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活 法

小说:我的平常人生 作者:Leigongcao
    有个也算得上百万富翁的老人,却活成像个乞丐差不多,别说旁人想不明白,就连他的亲人也不解。

    老人有三个算是有钱的女儿,可没有一个女儿不对他满肚子的埋怨和心疼。

    大女儿责问他:

    “我给你买的高档西装呢?为什么不穿?你为什么总喜欢穿得讨饭鬼似的?!”

    老人“嘿嘿”笑道:

    “你买给我的西装高级是高级,可我穿着别扭,就送给适合穿的人了。我还是觉得穿得讨饭鬼似的自在舒服!”

    二女儿埋怨父亲:

    “我不是刚给了你一万元钱吗?你怎么还出去丢人现眼的?你不怕丢人,可你得给我们做你女儿的光面啊!你这个样子,让女儿怎样在人前人后抬头?!”

    老人又是“嘿嘿”笑道:

    “我哪用得了那么多钱?你给我的钱让我转给需要钱的人了。”

    三女儿见了父亲,直接哭得泣不成声:

    “爸,你这是何苦啊?按我们家如今的经济条件,你完全是可以过得很好很好的呀!可你为什么整天整天的,一根竹竿,一双被泥染黑黑的白色运动鞋,两个口袋挑于肩上,甘心做一个拾荒者呢?!”

    老人帮三女儿擦去了眼泪,告诉了她自己这样做的理由,请求女儿从此再不干涉自己的人生:

    “世上每人都有每人各自的活法,也许我的活法很难让你们做我女儿的接受,但我只有这样活着,心里才舒坦!也许我确实给你们做我女儿的丢脸了,对不起!原谅你们的老爸!”

    都说“我们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突然有一天,老人在过马路的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最终抢救无效去世。

    人们刚开始以为出租车撞倒的只是一位拾荒者,接着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老人竟然是上世纪60年代老杭大中文系的毕业生,他在退休前是中学的一级老师。

    其实老人也是一个百万富翁,不过这百万都是他救助他人的票据。

    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世人十有八九都颇感困惑!

    老人的三女儿告诉人们:

    “我的父亲本来是个孤儿,是在一个拾荒者收留和资助下,才成长为了一个大学生,一个人民老师。就在父亲有能力报答恩人的时候,恩人却突然离他而去了。她的父亲永远也忘记不了自己的恩人,也只有用活成恩人的样子来纪念和报答他!”

    我家楼上住着一对老年夫妻,退休都起码有二十来年了,双方的退休金都不低,儿子也早已成家立业,完全是个小康家庭,理应过着清爽安逸的幸福晚年的。可是,好好的日子硬是被那老太太过得又累又脏。

    老太太自60岁从化工厂退休后,在家闲不住,就爱上了捡垃圾。

    每天清晨三、四点钟,楼道上就响起了她出发的脚步声了,晚上九点光景才响起她满载而归的沉重脚步声。

    她差不多每天都在一个个小区转啊转的,打开每个垃圾箱的盖儿,然后从中找出她相中的“宝贝”,一袋袋的往家里搬。她家所有空着的地面上都铺满了垃圾,连个落脚的地方都很难找到。

    然后,她在垃圾丛中分门别类地,一样样绑扎成捆,再用自行车,一捆捆地运到废品回收站去卖了。我真佩服,她瘦小的身躯是如何将装得满满当当的车子推着前行的。

    不仅是她家里满目垃圾,连楼道上也堆着她捡来的“宝贝”。

    我老婆看着不舒服,就指责她不该污染了属于大家的公共场所。

    老太太听了我老婆的指责,气愤填膺,说我老婆比过去的地主婆还狠!

    我问老太太:

    “你每月拿着退休金,为什么还去捡垃圾?”

    她振振有词道:“劳动光荣!”

    我问老太太:

    “你每月的退休金都用不完,还在乎捡垃圾卖得的那点钱吗?”

    “我用不完的钱,儿孙也好用的!”她说:“我又不是当官的好贪污,骗子好诓人,只能靠劳动!”

    我问:“你每天都起早摸黑的,都去哪转悠啊?”

    她说:“我每天都在别墅区转转,有很多东西,对他们来说是垃圾,对我来说却是宝哦!她笑着跟我说,有人在被丢弃的大鱼肚里剖出了金条,在霉变的大蛋糕里挖出了巨款,说不定自己也有这种运气呢!”

    阿婆虽然算不上有钱人,但也绝不是没钱的人,可她日子过得极其的节俭。她穿得很干净利索,可都是她退休前积攒下的工作服,我从没见她穿过一件其它的外套。

    她因她这特殊劳动爱好的缘故,家里弄得很有些凌乱。她的儿媳随其儿子回来过几次后,再也不肯踏进这家门了。其儿子就很有些怪老妈,愤愤跟她说:

    “你犯得上干这种跌尽面子的事吗?你这是要我命啊!”

    她回儿子说:“我的事不用你管,我爱干什么干什么,这又不是偷、抢,跌什么面子?!”

