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皇后准备放还宫女的消息一经传出,六宫都沸腾了,无数人翘首以盼——这要是能回家,该有多好!
尤其没有想到的是,皇后居然要在内宫设立医馆,还要给宫女内宦赐葬——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是真把人当人看啊!
皇帝经常选宫女,但是放宫女这种事,实在太少,以至于人们几乎已经忘了,上次遣回宫女是什么时候了。
虽然按照□□时候设了宫官敕,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操作过,大家除了被皇帝宠幸进位嫔妃生下子女,实际上没有太多的出路——甚至皇帝死了,还得拉出去陪葬。
这次第,怎一个惨字了得。
不管喜不喜欢辫子朝,汪舜华得承认,有些东西,是可以学习借鉴的;不过清朝放还宫女的时间是二十五岁,这在后代没什么,很合适的年纪;但在现在,已经是高龄了,于是又提前了五年。按照宫女十二三岁入宫计算,在宫里服役七八年,也算可以了。
第二天一早,汪舜华带人去给两宫太后请安的时候,于路碰到的太监宫女都用仰慕感恩的眼神看着她,这让她有点不适应;甚至瞬间有了点货法市恩的感觉,不过看着宫女尤其是年轻宫女们稚嫩的面庞,还是有点触动的,这些孩子,在后代应该是为人生冲刺的阶段,而现在,却被锁在这深深宫墙里头,不得自由。
汪舜华冲大家微微点头,没说话,往前走。
她跟孙太后和吴太后分别汇报了这件事,当然旁听的还有钱皇后和周贵妃等人,她们显然也得到了消息,脸色各异。
汪舜华用的是极为谦卑和恳切的语气:宫女太多,容易滋生怨气;何况土木一战,挫伤了元气,朝野上下都需要休养生息。放还宫女,节省的用度有限,甚至可以说多加了一笔,但是可以消弭元气,为太上皇和怀献太子祈福。
孙太后本能的想到汪舜华是想揽权,但是话都说到这个地步,她也没办法反对;何况,她转头看了眼钱皇后,也确实不像是能干这事的人,只好说难得你和皇帝费心,就这么办吧。
她想了想,这么大的事,你一个人怕是吃不消。杭妃有身孕,让周贵妃帮你吧。
汪舜华道谢。
孙太后都没有反对,前朝自然也不会有异议,尤其放还宫女在任何时候都算德政。历史上天顺八年,宪宗即位,李贤上言:“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自宣德至天顺间,选取宫人太多,浣衣局没官妇女,愁怨尤甚。宜皆放还。”这才放还了宫女。
现在皇后想要三年放还一次宫女,设立医馆、安排后事,大家都觉得不错——和自己没有利益冲突,谁不想做个好人?
元宵节收了假的第一天,景帝和重臣商量这件事。其实风声已经传了很久,现在正式拿出来,大家都站出来称颂了一番圣上英明、皇后贤德之类的话,这回感情还是真挚的,尤其听景帝说是为了安慰怀献太子和土木堡的亡灵,大家都觉得,皇帝皇后都心存仁厚。
有了这种感觉,自然不会反对恢复六局一司,反正都是后宫的事,不是太监就是宫女,现在看,汪皇后比太监还是靠谱一些的。
虽然怀疑汪皇后想揽权,但人家是皇后,这也是分内的事;至于收买人心——现在太上皇还在北方,没有谁会认为也先会放他回来;太子还年纪小,等皇帝有了自己的儿子再说吧!
