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九章

小说:(亮瑜)共生 作者:一根竹子
    孙权入席时,刘备诸人已酒过几巡。

    周瑜接待人自然礼数周全,细微入致,筵席中招待客人的全都是美酒肴馔,秦筝齐瑟不绝于耳,奇舞名讴争奇斗艳。

    席上饭饼主食一应俱全,牛羊猪马鸡肉或做成肉羹,或做成肉脯荤酱,野味有麋、兔、雁、雉、雀等,羌煮貊炙,尽味及鲜。营寨驻地近江边,水中多产鱼虾贝类,蒸熬烤脍,蘸些盐醋酱糖等料,又用姜椒蒜酒等入味,时下已然入冬,时蔬瓜果不多,却有以屋庑蕴火之法制出葱韭菜茹等供上。

    美酒尤多,米酒中糯稷粟高粱等滋味醇美,乳酒清甜柔和,椒酒辛温酷烈,更有西域葡萄酒,口感滑爽圆润。幽香绵长,盛在金玉酒器之中,尤为珍稀。

    席间有女伎劝酒献艺,手持长巾凌空而舞,舞姿婆娑,袖巾飒丽,旁有乐人握槌击鼓,捧萧奏唱,伴奏助兴。

    关羽好酒,本来生得就面如重枣,几坛酒下肚,更是喝得面红得欲滴下血来,不过他酒量极好,喝了这么多酒,却丝毫未露醺然之态,眼神仍精光四射,灼灼如电。

    不过刘备却没有他这样的海量,因怕醉酒误事,耽误了接下来的商谈,只是沾了些许酒,多在品尝菜肴,欣赏歌舞。

    待有人报孙权将军至,刘备不禁神色一振,没想到周瑜连孙权都请来了,两家主事之人都在,这次筵席中一言一行都可能关系到孙刘两家结盟大事,他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去面对。

    门外飒飒脚步声从远及近,刘备已站起身来相迎以示自己尊重之态。

    门口守帐的军士自然识得自家主公,见是孙权来了,连忙行礼不敢阻拦,帮他揭起门帘迎他进去。

    孙权带着一众英武不凡的侍卫进帐来,便被刘备接入坐上首席。

    便是孙权再设想过与刘备初次见面的情形,也不禁为刘备这般谦恭之态打动。

    敬酒叙礼罢,因见周瑜诸葛亮仍未至,席上诸人都感疑惑,不免差人去请。

    他二人不在,两家合作大事不能说得周详,便叙了些闲话。

    两人不知不觉见说起刘备于襄阳路上兵败一事,孙权不禁问道:“襄阳至江陵不过些许路程,使君麾下又非重甲之军,何以只得日行十数里被曹兵赶上?”

    他之前就很好奇,刘备并非无能之辈,无论如何,断然不可能兵败到这种地步。

    刘备至今想起当时随行止余百余骑血战,跟随百姓、家中老小、麾下诸将皆不知所踪,四下尸横遍野,溃不成军之景仍是哀怮悲痛,叹息了一声,强忍剖露心事之痛道:“因携百姓,军民共十余万,车辆包袱沉重,故此行程不得快,操军只遣五千精兵,又是铁骑快马,方被赶上。”

    “使君如何不知百姓虽多,却非训练有度之兵,又有老弱病小,与曹兵不能有一战之力,却有拖延行程之累,如何不暂弃为上?”孙权摇了摇头,惋惜刘备此举实在糊涂。

    “当日众将也如将军一般劝我,只是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只怪我愚钝无能,方致十数万生灵皆因我一人遭此大难。”刘备情至痛处,几欲垂下泪来,仰头强行饮下一杯烈酒,方才不至于在孙权面前痛哭失态。

    关羽在旁听得他们对话,想起当日惨状,也是食不下咽,被刘备悲意感染,神情沉重,不待孙权开口,早向刘备低声安慰起来。

    孙权被他言语神情震惊到了,也举杯劝慰,他没想到世上竟还有这般善良无私之人,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还是一方势力主事之人。

    正趁着刘备诸人尚沉浸自哀痛之中难以自拔之间,有席间仆从借上菜之机凑至孙权耳畔悄声道:“周都督此刻仍未入席,或是有事耽搁了,都督此前交代下之事,刀斧手已在壁衣之内备好,可要……”

    孙权垂下眼,不动声色地望了一眼刘备,见他正与关羽互饮,沉缅往事,对自己这边的动静一无所觉。

    他沉吟了片刻,对身侧仆从道:“暂且不必,彼事听我摔杯号令。”

    仆从只得告退下去。

    孙权给自己斟了一杯酒,一口饮尽,手握空杯,渐渐攥紧,他细细地打量着刘备,心下思绪翻涌。

    刘备与他此前设想的枭雄形象大为迥异,长眉细目,面貌和善,神情温和得在他看来有些软弱,眼神也是纯良无害,整个人气质儒雅柔和,此时正陷在沉痛之中,周身更环绕着一层悲凉寥落的意味,丝毫看不出来是有霸主之志的一家主公。

