赶快将遂宁王扶起来,吾来替他诊脉。”
遂宁王府总管不敢违令,急忙呼叫两位婢子将赵佶扶起靠在软枕上,并摆好小木案和脉枕,请赵偲为遂宁王诊脉。
赵偲诊过赵佶的脉后,眉头渐渐舒缓,赵偲的脉象和她听到症状时候的判断的病症相差不远,于是对总管说道:“遂宁王此乃寒邪入体,阳气不足,险些命丧。你速遣人将我带来的四钱干姜捣碎了,熬成干姜汤,给遂宁王服用。”
遂宁王府总管听后一脸的疑惑,问道:“王爷病致此,一碗干姜汤,足矣?”
赵偲也并没有因为总管对她的质疑而感到生气,答道:“遂宁王此乃寒邪入体,而干姜有暖中回阳之效果,最对此症。总管,此乃药,药不分贵贱。”
遂宁王府总管听后沉吟了一会儿说:“小的马上差人去熬药。”
过了一会儿,下人端上了煮好的干姜汤。赵偲亲自给赵佶喂下汤药,只见片刻后,赵佶的脸色渐渐转好,嘴唇也恢复了血色。赵佶缓缓地睁开了眼睛,说道:“吾刚才虽目不能视,但你们说的话吾都听到了。十四郎,你此番是救了吾一命啊。”
宋时,皇家兄弟之间都是互称“哥”,无论长幼,哥哥称呼弟弟也称“哥”,按照排行顺序,如果是排行十四,就称“十四哥”,而郎是关系亲昵才会有的称呼。
赵偲听赵佶一番话,便情深意切的回道:“吾赵氏得天下,先皇文治武功,后嗣繁衍众多。但皆因先天不足或庸医误治,兄弟十四人实去有半,现仅剩下吾兄弟七人。吾不成器,生而有恙,长居宫外,不能服侍先皇于膝下,但也因此在民间习得黄岐之术。如今十一哥有恙,吾能尽一点绵薄之力,非十一哥之幸,实乃十四之幸也。”
赵佶听后大为感动,强撑着坐起来说道:“善!大善!十四郎,你我二人,血浓于水。今后吾必与你肝胆相照。”
赵偲忙将赵佶扶着躺好,为他掖好被子道:“十一哥大病未愈,还是多休息为好。宜静养,勿多动。吾刚才开的方子只是疏通经络之用,若要痊愈,还需善后药。”
赵佶现在是将赵偲当成救命恩人一般,忙说道:“一切依十四郎所言,吾病愈前,你等皆听十四郎差遣便可。”
遂宁王府总管听后连忙回答道:“诺。请郡王开方,老奴这就遣人去熬药。”
遂宁王府总管说罢,只见赵偲来到案前提笔写下: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
写罢将药方递给遂宁王府总管,叮嘱道:“此乃补气之药方,熬成汤药给王爷服下,病自然不日而愈。夜深了,本王先回府,明日再来。”
赵偲说罢,便起身出门。遂宁王府总管不敢怠慢,送赵偲至王府门口,方折返。
隔日一早,遂宁王府便遣人到永宁郡王府传信,来人还带来了许多奇珍异宝,说是遂宁王已好了大半,特送些小玩意儿供郡王把玩。
赵偲看着这些古玩字画,嘴角不禁抽了抽。这些王公贵族都是把古董当成玩具一样送人的么,不过既然赵佶送来了,自己便收下罢,本就是要和赵佶搞好关系的。赵偲于是命人将赵佶的谢礼搬进府库中,让三五去药房拿了一些珍贵的药材让赵佶派来的人带回去,并亲手写下了一些调理脾胃的药方,让遂宁王府的下人一并带回。
赵佶本就是个无甚城府的皇子,且仅比赵偲大一岁而已。看到赵偲对自己如此好,不疑有他,只当是先皇给他生了个好弟弟。
之后的几年里,赵偲除了要打理生意、替一些没钱请大夫的百姓治病,其他时间基本都和赵佶作伴。赵佶虽然做皇帝不行,但在艺术这方面,可以说是千年一遇的天才。琴棋书画,可谓是样样精通。赵佶对赵偲这个弟弟可谓是逢人便夸,夸他忠孝仁义,但是提起赵偲琴棋书画,赵佶也只得频频摇头。
一开始赵佶觉得赵偲只是因为儿时在宫外,没有好的先生指导,以至于落下了这些功课,便向赵煦主动请缨。
“吾可为十四郎之夫子。” 赵佶说出这话的时候,可谓是满脸的自信。
赵煦看十一与十四兄弟和睦,心里自然是高兴的,便准了。
但是让赵偲学这些,不知道是折磨赵偲,还是折磨赵佶。赵佶让赵偲画鸟,赵偲画得像个野鸡;赵佶让赵偲画牡丹,赵偲给画得像是个四叶草;赵佶教赵偲弹琴,赵偲犹如弹棉花;赵佶拉着赵偲对弈,赵偲直接睡着了。
赵佶最后没法子了,只能是放弃,但是他还是不死心,最后只得拉着赵偲陪他蹴鞠。赵偲其实蹴鞠也不行,但是夸人她是一流的。赵佶一踢球,她就夸,夸赵佶踢得好。赵佶也是个小孩子心性,有人夸奖他就高兴。便是对蹴鞠越发感兴趣起来了,这也为他后面与奸臣高俅的相识埋下了祸根。
赵煦对赵偲学识方面并没有什么要求,同姓王只要听话守本分就好,不需要什么大的才能。但是为了顾及皇家颜面,赵煦便令赵偲有空多去太学走走,多认识些文人才子,培养些好的兴趣。
太学乃是宋朝的最高学府,内舍生二百人,学生都是从八品以下官员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
赵佶一听赵偲要去太学听课,便是一定要跟,赵偲没法子,只得带上赵佶一同去。这一去,便撞上了当朝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
这赵明诚,身高八尺有余,长得是浓眉大眼,却又不似那些个纨绔膏粱般肤细脂凝。只见他身着白细布制成的襕衫,脚着素色布鞋。可谓玉树临风,儒雅非常。
赵偲一边侧目着赵明诚,一边想,这要是没读过史,还真会被赵明诚这皮相所骗。长得好便罢了,长得好肚子里还有墨水,还研究金石,这古时的女儿家哪个能不为之倾倒?俗话说得好,不怕流氓,只怕流氓有文化啊!