景泰元年正月二十六日,景帝正式下旨,让汪皇后负责料理这件事,并赐下一方亲自雕刻的白玉印信,上面篆刻着“德合无疆”四字。
汪舜华已经有了皇后印玺,此次获赐印信,不仅是景帝彰显对妻子的宠爱,也是在着力塑造她贤后的形象。
——此前□□赐懿文太子白玉印,方一寸二分,题曰“大本堂记”;赐马皇后白玉印,方亦如之,曰“厚载之记”;太宗赐仁宗玉押,曰“人主中正”。仁宗后来又把这块印赐给了儿子宣宗。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汪舜华下令尚宫局翻书,并传旨六宫上报名册。
□□吴元年,设内职六尚局管理后宫,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分领二十四司,每司或二人或四人。
尚宫局设尚宫二人,秩正四品,掌导引中宫,凡六局出纳文籍皆署之,若征办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监受牒行移于外。下辖司记、司言、司薄、司闱四司。
尚仪局设尚仪二人,正四品,掌礼仪、起居之事。下辖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司及彤史,其中彤史二人,正五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
尚服局设尚服二人,正四品,掌供服用采章之数。下辖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四司。
尚食局设尚食二人,正四品,掌膳羞品齐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下辖司膳、司酝、司药、司饎四司。
尚寝局设尚寝二人,正四品,掌天子燕寝及嫔妃进御之次序。下辖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四司。
尚功局设尚功二人,正四品,掌督妃嫔宫人女红之程课。下辖司制、司珍、司彩、司计四司。
宫正司设宫正一人,正四品;司正二人,正五品;典正四人,正六品;女史四人。宫正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罪之事,大事则奏闻;司正、典正佐之,女史掌书记功过。
永乐以后,职尽移于宦官。其宫官所存者,惟尚宝四司而已。因此,编制是有的,只是人是没有的,至少不全。
这么多部门,每个部门还有为数不少的中层干部和实际办事的科员,让汪舜华看得有点头大;好歹想到这些都是自己人,也就松快了些,但并不打算马上把人补上,一来人都不认识,不知道人家什么品性、什么打算,冒冒失失的,反而不好;二来宫女的文化水平确实不如太监——宣德以后,太监们都是要读书的;三是不想太刺激太监们,只要把事情办成就行了。
内官们也感受到了。他们本来以为皇后恨毒王振,肯定也会迁怒太监,这回就是想趁机夺了他们的权,结果不是那么回事,该差遣还是差遣,该办事还是办事,虽然是对食要出宫,大家都有点舍不得,但是马上要开设医馆和准许安葬,这两件事实在很得人心。反正大家的心思都在外朝,都想去司礼监御马监之类的地方。因此,也就不怎么在意了。
这件事情搞定了,另外一件事可就不容易了:财政问题。现在边事未靖而需饷甚急。
正月二十四日,景帝下令:生员凡纳粟或上马者皆许入国子监;军民输纳,或米或粟或豆或草或鞍马者,也均授予冠带;朝廷以罪罢黜的官吏如输纳上述军饷,可以复职。先让宣府、大同施行,然后推广到两畿及诸布政司、辽东等地。
监生郭佑等上书朝廷,痛陈其弊;刑科给事中曹凯也上书抗争:近例,输豆四千石以上授指挥使,他们受禄十余年,中以偿其所费,又令其世袭,这是以百姓膏血养无功之子孙,而他们则取息之时无穷。如此,则有功的将领必曰“我以捐躯获此,他们以输豆也获此,朝廷以我躯命与荏菽一般看待”,其谁不解体!
景帝用抱怨的语气跟汪舜华提了这事,这些大臣,一点都不体谅朕的苦心!朕想这样卖官鬻爵吗?还不是大敌当前缺银子!
汪舜华把女儿交给夏玉莲,端正表情,妾以为郭佑等人所言极是,纳粟虽然可以缓解一时困难,然而必然败坏整个官场和社会风气,绝不可行,圣上宜别图良策。
如果有钱就能进国子监,他们会好好学习吗?那那些寒窗苦读考进去的寒门士子会怎么想?更何况,现在进士很少,国子监生是可以直接做官的!依靠买来的文凭去做官,他们的才学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吗?他们的品行又是否符合为官的标准?——虽然说千里做官只为钱,但从一开始就是拿钱开路,会不会给他们钱能通神的错觉?
