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第 167 章

小说:麒麟儿 作者:三春景
    南昌送来东西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许盈如今生活在建邺,许氏许多族人也生活在建邺,虽然并不缺乏金钱, 但背井离乡的,很多东西总有缺乏——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佷容易就明白, 很多时候不是钱就能解决问题的。

    南昌那边是许盈早早经营出来的,相比起建邺这边着实要宽裕不少。趁着往建邺贩运货物的机会,送这送那的很常见。特别是许盈出孝以后, 这种事就越发多了。

    而这次除了一些‘土特产’外, 却还有些别的, 也是因为这些东西是许盈早早就指名的,僮儿才会特意来通报。

    “就说该到了!”许盈想起了那件事,拍了拍手,对罗真和蔡弘毅道:“自然与成仁一起来,是印书坊新刊印的《字源》、《十二平均律》到了!”

    许盈在孝期的时候也不可能是整日在草庐里发呆,事实上他很好地规划了这段时间...他知道, 此时正是风起云涌时,说不定这段时间就是他最后能一心一意读书的时间了!所以一边跟随裴庆读书,他也一边著书。

    著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自己过去知道的东西的一个总结。

    这段时间他有了两个成果,一个是甲骨文方面的,这也不是孝期单独的成果,事实上他好几年前就开始钻研甲骨文了!因为有许氏本身在‘字学’上的基础, 又因为有他上辈子的见识,辛苦这些年,却是有了不小的成果。

    这方面的成果写成书,因为甲骨文为华夏文字始祖(有更早的文字雏形, 但真正的文字之始就是甲骨文),所以托书为《字源》。

    “你倒是不客气...”见了刊印好的《字源》,罗真嘟嘟囔囔了一句。

    以许盈的年纪来说,写个诗文,唱和一番可以称作少年风流、文采斐然。而如《战国论》,如果不看篇幅长短,只说文章本身,也是策论一流...少年郎血气方刚,发一发史论,虽说质量高了些,却也在范围内。

    但《字源》这样的东西就不同了,一看就知道是故纸堆里做学问那一类,非得是学到头发花白的老学究才敢说自己有心于此的,不然反而显得轻狂了。

    “既然能作出来,又有什么好客气的?”许盈莞尔一笑,然后看向蔡弘毅:“成仁多分几册走,也好送送亲友。”

    许盈翻开了书,让他看内侧,原来内侧除了印刷作者之外,还添了一个校订,赫然是蔡弘毅的名字。

    蔡弘毅本来是个很稳重的人,此时却像是被烫着了一样,‘啪’一声合上书:“这...这怎么好,学生不过是替老师整理了几次文稿,并无功劳...”

    虽然现在印刷作坊刚刚做起来,在书页上面印个‘校订’有什么意义还不被人知道,但有些事想想就知道了...多少人看到这本书,就会有多少人注意到印在书上的名字(这可不是现代,看书的人连作者都不见得注意,别说是校订、编辑之类了,此时的人看书的机会不多,所以得到一册书之后连一个角落边缝都不会)。

    此时,‘名’是非常珍贵的!对于他们这样的势族子弟更是能够变现的存在!

    虽然比不上‘作者’,但蔡弘毅自忖自己本就没多少功劳!实在没有资格留名在这本书里!最关键的是,他觉得跟随在许盈身边无论是学习也好,做一些‘杂事’也好,本身就能学到很多东西。明明是他得了好处,却不仅不用付出,反而有所得...他性格有些板正,心里很在意这些。

    许盈却和他想法不同,蔡弘毅帮忙校订可是帮了他不少忙!此时读书人金贵稀少,有水平、能信任的就更少!就算是他,也不见得有那个资源能够随便找人帮忙校订手头的书籍,之前写《战国论》的时候就是他自己来的,可增添不少工作量!

    人家正正经经地做了校订的工作,留个校订的名字难道不应该?

    “有无功劳我都看见了。”许盈打断了蔡弘毅接下来的推脱,反正都刊印完毕了,实在没有必要再客气来客气去。

    一旁罗真又捡起另外一册封皮是浅黄色的《十二平均律》,抬了抬眉:“这又是什么?”

    许盈将文稿送回了东塘庄园的印书坊,准备刊印好书籍之后发卖,这是罗真知道的。但他只知道《字源》,并不知道《十二平均律》。

    倒是蔡弘毅,他差不多是许盈的秘书一样,对这些东西都很清楚,解释道:“这是老师完成《字源》后所作...一月有余即书成,而文字高妙,非同寻常。”

    在许盈身边越久,蔡弘毅就越是崇拜许盈,这种崇拜并不是哪一件事上来的,而是日积月累!