    结合其所言所行来看,简直是愚善了,织席贩履出身的果然没有成大事的魄力。

    孙权怎么看也看不出来刘备有哪里值得诸葛亮这样的稀世之才倾心相随的地方,他有心效仿父兄做个识人善任的主公,诸葛亮这种人才他当然希望能够得到,故他几番遣人游说诸葛亮,问他肯不肯转投东吴,即使被婉言拒绝也不肯放弃,私下里又以信诱劝。

    他本以为不会有何回应,然而却在不久前,他出乎意外地得到了诸葛亮的回信,信中虽仍是拒绝之意,却言明了拒绝的原因,直道江东英才多如跃江之鲫,孙将军只能贤亮不能尽亮。

    其言直指周瑜,信中枚举周瑜几番为难于他之事,言下之意是如果转投东吴,有周瑜在,恐怕自己处境更加尴尬,若得他忌恨,你即使重视我也不能重用我。

    孙权是诱劝他弃弱投明的,却反被诸葛亮在信中劝说孙将军年弱,要防被他人把持,又言道他听闻孙权在决议抗曹之前,张昭顾雍等人其实已曾先与周瑜决议好此事,恐有私结朋党之嫌。

    孙权想起周瑜夜中至府与自己释疑之时,切实并未考虑他人对抗曹的态度,宛若只要自己心意定下,其余诸人皆可同心一致,实有越过自己这个主公,私自先与他人定议好才来禀过自己的迹象。

    不过孙权并不会平白相信诸葛亮一介外人离间之言,暗中又去查访那日之前张昭等人是否去过周瑜府上。

    只是这不查证还好,一查竟发现不但有诸葛亮所说的张昭等人,甚至连甘宁程普黄盖韩当等这一班战将都曾与周瑜私下来往过,无论文臣武将,无不是是孙权重用之人。

    查证得诸葛亮所言确非空穴来风,孙权心中纵然不愿相信周瑜有二心,却不免心生怀疑,公瑾你对我兄长忠心无二,对我也尽然?

    这怀疑之心一起,孙权不禁背生冷汗,东吴文臣武将中那些举足轻重的人物,竟然都与公瑾相交甚密,公瑾也常向他举荐人才,他此前只道是公瑾忠心耿耿为他选贤举能,但凡经由公瑾举荐之人,都得到了他重用,如今一想,是否是公瑾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

    自己凡事还都听任他摆布,如同此前顺逆曹操一事,若不是身为外人的诸葛亮一言惊醒梦中人,他要看清此事还不知要几时。

    彼时公瑾所言的几种抗曹的优势,是否也有不实之处?若有不实之处……

    他再一细想,公瑾不投降曹操坚持主战,甚而只要五万兵力,明知敌强己弱,东吴若投降,众人尚可依前职受封,不伤性命,若一但开战,胜了自是无他话,如若兵败,其余诸人还可另投他人重起炉灶,自己这主公却难逃一死。

    孙权收到诸葛亮回信时,恰逢周瑜毁书斩使的消息传来,这更动摇了他的心思,公瑾一贯是雅量高致温文有礼的君子,如何明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道理,却还要杀掉无足轻重的使臣,激怒曹操?

    近来一反常态地迫害诸葛亮,是否往常君子贤臣的风貌都是伪装?与自己传信道要暗杀刘备,是不是意图摧毁两家结盟,削弱对抗曹操的势力,好让东吴独自对抗曹操失败,公瑾好在事后得利?眼下刘备并非大敌,便是要谋害于他,大难当前也并非恰当时机。

    若是公瑾有私心,无论是他为什么要这么执着地为难诸葛亮除去刘备,还是其他,都仿佛可以得到解释。

    待抗曹失败后自己一死,公瑾以兄长义弟,孙家人的名义打着为自己报仇的名号,拉拢旧部,岂不是名正言顺?。

    营寨之中是公瑾做主,他却推延到现在还未来,是想把杀刘备的罪名推到自己头上么?此次借自己之手杀死刘备,日后不仅少却一敌还能不毁自己声名。

    公瑾他难道也要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何况,自己是死于曹操之手,对公瑾不会有任何威胁,抗曹即便失败,在世人看来,公瑾也是为了维护江东旧业,还能落个忠臣之名。

    若这一切都是真的,公瑾岂不是一石几鸟,真是好算计!

    祸事防患於未然,就算留刘备一命,他残军败部,连据地都已失去,又能成何大事,还不如卖诸葛亮一个面子,日后说不定还能招纳诸葛亮来投东吴。

    今日与刘备见面相交,方知刘备竟是这般软弱之人,吾为何要纳公瑾之言急着杀他呢。

    如此,只好对不住公瑾了。

    孙权松开手指,缓缓放下空空如也的酒杯,又给自己续上一杯新酒。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