如果有钱就可以买世袭的武职,那那些浴血疆场、前赴后继的将士情何以堪?到时候冲锋陷阵,谁肯拼命往前;就算冲在前面,又真得值得信任吗?——土木之变,不就是因为上面没有战场经历胡乱指挥导致了吗?一将不明,累死三军!
更何况,即便是只算经济账,也是不划算的。这些人,拿钱买了学位、官位、爵位,不是说就挂着名而已,而是要办事的,朝廷也要给他发工资的!指挥使是正三品,年俸420石,也就是说,他只需要不到十年的俸禄,就可以拿到世袭的三品官——这样的买卖,谁不愿意干?我都想去买个官来做做!
汪舜华下了结论,此例一开,必然朝纲大坏,贪腐横行,即便是三十年也收拾不回来——圣上不可抱薪救火。
她缓和了口气,当年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如今既是国家危亡之际,更应该君臣同心同德,共克时艰;而不是金钱开道,失信于民。
景帝皱紧了眉头,梓童所言极是,朕几乎犯下大错。
只是,他还是踌躇不定,那朕能怎么办?
解决财政危机,从来不过开源节流四个字而已,汪舜华很明白,脑子立马上想到了开放海禁、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等名词,马上打住——首先,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做这些事情会得罪很多人,想想张居正和雍正的下场,一个被抄家,一个被泼了无数脏水,连儿子都不是自己的,这还是在有绝对权力的前提下,现在景帝位子还没有坐稳,还有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跳出来的坑货哥哥,他如果敢这样标新立异,搞不好分分钟被赶下台去!其次,这也不是自己作为皇后该说的,虽然景帝很相信自己,大臣很敬重自己,那都是有前提的,提出这些,能不能实行不说,景帝会怎么想——现在八字还没一撇你就觊觎朕的江山?第三,要做这些事,不仅需要大权在握,而且需要周密规划,运筹帷幄,不是这会儿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因此,她没有去讨论朝廷该从那里找钱,而是说可以在哪里节省一点用度——当然只能是后宫用度,要裁减。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两宫太后那里决不能省,太上皇的后妃也不能省,杭德妃马上要分娩,剩下的也只剩下自己和孙妃了。她也是个小透明,自从入宫以后,景帝都没到她宫里去过,汪舜华提过几次,景帝实在太累,懒得挪步。不过好在马上要放大批宫女进宫,现在嫔妃不多,皇子公主也少,用不着太多的人;其他的,我以后除非重大场合,不再佩戴金玉首饰,改用绒花绢花——主要是太沉了,不知怎么想到了孝贤皇后。她以前在王府就知道,绒花这种东西居然现在就有,绢花的历史当然更久远,因此家居的时候倒是很喜欢用;衣服也要反复使用——印染技术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隋唐以前,衣服容易褪色,所以贵族的衣服很多穿一次就扔,皇家更不例外——隋文帝节俭,后宫的衣服洗了又穿,史书上是要专门写了一笔的;唐文宗的衣服洗了三次还在穿,就可以向群臣嘚瑟。明朝倒不至于如此夸张,毕竟浣衣局就承担了为皇室浣洗衣服的职责,但一般而言,常服还可以洗几次,礼服、朝服只能香薰,便服利用率倒是要高一些。
——历史上明宪宗的儿子益王祐槟生性俭约,要穿洗过的衣服,史书也是专门点赞;至于崇祯、道光那种穿补丁衣服的皇帝,已经不止是另类了。
汪舜华虽然还是改不了衣柜里总少一件衣服的臭毛病,但这种极端奢侈的行为还是受不了,尤其她进宫后的衣服,已经不是奢侈品,而是艺术品级别,可以直接放在博物馆展览的,这已经不是暴殄天物,简直是伤天害理了。因此实在舍不得,洗了继续穿,穿了好几次——如果只是家居的便服,也不是事,关键见客时几次穿了相同的衣服,这就算失礼了,跟后代明星走秀穿以前的衣服差不多意思,结果就被公主们说过,你是王妃,就该有体统。郕王脸上挂不住,也说过她,汪舜华低着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
郕王愣了一下,没再说什么,只是说以后尽量避免再见同一位客人穿同一件衣服。汪舜华口里应了,心里却嘀咕,衣服不就是拿来穿的,真是毛病!