    《十二平均律》许盈确实没有花太长时间,因为这本书讲的问题就不复杂...特别是有上辈子的底子,需要费心的地方就更少了。

    这也是许盈在《字源》校订时,觉得无事可做,忽然想起来的东西。

    所谓的‘十二平均律’其实就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原本的历史上这是一个困扰了华夏不知道多少年的问题!直到明代由宗室子弟朱载堉提出具体方法,这才真正得以解决!

    之所以古人在这个问题上孜孜以求,这涉及到古人在音乐,或者说,在某些细节上的‘强迫症’。

    自上古开始,音乐就是和‘礼’牢牢绑定的存在,‘乐’是‘礼乐射御书数’君子六艺之一,《乐经》亦是六经之一(虽然现在已经失传)。或许这种重视在未来会渐渐流于形式(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这个苗头了),但不管怎么说,这种看起来不关吃不关穿的东西很多时候确实非常重要!

    古人认为,音乐是非常庄重的存在,其中的规律应该和天时相合,所以一年有十二个月,音律就要经过十二律,然后回归原点——十二律从黄钟开始,经过应钟、无射等,直到大吕,最终归还到黄钟,黄钟大吕在后来还成为音律的代称。

    但问题就在这里了,古人一开始是无法将黄钟还原的,这也就是著名的黄钟还原难题。

    一开始,人们用《管子》中记载的‘三分损益法’生律十一次,得到的就是十二律,此时的十二律无法黄钟还原,最后回到黄钟的时候差了二十四音分。汉代京房更进一步,同样用三分损益法,在十二律的基础上生四十八律,最后得六十律。

    此时回到黄钟时,只与原黄钟差了三到四个音分。

    纠结于此的人依旧不满足,此时针对始终无法还原的问题,在学术界有两种倾向,一个是使用三分损益法继续生律...计算量很大,好处是总会不断接近原黄钟,而坏处也是明摆着的——使用这个办法,只能接近原黄钟,而不能真正还原。

    这就像是数学题里的小明,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新的一天总会走完剩下路程的一半,然后永远无法抵达终点!

    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刘宋钱乐之就是用的这个法子,最后得到了三百六十律,此时与原黄钟已经只差一两个音分了!然而毫厘似千里,无论如何也无法黄钟还原。

    与钱乐之差不多一个时期的何承天看到了继续生律的致命问题(其实别人不见得看不到,只是没有新的解决方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生律),他提出要在十二律内部解决问题——将相差的音分十二等分,分别加在了十二律上。

    这个方法貌似解决了黄钟还原的问题,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取巧的法子。类似于给员工发工资,因为算不出来每个人精确的生产力,就只能根据每个人岗位的不同、绩效的不同...计算一番给了。

    事实上,想要精确知道每一个人在协作生产中的生产力是很难的,现代社会也只能根据后一种方法开工资。这固然解决了发工资的问题,但强迫症们心里很清楚,这不是最终答案!

    许盈上辈子弹了十几年的琵琶,水平是很不错的,对音乐很有一些理论上的认知!大学时选修课还选修过音乐欣赏(很大程度上是他有基础,随随便便就能过关),十二平均律这样大名鼎鼎的存在自然也是知道的。

    之所以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搞定,更多是许盈得装模作样做做试验,不然空手就拿出‘十二平均律’,总觉得有些底气不足——其实他直接拿出来,大家经过试验就会知道他是对的了,并不会怀疑他是胡搞。

    相比起有着上下两册的《字源》,《十二平均律》就一册,还薄的很。与其说是一本书,还不如说是印刷《字源》的附赠品。

    事实上,许盈也没有太在《十二平均律》上用心,只是觉得古人一直孜孜不倦地钻研这个问题,在小众圈子里,这大概也是一个极重要的东西。本身他又是精通音律的一个人,拿出这样一个东西不算奇怪,那就拿出来刷一波声望罢!

    然而没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十二平均律》更像是重头戏!

    作者有话要说:这里要和大家道歉,因为国庆期间扎堆出现的同学、亲戚婚礼,还有一场葬礼的关系,这段时间更新一直乱七八糟的,还经常没有更新【鞠躬道歉

    昨天最后一场婚礼完毕,今天休息了一下,晚上又开始更新了,就今明两天,更新恢复正常【真的非常抱歉!感谢在2020-10-07 00:08:15~2020-10-11 20:44:1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昭玉灵邪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小明 37瓶;昭玉灵邪、魏雨儿 10瓶;奔跑的? 9瓶;sandy 8瓶;马陵散人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