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章

小说:南杏知西洲 作者:委尘沙
    他们师兄妹二人,沿着山路走了一个时辰,终于来到了镇上。

    这是阿昭平生第一次看见城门,城墙和镇守的官兵。

    子竹向看守的士兵出示了通关文牒,士兵简单地看了一下两人的样貌,便打开城门,示意二人进去。

    阿昭这次终于有机会大大方方地在寺庙之外的地方玩耍了。

    刚进城镇里的阿昭对镇上的一切都觉得十分新鲜。近处有小吃铺叫卖新鲜出炉的芝麻烧饼,远处有小商贩摆摊卖精致漂亮的小团扇,这里的街市虽然不大,却很热闹。

    路上的行人都不急不忙。

    有人背着竹筐从山上砍柴归来;有人吃饱喝足,从饭馆出来,伸了个大大的懒腰;有人搬来一把椅子,坐在自家门口,与邻里话家常。。。。。。

    这些都是阿昭从未见过的景色,她很喜欢这个镇子上浓浓的人情味。

    平日里在寺中,人们总是行色匆匆的样子,他们急着烧香,上供,生怕自己的动作稍迟,被佛祖惩戒。

    前来祈福的人们,大都是年迈的老人,他们的儿子因战争常年在外奔波,书信寥寥,做父母的非常担心他们的安危,却因自己年迈体衰,早已无力前去战地探望,只得来到东山寺,拜托佛祖保佑自家儿子能平安归来。

    可是,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刀剑无眼,真正能活着回来的屈指可数。为此,这些失去了儿子的老人们常常极度悲伤,选择出家,做一个看淡俗世欲望的僧尼,或许,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相对有效的缓解方法吧。

    见识过镇上百姓的生活情景后,阿昭终于想起来要干正事了。

    这个镇上卖食物的铺子有很多,可是阿昭和大师兄兜兜转转了好久,也没找到师父说的那家杏花糕。

    阿昭急得像大师兄抱怨:“大师兄,你平日里来这镇上的次数最多,怎么连你也不知道那家铺子的位置啊?”

    “平日里,我都是到镇上采买香火的,再说了,师父让我陪你买杏花糕,是想要锻炼你,你啊,还是自己想想办法吧!”大师兄不紧不慢地跟在阿昭后头,“如果你再找不到,就消消停停地在寺庙里待着吧,在寺外生活,哪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阿昭气的牙痒痒,大师兄在阿昭的眼中是完美的,是她崇拜的对象。可是他唯一的缺点就是“佛系”,好像对什么都无所谓,火上房都不着急,看来佛经学的太精通也有弊处啊……

    求大师兄这条路走不通,阿昭就去找街上的人问路,路上的行人看她是个小孩,就以为她是来捣乱的,对她视而不见。

    但是,阿昭的运气还是很不错的,在连碰了几个“钉子”后“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终于遇见了一位好心人,这位热心人士不仅给他们推荐了一家远近闻名的杏花糕铺子,还亲自为他们带路。

    于是,在这位好心人的带领下,他们左拐右拐,来到了一家仅凭气味就能馋的人口水直流的杏花糕铺。

    听那个好心人说:这家铺子的杏花糕历史悠久。杏花林里的每棵杏花树都有十年以上的树龄,经过他们的精心培育,长出的杏花也是个顶个的朵大,香郁。制作过程更是复杂,但是由于是行业机密,不便告诉外人。

    总之,他家的杏花糕都是在自己家的杏花林就地取材,原料技艺都是得祖上真传。

    而且凭借自己的实力,做到了远近闻名,有的人甚至会跋山涉水,只为一尝他家的杏花糕。

    阿昭的鼻子灵得很,不用店家说,她就知道这家杏花糕铺子非同一般。

    她一眼就看出,这里的杏花糕和以前寺庙里用的一模一样。以前寺里举行重大法典时,阿昭总会趁其他人不注意,偷偷从盘子里拿两块杏花糕解馋。为此,没少挨大师兄的骂,所以,这味道她再熟悉不过了。

    “看来,这儿就应该是师父以前来的那家杏花糕铺了。”阿昭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由于店铺的地理位置有些偏僻,不太好找,镇上的人们经常嫌麻烦,就在家门口附近买杏花糕。但是,人们每逢佳节,待客,还是要不辞辛劳,来这里买上好的杏花糕。

    “这家铺子这么偏僻难找,想必是师父想给师妹你一个小考验吧!”子竹对阿昭完成了任务的第一步表示赞赏。

    二人进入店铺后,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店内各形各色的杏花糕琳琅满目,店里的伙计正忙得不可开交,此时正是出门赏花踏青的好日子,许多人家都来买一些杏花糕备着留作甜点享用。