    她儿子对母亲一劝再劝,可就是不起任何一点作用,儿子一气之下,也象他媳妇一样,再不踏进这家门一步了。

    我和阿婆儿子同单位同办公室,也许是因为我和他母亲上下楼的缘故,所以我和他就相对走得近一些,他跟我说过一些非常贴心的话儿。

    常言道,三个女的在一搭,唧唧聒聒象群鸭。她们公然说阿婆是“三毛的妹妹”,而他的儿子即三毛的侄子,她们都叫他“三侄”。对此我非常反对,我跟鸭们说:

    “人家现在都已经不回阿婆家了,你们这样讥讽他,不是更不让他回阿婆的家吗?”

    鸭们立刻对我群而攻之:

    “人家才不会象你这般鸡肚肠呢,难道他不回家的帐要算到我们头上吗?”

    我想,母亲把我们养大都不容易啊,不管怎么,我们都是应该常回家看看的。我跟“三侄”说:

    “你好长时间没去看你老妈了,为什么呀?”

    他说:“哎,不瞒你说,我心里惦着老妈呢!可我回家了,她不在家啊!老去别墅区转悠,犯得上吗?我讲她她又不听,你说你叫我怎么办?”

    阿婆依旧早出晚归,说是“活动活动”。也许她说得有理,一个人无所事事一天到晚闲着才是最大的受罪,好多人退休前好好的,但一退休就身体差了,这病那病来了,而阿婆八十多了还健得象年青人似的,这跟她早出晚归活得充实有直接关系!

    人终究是敌不过年龄的,阿婆也不可能永远健如青年。有一天,她再也不能早出晚归了,我帮着其儿子一块处理她的后事。“三侄”在整理阿婆的遗物时,发现了十根黄灿灿的金条!

    “三侄”手棒母亲一生的心血号啕大哭:

    “妈……你这辈子真是何苦啊,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你要攒下这么多金条干什么啊……”

    故事说到这里,我心里不由产生了一种悲哀,那就是:

    难道过惯了苦日子的老一辈人,过不来今天本该属于他(她)们的好日子?!

    重重叠叠的青山,横亘在天的南边。乌溪江,就从那群山深处弯弯绕绕地由南而北奔来,缓缓流过滨一村,沿江路樟树、仁杏、广玉兰与楼齐高夹道成行,形成也由南而北的绿荫长廊。

    迎面走来一位就快90高龄的老人,他没有坐在轮椅上让人推着走,而是以轮椅作拐杖,自己推着轮椅,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走着。

    他不远的后头,跟着一个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他走路稳健有力,走走停停,默默看着前头艰难挪着步子的人。

    前头轮椅忽然停下了,跟在后头的花甲老人赶紧三步并作两步,赶到扶着轮椅的高龄老人面前:

    “老爸,你走累了?还是你坐上,我推着你走!”

    “不用!我就稍稍站站一会,你不用陪着我的,我自己行的!”

    这陈老,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望子成龙,远走高飞,可眼前的儿子都花甲了,还是跟没长大似的,还离不开自己,还宅在家里。

    陈老读过私塾,上过军校,品学兼优,堪称学霸;可他的儿子,读了一年级就读不下去了,到现在为止,只能勉强知道简单的减法,100元买了5元钱能找回95元;若是买了好几样东西共用去多少钱,他就没办法算清楚了。

    陈老虽然身材矮小,但上过军舰漂洋过海,乘过飞机翱翔在蓝天,曾是中尉军衔;他儿子虽然四肢发达,但脑袋简单,除了宅在家里,最多到街上瞎逛逛,只有“眼前的苟且”,没有“诗与远方”。

    陈老参加过抗日斗争,1949年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海军部队,是飞机机械师,与苏联专家共事过。1957年,他回了趟农村老家,回部队恰遇上“大鸣大放”,他就把回家乡亲眼看到和听到的一些事在会上说了说,没想到就成了右派,遂转业去了地方工作。

    就这样,陈老来到了乌溪畔千塘畈,一个遍地野草、荒冢和血吸虫的地方,从进山砍竹搭竹棚开始,投身到了化工城的创建当中。

    创业初期的那个时候,真是太忙了,不仅忙得没日没夜,几乎忙得都快忘了自己还有个家,忙得自己还有个嗷嗷待哺的孩儿。陈老的儿子,就这样在小时候得一场高烧烧坏了脑子,从小就不会读书,就窝囊在家里。

    陈老,一生最大的遗憾事就是没能带好照顾好的儿子,眼前的儿子都花甲了,还是跟没长大似的,还离不开自己,还宅在家里。

    陈老每次与儿子相对,心里总是满满的愧疚,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他说:

    “孩子啊,老爸对不起你啊,是老爸害你害了一辈子!好男儿志在四方,可你宅有家里,一宅就宅了一辈子啊!”

    陈老最羡慕严老了,他有个非常优秀的女儿,从小学开始就是学霸,读完大学又出国留学,现在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博士了!

    滨一村沿江路,樟树、仁杏、广玉兰形成的绿荫长廊向前延伸着,陈老看到严老拄着拐,孤伶伶地一人去医院看病。陈老跟他招呼:

    “严老,你怎么不让家人陪着?”

    严老叹道:“哎,谁陪我啊!我就一女儿,远在英国当什么教授,现在世界上新冠肺炎大爆发那么严重……”

    我听说的故事,或是眼前的一幕幕,像《电视》一样呈现我的脑海。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