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在动乱的年代里,人们的理想是安定;于安定的年代里,人们的理想是繁荣。吾观古人之心,莫不如此!
晋太元中,东海劳山附近有一个桃花村,那里属于中原地带,村里的人们奉行:“识天道之人,修心实腹,不与人争。” 此时的华夏中国,处于东晋十六国分裂状态,晋室南渡偏安,北方中原地带处于黑暗大动乱时期。
此时的桃花村归北方后燕国统治。
桃花村前临大湖,后靠高山,山与湖之间是村庄和肥沃的良田。村民在山水田间劳作,世代传承。他们把村前大湖称为南湖,把村后高山叫做北山。北山林木茂盛,山涧泉水涓涓,甘甜的泉水顺势而下,形成小溪,溪水灌溉农田,溪水绕村而过,流入南湖,成为大湖的补充水源。人们都说,桃花村山清水秀,都是因为北山的泉水滋润而为。泉水,就是桃花村人的命脉。
一天,桃花村来了一个神秘的赊刀人。这人背着一包剪刀、菜刀、铁锅等生活用品,站在村北路口出售。赊刀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四处游走,把刀以赊账的方式售给人们使用,当时分文不取,只是口中留下一个“预言”,约定等预言实现了,再回来收钱。他们留下的预言都相当邪乎,比如“等到米价从现在的八十文降到十八文时再过来收钱”,要知道米价卖八十文,要降价到十八文,那要降多少?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些人便会买赊刀人的菜刀等生活用品回家使用,等到赊刀人的“预言”实现再给钱。如果赊刀人的“预言”不实现,就不用给钱,东西相当于白用。人们都有占便宜的心理,有这么好的事,白用谁不用?但是,桃花村的村民不一样,他们一般不领赊刀客的东西回家,他们觉得赊刀客的“预言” 相当邪乎,不可能发生,拿赊刀客的东西回家用,有占他便宜的嫌疑。桃花村处于中原劳山地区,他们自翊为“识天道之人”,这里民风淳朴,谁也不好意思占别人的便宜,谁也不会去占别人的便宜。况且今天,神秘的赊刀人的“预言”相当邪乎,不知道猴年马月能实现。
神秘的赊刀人的邪乎的“预言”是:“等到华夏中国王朝大一统,女子当了皇帝时再过来收钱。”赊刀人说,你们尽管拿东西回去用,等预言实现了,到时候会有人来找你或你的家人收钱!
北山半山腰有一座道观,道观里有一道士带着一徒儿修行。这天,徒儿江流儿受道观师父之命来村里还米面钱。北山道观平时会向村民赊些米面油盐等生活用品,季末一起付钱。
江流儿下山来到了桃花村,进到了村北路口。他看见路口围了一圈人,不知道看什么热闹,便好奇地挤了进去,瞧一瞧。原来是个赊刀人带了一包剪刀、菜刀、铁锅等生活用品在卖。赊刀人将包袱摊开在地下,自己怀抱双臂,迷着眼立着,不言不语。天空很蓝,蓝得很高深;白云很白,白得不可测。蓝天白云下的赊刀人显得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有人在翻弄赊刀人的东西,看看都有些什么。人们只是看看,并不想买。
江流儿看着别人翻弄赊刀人的东西,发现有一把小刀十分精致。那是一把匕首,刀鞘和刀柄整体呈古铜色,光泽幽暗。他被古铜色的匕首吸引着,挤过去,蹲下来,想把匕首拿在手上仔细看看。
江流儿刚拿着匕首,边上有人问他:“小道士跟师父一起下山来的吗?怎么没有看见你的师父?”江流儿赶紧放下匕首,答道:“我不是跟师父一起下山来的。我独自下山,受师父之命来村里还米面钱。” 江流儿记着自己的使命,便起身离开,办自己的事去。 江流儿先在村子北面一户人家还了米钱,又来到南湖边上一户人家还面钱。一般还钱时,村民总要客气地推让一番,“就这点钱还还什么还?就算我捐给道观得了!”这时候,江流儿总是很认真的说:“那怎么行,借多少米面就该还多少钱。我钱都带来了,你就别客气。”说完,江流儿把钱还给村民。村民一边接过钱,一边说,“这个小道士办事忒认真了。”