    看着店铺里摆放整齐的如此美味诱人的糕点,阿昭垂涎三尺。

    “怪不得师父每年都要用杏花糕来招待香客呢!”阿昭回头对大师兄说。

    “南朝杏花北朝菊,在我们国家最出名的就属杏花做的杏花糕了,荆州又是杏花的重要产地,所以,用杏花糕外出礼佛待客,再合适不过了。”子竹耐心地给阿昭解释。

    眼看着刚出炉的杏花糕越来越少,阿昭却只能眼巴巴地在后面排队,尽管阿昭心中已经默默地向佛祖求了好久,希望能给她留一点,可是,等队伍排到她时,也只剩一篮杏花糕了。

    由于店家只取清晨的杏花做糕,这波买完,下波就要等到明天了,可法典的日期不会因为没有杏花糕而推迟,阿昭为此沮丧地很。

    “没关系,让师父把这篮杏花糕用作礼佛待客足够用了,至于我们嘛,吃不吃都无所谓的。”子竹耐心地安慰阿昭。

    “那好吧,大不了我就饿一天,不差这一顿。”

    “饿着怎么行?,放心吧,师妹的份还是能留出来的。”子竹看阿昭在如此紧迫的情况下还能一门心思想着吃,不由得发笑。

    阿昭并没在意,她小手一挥,“掌柜的,这篮子里的,我们都要了。”

    店家面露难色,“姑娘,实在是不好意思,这篮子杏花糕我们已经提前卖出去了。要不您看看需不需要杏花酒,杏花香什么的?”

    “卖出去了,卖给谁了?掌柜的,我们买这杏花糕是有要紧事,您就通融一下吧。”阿昭着急了,本来就冒着量少不够用的风险,如果这次出来一点都买不到,师父肯定会对自己失望的。

    “这……姑娘,您还是别为难小店了。还是趁天色未晚,去别家看看吧!”

    “算了,看来我们和这家的杏花糕没什么缘分,师妹,走吧。”子竹牵起阿昭的小手,准备回去。

    见这次采买无望,阿昭心灰意冷。

    她刚转过头,就看见迎面走来一位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少年。他身着青色常服,腰间玉佩即便无法触摸,也能透过色泽和光晕看出,它的价值不菲。

    阿昭想仔细看看他的长相,可是他逆着光从门外进来,阿昭看不清他的神情,见他虽年幼,却步履从容,仪态大方,身后还跟着一位像是管家的人。

    从这位少年的气质和衣着上判断,应是哪个富家子弟来此寻觅人间美味的吧。

    两人径直走入店中,还没等小公子开口,他身后的管家抢先一步,拿起那个装满杏花糕的篮子,然后,给店家留下一袋银子,转身准备回去。

    店家笑着收下那袋银子:“欢迎您们常来!”

    阿昭见到了那篮杏花糕主人以后,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用力挣开了子竹的手,一个箭步冲到少年的面前。

    “小弟弟,你可否把这篮杏花糕转卖于我?”阿昭怀抱最后一丝希望。

    店家听闻,立马出言劝阻:“哎,姑娘,凡事讲究个先来后到,你……”

    “无碍。”少年开口道:“姑娘,你也喜欢吃杏花糕?”

    “我?我……”

    阿昭这回终于看清了这位小公子的容貌。他是阿昭至今见过的最标致的人儿,乌发高高束于冠中,眉宇如峰聚,衬得他神色庄重,再向下看,薄唇轻启,却面色泛白,虽然他的年纪和自己相仿,但是阿昭却深知,此人与自己并不相同,他眼神中的厉气能轻易盖过稚嫩,可阿昭却总觉得能从他的眼神中感受到他的脆弱。

    看了半晌,阿昭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来。

    “公子,我们出来这么久,只怕老爷等的急了,如今您要的杏花糕已经买到,不如我们就先回家吧。”管家见阿昭一言不发,出面打个圆场。

    “嗯。”

    一听他们要走,阿昭也顾不得那么多礼节了,她拽着少年的衣袖央求道:“公子,如若您今天只是想吃杏花糕,那还请您将它让予我,我确是要它有正经事用,我答应你,如果改天有机会,我一定请你吃更多的杏花糕!”

    管家见这姑娘如此执着,便也不再拦着,静候小主人的意见。

    少年静静地看了一会儿面前这个绿衣小姑娘,许是觉得她的做法太天真,竟当着众人的面“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阿昭失神地望着他,这少年笑着的样子也很好看,明眸皓齿,笑起来如清风泉水,她忍不住在心里惊叹:“这世上怎会有如此俊秀的少年郎?”

