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同 学 会

小说:我的平常人生 作者:Leigongcao
    我生长在美丽的山乡,穷乡僻壤给了我一个个美丽的传说,给了我牛背上的童年,但我打娘胎里起就处处不如城里孩子,所以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山乡,挣脱贫困。

    我想,我小时那所由伪政府时村公所改造的小学里的每一位同学,一定都怀有与我同样的这个梦想。

    我的一个叫何土明的同学,他家在离我们小学较远的一个山岙里,是我们小学一年级班里最能读书的一个学生,我有不懂的的地方和不会做的作业都是问他的。他对我很要好,问他什么就耐心热情地教我什么。

    然而,不知为什么,何土明跟我同学着同学着,眼看就将小学毕业了,可他突然就不读书了,回家种田去了。

    我小学里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没能走出山乡,读小学读着读着就弃读归农了,他们的名字在我渐渐退化的记忆中忘却了,可我仍然能想起那一张张对未来美好充满憧憬的脸庞。我常常会想起我小学里的一个个同学,想问问一个个他:

    “你现在过得好不好?在哪?在干着什么?”

    我小学一年级时,班里仅有一个城里人。她因妈妈在我们小镇合作社当供销员,才在我们乡村小学读小学的。可她读着读着就在我们班消逝了,回到城里去读书了。她在我的心目中是美好未来的形象代言人,至今我都还幻想着能再见上她一面。

    所以,在同学会盛行的如今,我最最期待的是小学同学会。

    可是,我小学一年级里最最能干的一个同学,在他当上县长不久,因肝癌去世了;还有个自学成才的画家,在他去了县文化馆工作不久,也因胰腺癌去世了。像他俩这样具备召集同学会的能人英年早逝了,就再也没人能组织起一次我们的小学同学会了。

    人生,也许就这样,你越期待的就越没指望,你越抵触的倒是常常会找上门来。

    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喜欢大学同学会,但还是为35周年同学会《致青春》影集写下了如下文字:

    这场有点特殊的缘分始于35年前。

    那时的你,还是个16少年,却与我这些30上下的农民、工人做了同学。

    那是个特殊的年代,高考恢复的第二年,我们两个化机班有来自学校的应届生,有来自农村的知青,也有来自工厂的工人,我们的年龄参差不齐,年龄大的甚至都可做小的父亲了。

    我们的大学,其实也就几个教室,往大里说也就一座只有三层的小楼。虽然与我们心目中所追求的模样有较大落差。但并没影响我们心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我们很快定下心来,刻苦学习勤奋努力,取得各自最好的成绩。共同的学习中,我们建立着友好的同学关系。我们的学习虽然严肃紧张,但也不忘团结活泼。我们一起在阶梯教室听老师讲课,一起在篮球场打球,还一起游玩烂柯山。

    在乌溪江畔,我们留下了青春的足迹,留下了青春的身影。三年的大专也就一眨眼,我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有些同学还收获了浪漫的爱情果实。

    时间真的过得好快!毕业时的清纯稚嫩还历历在目,不知不觉中,我们竟然已走过了35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我们回头望望,当年大学的那栋三层小楼还长那个样儿,但同学们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你,当年也就一个有点贪吃零食的小吃货,遇到了高考恢复上大学的机会,赶上了专业化年轻化的时代,把握住了国企改制的时代机遇,成长为了一个畅游市场经济大海的企业家。

    你,当年是我们学习的课代表,学生干部,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成长为了培育下一代的教授。

    你,当年给同学们的印象貌不惊人,竟然有闯荡国内外市场的不凡气魄!同学们称赞你为“倒爷”、大师。

    同学们的好故事太多太精彩了,想要细细道来,恐怕得一千零一夜!

    2017年5月6日注定是个好日子!你从百忙的工作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从远方或自驾车或乘时代高铁,不辞辛苦不怕颠簸赶过来了,耄耋之年的老师也请来了,我们旧地重游溯源乌溪江畔当年出发的地方,欢聚一堂于童家巷。

    同学会是一首歌,你的音符我的音符汇成时代音符,汇成一首难忘的交响乐章;同学会是一壶酒,窖藏35年味浓香醇!我们干杯,为曾经的同学情为今日的相会为更美好的明天!

    是的,这次同学盛会相当成功,犹如根宫佛国令人震撼!

    总是要说再见,相聚又分离,总是要走在自己漫漫人生路上,愿你的人生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安康幸福,越走越美好!

    我们用影像将友谊记载把欢乐珍藏,也希望它成为我们联系沟通的桥梁,增进友谊的纽带。

    就让我们永远珍藏这属于我们的财富!

    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我们相信,到那个时候,真诚依旧,美丽依旧,思念依旧,牵挂依旧……

    一年一年地过去,又六年过去了,我打开影集来,又看到了上述这段文字,深深感到了自己的言不由衷!

    事实上,我与我的大专同学并非一代人,相互间存在着代沟。

    在现在的概念中3年就是一代人,所谓的代沟就是在年龄差距大于3年的人之间产生的。这种分类比较精确,主要的差异来自于科技和文化的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差异。

    还有一种概念就是所谓的50后,60后,这样10年为一代人,这样的分类,差异来自于时代。

    在同学会相聚时,我发现昔日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如今都发福了!

    有的开着豪华轿车带着美女而来,有的一身珠光宝气光彩照人……

    席间,同学们很少谈到各自的专业成就,更多的似乎是炫耀:别墅的华丽呀,舌尖上中国的美食呀,豪车的体验呀,收藏的珍稀呀,什么世界名牌呀……

    唯我一直默默无语,只在脸上装出一些笑来听别的同学说话,就有同学非也要我说两句:

    “同学里算你最有阅历了,说点出来让同学们见识见识啊!”

    我被逼之下,不能不说些啥了,就如实告诉同学们:

    “我参加这次同学会,最主要的目的是来童家巷缅怀先烈的!在70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血洒黎明》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

    有同学就好奇地问我:“你怎么知道的?”

    我如实相告:“是读了一篇题为《童家巷,一段不能忘记的红色记忆》的文章后知道的。”

    “真的,说来听听!”

    我见同学们对这段红色记忆有兴趣,就把这故事大概地说了说:

    1947年1月,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在全国革命新高潮到来的背景下宣告成立。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48年10月就在童家巷成立了中共衢州中心支部。

    汤恩伯继任绥靖公署主任后,加强了衢州地区的控制,中共衢州中心支部的革命活动,引起了衢州绥靖公署特务的注意。

    1949年1月23日,在童家巷衢州中心支部专门研究武装斗争的会议结束之后,支部书记江文焕、副书记林维硬雁一同到西安码头乘船时,遭到一直盯梢着的绥靖公署特务逮捕。

    1949年4月,在离衢州全面解放还不剩一个月的某天,江文焕、林维雁等一批革命志士,在衢州东门外的荒郊被残忍地杀害了,血洒黎明。

    其中王多祥,他的岳父是当时衢州的首富;郑楠轩是油行老板。他们都是大学生。

    我在同学会上,最后一个用故事发言完毕后,同学又相互道别各分东西了。

    我离开童家巷后,顺便去了《百岁坊》走走看看。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