还了米面钱,出了南湖边上村民家,江流儿又遇到了那个神秘赊刀人。赊刀人还是那样,包袱摊开在地下,剪刀,菜刀,铁锅等摊一堆,好让人观看挑选,自己则怀抱双臂,迷着眼站着,不言不语,一副神秘高深的样子。
江流儿觉得和赊刀人有缘,刚进村时在村北见到了他,这会儿在村南又遇见了他。
他看了看赊刀人摊开在地上的包袱里的东西,发现那把古铜色的匕首还在那里,古铜色的匕首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幽暗的光芒。他心想,“自己已经办完了师父交代的事情,时间还早,不急着回去,可以好好到村里玩一会儿。现在先仔细看看这把匕首。”
想到这里,他蹲下来,拿过匕首,准备仔细瞧瞧。这把古铜色的匕首,刀鞘上有细小花纹,刀柄上镶有一颗小红宝石,十分惹人喜爱。
正当江流儿拿着匕首时,边上有人说话了,“小道士不可以玩刀,要‘近诗书,远刀剑’。”在场的人都看着江流儿,笑了。江流儿红着脸,恋恋不舍地放下了精致的匕首,转身离去。
时间还早,江流儿觉得自己难得独自下山到村里来,便想着要多玩一会儿。他来到王财主家找财主的小女儿小叶。江流儿和小叶姑娘小时候一起在村里学堂念书,有着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情投意合。王财主有两个女儿:大叶、小叶。王财主老婆生大女儿时,痛苦难忍,晕厥迷糊,迷糊中感觉到一片树叶在不停地飘曳下坠。王夫人心随那片树叶飘呀飘,飘呀飘,当那片树叶飘落到地面时,夫人忽然感到一阵轻松,女儿呱呱坠地。王夫人觉得很奇怪,把情况说给王财主听。王财主有些疑惑,“还有这种事?”此事情在王夫人生小女儿时,再次重现。王夫人生产时又是痛苦难忍,晕厥迷糊,迷糊中感觉到一片树叶在不停地飘曳下坠。王夫人心随那片树叶飘曳,到那片树叶飘落到地面时,夫人感到轻松,女儿呱呱坠地。王夫人又把情况说给王财主听,王财主更加感到疑惑,“还有这种事,难道是上天暗示着什么?”王财主虽然想不明白,但是感觉到这个事情和树叶有关,便把两个女儿分别取名叫大叶、小叶。
江流儿到了王财主家,见到小叶姑娘,很是高兴。小叶姑娘则有些意外,问他怎么独自下山到村里来了?江流儿便把受师父之命来村里还米面钱之事告诉了她。小叶姑娘很高兴,说:“这样呀!可能是师父感觉你长大了,可以独自下山办事了。”江流儿挺挺胸,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
小叶姑娘身着淡蓝色衣裙,细腰束带,长发用发带扎束,面色有些苍白,眼睛却如溪水般清澈。由于天气晴好,他们俩人便商量到南湖边上去逛逛。
江流儿和小叶姑娘高高兴兴地走出王家大门,发现那个赊刀人又来到了王家大院门外摆摊,售卖生活用品。赊刀人把包袱摊开在地下,剪刀、菜刀、铁锅等堆一堆。自己还是那样,怀抱双臂,迷着眼站着,不言不语。天还是那么蓝,云还是那么白,赊刀人还是那么一副神秘高深的样子。
江流儿有些疑惑,心想:“赊刀人难道跟上自己了,怎么总是遇到他?这是第三次了。”他又仔细想了想,第一次遇见赊刀人在北村路口,那里是进村之路;第二次遇见赊刀人在南湖边,那是村民聚集的地方;第三次遇见赊刀人在王家大院门外,王财主为大户人家,这里是比较好售卖之地。三次遇见赊刀人,看似不寻常,想想一切又正常。这些地方有人气,是买卖人喜欢到的地方,合乎常理。想到这里,他又觉得坦然,一切都是缘分。