    公子笑够了,摆摆手对阿昭说:“你既要它有用,拿着便是。”

    随即,便和管家一起上了门外的马车走了。

    阿昭一时没晃过神来,心思全随着那位少年的马车飘远了,以至于白白接受了他的杏花糕,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来得及说。

    “师妹,小公子心善,待我们回去多在佛祖面前为他祈福就好,天色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去了。”子竹的一番话将阿昭的心思拉了回来。

    没错,买到杏花糕,还得及时回去向师父交差才行。

    于是,师兄妹二人拿着好不容易得来的杏花糕,顺着原路回到了寺庙。

    他俩回来的时候,最先把杏花糕带给了在禅房打坐的住持,住持见二人满载而归,便表扬了阿昭,允许她在不忙的时候,下山游玩。

    这可把阿昭兴奋坏了,她就知道,这次的采买并不简单,这是住持对她的一个考验,现在她终于“考核”通过,可以随时下山了。

    但是子竹不知道,其实阿昭在回来的路上,神不知鬼不觉地拿了一块杏花糕藏在自己的袖子里。

    等安全地回到自己的房间,阿昭关上房门,悄悄取出那个被自己藏得有些变形的杏花糕。

    此时,张氏正在帮阿昭提前准备她在明日的法典上穿的衣服。

    阿昭把杏花糕放在张氏的桌子上,迫不及待地说:“奶娘,我给您带回了一块杏花糕,您快尝尝甜不甜。我呀,还有个好消息要告诉您呢!”

    张氏停下了穿针引线的双手,配合着阿昭问:“是什么好消息呀?”

    “今天住持准许我可以在闲时出入寺庙,以后我无聊的时候,就可以去镇上玩了。”“原来是这个好消息啊,奶娘一早知道你总有一天能实现这个愿望的!恭喜你愿望成真!”

    “哈哈哈,以后阿昭去镇上,一定会帮您买又大又好的布料,您就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缝缝补补啦!”

    张氏没想到这孩子有了出寺的机会以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玩乐,而是自己,心里很感动,这些年,也算是没白疼她。

    “咦?”阿昭这才注意到张氏桌子上的新一堆布料,“奶娘,你在帮阿昭做新衣服吗?”

    “对啊,奶娘今天找人设计了一些花样,估计明天就能完工,到时候,我一定要让我们的小阿昭漂漂亮亮地参加法典!”

    “嘻嘻,奶娘最好了,阿昭在此先谢过奶娘。”阿昭郑重地向张氏行了一个礼。

    张氏握住阿昭的小手,语重心长地说:“阿昭啊,日后,若奶娘不在你身边,你可要记得照顾好自己。”

    阿昭不明白。“奶娘在这里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走了呢?是因为阿昭平时太顽皮,惹您生气了吗?”

    “我们的阿昭这么乖,奶娘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还会生气呢?”

    “那奶娘为何还要走?”

    “奶娘当初答应过住持,待你懂事以后,就会离开。而且,奶娘的儿子前两天从边境回来了,奶娘需要回家照顾他,我们的阿昭以后也会有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奶娘总不能陪阿昭一辈子啊。”

    张氏的儿子自成年开始,就被官家选去边疆服役。由于路途遥远,二人书信来往也少得可怜。她的夫君病重,急需用钱,张氏自己在家无依无靠,就打算出门找个营生,赚点钱为夫君治病。

    幸得上天垂怜,张氏出门的时候,便听说了东山寺为阿昭找奶娘的消息,所以,她寻思着去碰碰运气,没想到,还真就选上了。

    这次,张氏的儿子由于军队调动回到家乡,这对张氏来说,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哪个老人不希望自己老了以后,能有儿女常伴身边,亲眼看着他们娶妻生子呢?

    张氏的离开是人之常情,阿昭能够理解。虽然之前也有些预感,可是阿昭并没放在心上,她固执地以为张氏会永远陪在自己身边。

    “阿昭,答应奶娘,以后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阿昭不明白,“阿昭会自己穿衣吃饭,把自己照顾的很好呀!”

    “这怎么能一样呢?奶娘是说,你以后一定要厉害一点,不要受他人欺负。否则,奶娘是不会放心的。”

    “知道了,奶娘。您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

    张氏笑着点头。

    说完,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阿昭早在书中读到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可是没想到,她人生中的离别竟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多。

    如果说,之前被父母“抛弃”时,阿昭年纪尚小,感触不深。那现在,张氏的离开对阿昭来说,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别。阿昭无法改变现实,她能做的其实也仅有乖乖听话,照顾好自己而已,她甚至还未来得及好好报答张氏的恩情,就要面临分别了,这让她既自责,又难过。

    即便筵席终会散去,阿昭还是希望它能散的晚一些,再晚一些……

    马车上,

    “少爷,您明明想吃那家的杏花糕很久了,这次老爷好不容易同意让你出来,怎么就白白让给那个小姑娘了?”管家疑惑不解。

    少爷平时的性子,他再熟悉不过了,以他的个性,凡是他想要的东西,不管有多困难,都得拿到手才行,而且,就算是平常人,岂有让到嘴边的鸭子飞了的道理?

    “她既有要事,给她也不打紧,况且,人家也确实是比咱们‘先’到的。”少年轻描淡写的解释更让管家乐蔼摸不着头脑。

    “可您。。。。。。”

    “乐蔼,我想吃,大不了找个时间再去买一次就是,何必跟一个小姑娘斤斤计较呢?”乐蔼一想也是,便不再追问。

    颠簸了半晌,马车终于慢了下来。

    少年嘱咐乐蔼:“马上到家了,今天发生的事绝对不能说出去!”

    “少爷放心,乐蔼明白。”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