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药 王 山

小说:我的平常人生 作者:Leigongcao
    我家向北10公里有孔氏南宗家庙,向东百步奔过一条乌溪江,江对岸是黛峰翠嶂景极幽邃的烂柯山,向南的纵山深处就是九龙湖和药王山了。

    九龙湖和药王山都是有故事地方,先说说药王山的故事:

    植被覆盖药王山,千峰竞秀、竹木葱茏、鸟语花香,处处是天然雄、奇、险、灵、秀、美、幽,是“浙西绿肺”、“天然氧”。

    《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先有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心系全民,曾在药王山尝百草、洗药、捣药、炼丹,拯救黎民百姓。后有孙思邈隐居于此著书立说。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就“幼遭风冷”而言,我与其好有一比,从小就被一个又一人疑难杂症困扰,但我的运气比其好,竟然花费一分钱,就自己把自己的病给治好了!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

    而我七岁时都还没念书,目不识丁。与其相比,我就是白痴一个。

    孙思邈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而我18岁时,竟然窝在家里,对自己的前途毫无设想,却迷上了与女孩交往,最多去个什么砂石厂拉板车,赚些临时工钱混日子。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对于做官的这一点,我的想法与其类似,但我的拒官态度没其坚决,竟然糊里糊涂地挂了个副厂长的名,继续混着。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真是厉害了,我也只有望尘莫及的份儿。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

    “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

    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 。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留下遗嘱:

    “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

    继孙思邈后,尚有一不知名的江湖郎中在药王山隐居过。他曾为华佗的母亲治愈过疑难咳喘顽症。

    华佗的医术神乎其神,空前绝后,谁敢对他说半个“不”字?

    可事实上,还真有人对他不甚相信。这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生母亲。

    当有人向她竖起大拇指说,“华佗他妈,你真了不起,培养了这么了不得的神医”时,她就会很不以为然的加以否定:

    “神什么?我天天咳在他身边,都好几年了!难道他不知道?总不会故意不把我这老母亲的病给治好?”

    这一说,众人确也疑惑不解,华佗治好天下多多少少人的咳喘啊!怎么就唯独治不好她老母亲的咳喘呢?

    话说病急乱投医。华佗之母吃了儿子配的药不见效果,就专门向江湖郎中求药。

    一天,村南旧庙住进了一位不知来历的江湖郎中。华佗之母闻讯,即刻前往求药。

    江湖郎中一不问病情,二不把脉,直接就给了华佗之母十小包药粉。

    老人问:“多少钱啊?”

    郎中说:“你看着给!没钱呢,施舍我一些吃的便可;有钱呢,你愿给多少就多少。本郎中的药,虽不敢夸口包治百病,但可保证绝无半点毒副作用。”

    华佗之母给郎中留下一锭银子,谢过,离去,回府。

    让老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回到家仅吞服下一包药粉,嗓子就再不痒不咳了。

    华佗之母立刻把这奇事告诉了儿子,并要他马上再带上一碇银子,速速前往村南旧庙去拜谢那不知来历的江湖郎中。

    母意味深长地跟儿说:“人家才是名副其实的江湖神医啊!你的药对我,数年下来不见疗效,可人家就有药到病除之神功!”

    华佗不敢怠慢,拿上一碇银子速速赶往破庙,拜谢那江湖郎中。

    华佗对郎中必恭必敬说:“先生了得,药到病除!我老母亲的咳喘数年不愈,吃了你药就好了!她老人家让我来向您拜谢求教!”

    郎中说:“你是孝子!凭你的清高傲骨,岂肯屈进破庙与无名之徒聚首?”

    华佗说:“既然先生这样说,我请先生即刻起身,去府上让小的为您敬酒倒茶,再慢慢一述怎样?”

    “不必!我浪迹天涯,自在惯了,去你府上必犯拘谨,又有何话可述?其实你也不必客气,你母亲好人遭好报,完全是天公作美,不能把她的病愈简单地归功于我的药上。”接着,郎中就娓娓道出下面一番话来:

    “我虽不才,但我认为:病家能否康复,有三气极为关健。

    一为心气。俗话说,怕死怕死,是因怕而致死。病家假若能不以病悲,不以死惧,始终有一种达观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病患,那么大病就可化小,小病就可化无,甚至可能不治自愈!

    二是运气。人们总是希望‘对症下药’,其实用药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运气好,药就对症了,否则就一药难求了。

    三是和气。病家和医家一定要有缘份,能达成一种和谐关系。否则,药对人不信,药就难为其药了。”

    郎中说完三气,话语一转:“你老母亲咳喘数年不愈,缺的是运气,这运气一来,病就自愈了!”

    话语至此,郎中起身送客了。明示华佗:

    “我该说的全说了,也许你还有想要问的,但你无须再问,你母亲在家等着你呢!你一回到家里,她就有惊喜给你!”

    华佗无奈,欲言又罢,只得谢过郎中,辞别回府。

    华佗之母真的已在堂前等着他呢!桌上摊着几包她吃剩的药粉。

    见华佗进了家门,其母灿然一笑对儿说道:

    “华佗我儿,你给我吃了多少泡制复杂的止咳药啊!其实何必啊,我当时就跟你说过,说不定有毛发沾在我喉咙呢,你死活不信!”

    华佗打开江湖郎中配给母亲的荞麦粉,这才恍然大悟……

    这不知名的江湖郎中就隐居于药王山中。

    有关药王山的神奇故事还有:

    有个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今年都快四十了还单着,“五一”节一人去药王山旅游,住进一个农家乐旅社。

    翌日清晨起来洗漱,他竟然碰上了自己的学生颖和帅,颇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班里曾有学生向他举报过,说颖和帅早恋,可他坚决不信:瞎咧咧什么?才屁大的孩子懂什么恋爱?

    眼下的这不期相遇,他相信班里那同学的举报了,不然俩人怎么会在一起?这俩小同学来药王山旅游经家长同意了吗?家长同意他与她这么密切交往吗?

    这班主任感到有些尴尬,不知如何跟这俩学生说些什么?

    可颖和帅看到自己的班主任,完全是一副惊喜的样子,大大方方地跟老师打招呼:

    “老师,你也来药王山旅游啊?”

    有关药王山的故事,就先说到这里?!接着我讲《九龙湖》的故事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