江流儿用眼光扫视摊开在地上的东西,发现那把古铜色的匕首还在那里。匕首在光线的照耀下散发出幽暗的光芒,十分诱人。江流儿看见匕首有些心动,暗想:“ 自己三次遇见赊刀人或许和这把匕首有关,难道是和这把匕首有缘?缘分这个东西真说不清楚。”他忍不住又蹲下来,拿起匕首观看。
小叶姑娘在旁边,见江流儿拿起匕首看,似乎是喜欢这把匕首,便对他说:“喜欢就买下,反正赊账,又不用给现钱。”
江流儿吓一跳,心想:“怎么我每次拿起这把匕首时,就有人跟我说话?”他有些惊慌,回头望着小叶姑娘。小叶姑娘也正看着他,“喜欢就买下!别犹犹豫豫。”江流儿定定神,哭丧着脸,说:“喜欢也没有用,道长师父不让我玩刀。”小叶姑娘靠近他,轻轻地说:“买下来你藏着,别让师父发现。你已经长大了,可以有自己的主见。”江流儿想了想,觉得有道理,点点头。他环顾四周,看看无村民在边上,便小声地和赊刀人商量买这把古铜色的匕首之事。
赊刀人口气淡淡地说了刀的价钱,然后留下一个“预言”,约定好预言实现时,到时候会来收钱。他口中念念有词,留下了一个相当邪乎的“预言”:“ 等到华夏中国王朝大一统,女子当了皇帝时再过来收钱。”
蓝天白云下,赊刀人收住迷着的眼,直直地望着江流儿,十分肯定地说,“到时候有人会找你或你的家人收钱!”
江流儿拔出匕首,但见刀刃十分锋利,透出一股寒气。他赶紧把刀入鞘。
小叶姑娘见刀柄上镶有小红宝石,觉得十分好看,便从他手中拿过匕首仔细观看。她说:“这小刀真不错,还镶有红宝石呢!” 江流儿接过话说:“这小刀的刀刃太锋利,透着寒气,所以要镶红宝石,吸收寒气。免得它寒气伤人,不利于携带者。”小叶姑娘点头,“原来如此!”
江流儿见小叶姑娘似乎也喜欢这把匕首,便要把匕首送给她。小叶姑娘不受,说:“女子不玩刀。因你喜欢它,才赊买下的,还是你自己留着用。”说完,把匕首还给他。
江流儿想了想,又把匕首递给小叶姑娘,说:“我带着刀回道观,万一给师父发现了,那就有大麻烦了,还是暂且先放在你这里保管。”小叶姑娘想了想,觉得也是,便接过匕首,“那我就替你暂时保管着,等哪天你方便带刀了再给你。”
小叶姑娘收好匕首,俩人抬头,再看赊刀人,已经不见了踪影。远处蓝天白云下,也没有他的身影。江流儿自言自语:“真是个神秘的赊刀人。”
神秘的赊刀人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闲聊的话题。有人说,赊刀人神秘的很,他们进村时悄无声息,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出村时又悄无声息,眨眼就不见了,没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有人说,赊刀人怪的很,他们永远背着一包剪刀,菜刀,铁锅等生活用品四处游走,售卖时怀抱双臂,迷着眼站着,不言不语,一副高深的样子。所到之处,只会留下一些相当邪乎的预言。也有村民自认为是明白人,说,赊刀人是道教人士,是鬼谷子的一派门徒,他们通晓阴阳术,能占卜生死、预测兴亡 。他们的预言看起来十分邪乎,却很准确,往往都会实现,最后确实能把钱收回来。还有村民比较世俗,说,赊刀人就算能把钱收回来,他们的营利还是微乎其微的,参考时间、物价的变化,他们甚至还是赔钱的。于是,村民又谈起了赊刀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或许,他们另有神秘目的呢。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赊刀人不以营利为目的,他们或许是鬼谷子的后人,他们以赊刀的名义,为民占卜生死,预测兴亡。