现在她是皇后,不需要用衣服来彰显身份了,穿什么衣服都由着她的喜好,当然括弧皇帝的龙袍除外;穿旧衣服、洗过多次的旧衣服甚至是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也没人敢说她不成体统,反而会歌颂她勤俭节约、惜福爱物。——同样是性格温和,普通人可能被当成软柿子拿捏,在上位者却是仁厚宽容;同样是补丁衣服,普通人的就是穷酸,领袖的就是珍贵文物,应该陈列在纪念馆供万人瞻仰。
古今同理。
——但是天地良心,身为王妃皇后,再简约,也是有限度的;事实上,汪舜华的衣服首饰很不少。除了朝廷发的制服,进王府后,她自己也制作了不少——汪舜华对时兴的褙子袄裙其实很不感冒,不是不精致,只是不够大气飘逸,反而是当年看古装剧时对央视版四大名著外加《唐明皇》《武则天》《笔中情》之类的造型印象深刻。因此画了草图,让工匠做。郕王也很配合的穿上情侣装一起画行乐图。
那一刻,汪舜华也曾感慨真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宫女平时佩戴的首饰之类的限制一下,工资是没法削减了;至于还有没有别的法子,您和大臣们商量去吧。
她本来想说仿照清朝,妃嫔去世以后,会有大量随葬品,以后除了品级应有的冠服,其他赏赐的各种衣服首饰用具全部回收。毕竟不知道左护法什么时候回来,还是不要把人得罪太狠,也就罢了。
不过宫里用具还是可以节省一下,比如宫禁里的灯炬是用金匼制成,四面包着金板,上面镂空出星辰日月图案来透光,虽然辉煌美观,但是照明的功能被大大降低;于是下令去掉这些繁复贵重的装饰,只绷上轻纱,确保照明。——历史上,崇祯皇帝的宠妃田贵妃别出心裁,将灯的四周镂开一方木桃形的口子,再绷上轻纱;同时把灯板内侧打磨的光滑如镜以反射灯光。这样,转动宫灯,便可以得到良好的照明和引路两种用途。只是汪舜华这样的俗人,绝没有这样雅致的想法。
当然最重要的是把金器改为银器。怀献太子的死对夫妻俩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现在群狼环伺,孙太后在宫里树大根深,万一她真的和宫斗剧里的主角一样下毒,还真是防不胜防。
汪舜华当然知道,银针不能验毒。那些电视小说里的神乎其神的毒药其实多半虚构,现在常见的毒,其实就是砒霜,主要物质是砷。砒霜本身不含硫,只是因为生产技术落后,提纯不干净,残留少量的硫和硫化物。所含的硫与银接触,起了化学反应,也就给大家提供了验毒的途径;反倒是有些不含硫的东西,比如毒蘑菇、不熟的四季豆、长芽的土豆,或者泡得太久的木耳,甚至炮制不当的何首乌,都有致命的危险。——毕竟每年新闻或者朋友圈都能见到——但那也跟她没多大关系,就算明英宗回来,要对付他也不能这样。一个皇后跑去吩咐厨子多把木耳泡两天,那画风实在太美不敢看。
景帝很赞成汪舜华的想法,皇帝当然有防毒措施,但是不够,必须加强,首先就是光禄寺。必须加强监管,每一眼炉灶配备三个人,一人配菜,一人掌勺,一人打杂。三人互相监督,并且记录在案;每道菜都要准备两份,一份呈上来,一份作样;最后还要专人试菜。
与此同时,太医院上下也要彻底清理。明朝几任皇帝到底是不是文臣勾结太医下毒,汪舜华不敢打包票,但这些人都是太上皇用的人,景帝可不放心。除了提拔自己的旧党,原有的太医要考教,和王振更直白的说太上皇一家关系紧密的一律罢免,还从民间选拔了一大批优良的医生进宫。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