与赵明诚的这一面让赵偲深深的认识到一个事实,她的小清照处境很危险!非常危险!在赵偲的心里,李清照现在就像是她的妹妹或者女儿一般,她希望李清照能过得好。这时候赵偲对李清照的感情,还是无关情爱的。
赵偲心里暗暗着急,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经常到太学来走动,左看看、右看看,想找出个和赵明诚才学容貌都相当的人来与李清照配对。不过赵偲这左顾右盼的还尚未看到个中意的人,跟着他一同前来的赵佶却似乎看出了点什么。这在古代,男孩一般长到十三、四岁便要娶妻了,赵佶十三岁的时候便有了第一个妃子。而且赵佶这人好女色,平时没少往烟花柳巷里面跑,毕竟汴京这个地方到处都是青楼。但是他每次拉赵偲去青楼,赵偲总是诸多推脱,不愿意去,且赵偲现今已满十五,仍未娶妻,王府里连个侍妾都没有。
平日里赵佶也只是认为可能十四郎身子不好,过于羸弱,不能行房事。可这些个日子,十四郎一来到太学就盯着那赵正夫的儿子看,一边看赵明诚还一边盯着其他的学子。赵佶心里暗想:“这十四郎,总不是好南风吧?”虽说这好南风也无不可......不少王孙公子府上总会养一两个男童,只要不摆到台面上,一般官家也不会管这档子事。
想到这里,赵佶一拍脑袋,说来他还知道几家汴京有名的南风馆呢,下次找个机会,带十四郎去见见世面。
赵佶也是个说到做到的急性子,找了个日子,便拎着赵偲去了汴京城里有名的南风馆。赵偲这才知道原来自己被赵佶当成了有龙阳之好。气得她在南风馆里当场便给赵佶甩了脸子,拂袖而去,后来更是一个月没有理赵佶。
赵佶心里苦啊,我好心为你谋福利,十四郎你怎能如此狠心?
后面赵偲专门设了宴,请赵佶吃酒,好说歹说,才让赵佶相信了她没有奇怪的癖好。但是赵佶虽嘴上说信,却给赵偲送来了两个长相精致的男童,另带一个不怀好意的眼神。赵偲无奈,又不好将人退回去,便收下了这两个男童,帮她料理府中药圃的事务。赵佶做梦也没想到他花了重金买来的男童被赵偲用作除草了,不过关于赵偲好南风这个事情,总算是暂时平息下来了。
就这样不紧不慢的赵偲也到长到了十七岁。这日赵偲照例来到太学听课,忽见得学子们凑在一起互相传阅着什么。她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在传阅一张红色小笺,上书一小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太学里的儒生们,一边对笺念词,一边赞叹有加。互相交头接耳询问此词出自谁人之手?有人说是苏子瞻,有人说应是秦少游所作。
赵偲见这些儒生如此赞誉李清照的作品,不知何的心中升腾起得意之感,她竟不禁想凑上去说上一说,她不仅认识作词的人,她甚至还在这首词里呐!现回想起那天的溪亭日暮,确乎还有暖意在胸口。赵偲想起少时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时,也仅是嚼蜡的读,为了应付考试。何曾想有一日她能入得此景?真可谓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赵偲正想上前搭话,却见那赵明诚若有所思,似心有所动。缓缓道:“此词乃是当朝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李小娘子所作。”
旁人听后暗暗称其,皆道:“奇哉,奇哉!世上竟有如此才女!这李小娘子不日将誉满京城啊!”
赵偲看到赵明诚这幅魂不守舍的样子,心里暗道:“这厮竟如此轻易便对清照暗生情愫。”
看来给李清照再寻一个乘龙快婿的计划必须加快了。
赵偲近来在太学里认识了一位儒生,名唤朱梦说,乃是严州桐庐县人。虽出身平民,但才华气魄皆不逊于赵明诚。赵偲有意与其交好,待时机成熟了再将朱梦说介绍与李清照。朱梦说此人虽在北宋时无大作为,但他命中有福星,经历北宋灭亡,南宋建立,遇难皆逢凶化吉。后还成为岳飞将军的幕僚,李清照与这样的男子,当属良配。
赵偲思此,觉得现在是和李清照重逢的时机了。可李清照现在待字闺中,她要找个什么借口才能与之见面呢。就在她思不得其法之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给她递上了一封门状,说是有要事求见。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