当然,大家对村里出现的这个赊刀人的邪乎预言是否会实现,争议很大。有人根据以往的经历,认为赊刀人的预言看起来邪乎,却很准确,往往都会实现。但是,大多数村民都不认可,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个赊刀人的预言太邪乎了,有哗众取宠之嫌。“等到华夏中国王朝大一统,女子当了皇帝,再来收钱”。这不是胡诌吗?当今天下大乱,北方胡人为争夺王权大打出手,中原地区处于分裂、多国统治状况,晋室南逃偏安,苟且残喘,毫无北伐之力,华夏中国大地有继续分裂之势,哪里有王朝大一统的迹象?就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那么“女子当皇帝”更是荒唐,古今没有过的事。俗话说,女子不登大雅之堂,女人干预朝政就是罪过,怎么可能当皇帝?汉朝吕太后那么强势,也没有当皇帝。一番分析,引得村民哈哈大笑。
江流儿怀抱双臂,不言不语,迷着眼站着。小叶姑娘问:“你迷着眼睛干什么,眼睛进了沙子吗?”江流儿“噗嗤”一笑,问小叶姑娘,“我这样像不像神秘的赊刀人?”小叶姑娘看看他,说:“有点像,又不像,形似神不似。你动作学的再像,也没有赊刀人的那种神秘高深感!”俩人都笑了,神秘赊刀人的高深模样,不是我们学的到的。
江流儿又问小叶姑娘,这位赊刀人那么邪乎的预言能实现吗?小叶姑娘温尔一笑:“天下男子为争夺王权已经打的大乱,如果天下的女子也参与进来,哪世界岂不是要崩塌?我们华夏中国,女子三从四德,幼时识些诗书,长大事些针线,婚后相夫教子,就忙这些,哪里有当皇帝的道理?”小叶姑娘一席话,说的头头是道,江流儿听得连连点头,觉得是这个道理。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赊刀人预言不能实现,他就收不到他们的刀钱,他们岂不是占了别人的便宜?这该如何是好!于是,俩人望着古铜色的匕首发呆,看看蓝天白云,心里有些茫然。
中原劳山附近的桃花村是个民风淳朴之地,神秘赊刀人的到来,也验证了这一点。赊刀人有一个考究,他们只出现在民风淳朴之地,由于他们的预言常常完成周期太长,民风淳朴地方的人,自然不容易逃债。所以,劳山附近桃花村人的淳朴,是得到了外人认可的。
桃花村北面有一条崎岖的小路上北山。北山半山腰,有一座道观。走进道观,依次为山门,院落,殿堂,殿堂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代表的是上古时代的尧、舜、禹。道观规模不大,但也清净、整洁。
北山道观有一长一幼两人,长者为道长,只见他头挽道髻,身着八卦道服,平时表情温和,修行时则目光凝定。传说这位道长道行高深,察阴阳之变,识天道定律,所学之术与诸葛孔明同宗,通五行八卦之术,懂迷魂阵法,会封印。为东海劳山附近的高人。由于这位道长懂迷魂阵法,人们便称他为“迷魂阵道长”,简称“迷道长”;幼者为道童,叫江流儿(此人前面已述,他受师父之命下山到村里还迷面钱,巧遇赊刀人,赊买了一把匕首),他身着青衣小道袍,束发眉目清秀,在北山道观做点杂役,接受道长的传道。江流儿为弃儿,被人遗弃时在河中漂流,被桃花村一位老人发现,收留。弃儿五岁时老人不幸去世,村里人把他送到道观,由道观收养。弃儿到了识文认字时,道观迷道长为他取了个名,叫江流儿,因他于河中漂流被收留,既有“孤儿自江水中飘来”之渊源,又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之韵意。
江流儿把到村里还村民米面钱之事回报师父,又把村里来了赊刀人的事讲给了师父听。当然,他隐瞒了自己在赊刀人那里赊买匕首之事。他说,“这些赊刀人让人捉摸不透,真是怪得很!”迷道长道,“原本如此,他们是一些神秘高深之人。”
江流儿又告诉师父赊刀人邪乎的预言,他说,“这么邪乎的预言怎么可能实现!”迷道长道,“天也无常,地也无常,天道是会有所变化的。”江流儿调侃,“华夏中国正处于黑暗的时期,这时候能看到王朝大一统,预测女子当皇帝,不是大神就是神经病。”道长说,“ 华夏中国正处于史上着最黑暗的时期,这时候能看到王朝大一统,预测女子当皇帝,确实需要勇气,得有神一样的气质。”
时维一月,序属孟春,这天是立春日。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在人们的心里,立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气,鸟语花香,耕耘播种。北方的立春日,天气略显寒冷,但人们对立春节日的热情却很高涨,各种活动正常进行。
上午,太阳高照时,有人牵来一头健壮的耕牛,放置在田头。不久,村民陆陆续续来到这里聚集,大家推选出一位老者“打春”,就是用鞭子象征性地打耕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俗称“打春”。这次大家推选出来的老者,年纪比较大,他接过人们递过来的鞭子,听着大家的喝彩,情绪一下子激动了起来。只见这位老者,高高举起鞭子,“啪”地一声响,重重地打在耕牛身上。耕牛觉的痛,“嗷”叫一声,不安定了。人们也有些发楞,心想,真打呀!老者再次高高举起鞭子,又是“啪”地一声响,狠狠地打在耕牛身上。耕牛不干了,“嗷”叫一声,转身跑开,离着老者远远地。老者举着鞭子,够不着耕牛,只好追了过去。耕牛见老者举着鞭子过来了,转身又跑,还是离老者远远地。大家哄堂大笑,高声叫喊:“快追上去,打第三下!打第三下!打了三下,‘打春’才圆满。”老者气喘吁吁,举着鞭子追,耕牛机灵地躲闪。无论老者多么努力,就是够不着耕牛。耕牛家的主人从人群里跑了出来,牵过耕牛来到老者身边,埋怨道:“谁叫你使劲,把它打痛了,它当然躲。”老者也觉得把耕牛打痛了,有些过分,便用手摸摸耕牛的头,表示歉意。然后轻轻地杨鞭,象征性地打在耕牛身上。大家一阵叫好,圆满完成了“打春”活动。
立春这一天,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村里王财主家里正在“咬春”,家里其他人都吃完了,唯有小女小叶皱着眉头,不动筷子。小叶姑娘不爱吃姜、葱,每年立春吃萝卜、姜、葱面饼,都觉得十分负担。王财主比较迷信,觉得只有全家人都吃完了,“咬春”才算圆满。于是,全家人不下桌,等着小叶姑娘吃完。王财主瞪大个眼睛,望着小女小叶。王夫人赶紧哄女儿“咬春”,姐姐大叶则不耐烦,大声说:“快点吃了你那份,我等着下桌出去玩呢!”妹妹小叶顶撞姐姐,“你凶什么凶?”姐姐大叶大怒,“你还嘴硬,看我把面饼塞进你嘴里。”王夫人赶忙制止住姐妹俩人,不要吵了,然后继续哄小女小叶“咬春”。小叶姑娘见全家人都等着,只好委委屈屈,不情不愿,慢吞吞地小口小口把自己那份萝卜、姜、葱面饼吃完。吃完面饼,小叶姑娘轻松了许多,说,“以后‘咬春’,大人吃大饼,小辈吃小饼,面饼不要都是一般大。”王财主很高兴,为家里“咬春”圆满而高兴。
有人来到王财主家送小泥牛。立春日,乡村手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小叶姑娘接过小泥牛,十分欢喜。姐姐大叶从她手里要过小泥牛,仔细看,但见小泥牛约五六寸大,栩栩如生,充满灵气 。大叶姑娘赞道,“今年的‘春牛’可是好得很!”王财主把“春牛”拿过来,供在神案上,然后吩咐夫人给“送春”人赏钱。来人接你过赏钱,连声道谢!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