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外戚之家17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在这样一个朝代,读书人卧薪尝胆,寒窗苦读,甚至立下“不及地不成家”的誓言,绝对不会有人笑话你,甚至能够得到师长,亲朋的赞扬,称你志向远大。

    明日就是京城三年一度乡试开考的时候了,考生纷纷闭门苦读,家长们却开始了人情往来。

    “二娘,广寒糕可准备好了?”看到早上前来请父母安的陆梓菲,青桐还是费心问了问。这是要送给二娘子的未婚夫楚桥的,他和二郎陆明德是同一个书院的,相比陆明德,楚乔的学问要精进些,不仅是今年的乡试有望夺魁,甚至明年的会试也能展望一番。

    “一早就做好了,还给二哥那里送了一些”,二娘子性格温柔贤淑,说起未婚夫来还有点害羞,红着脸,拿自家哥哥做话头。

    自上一次冯珍珍管家不利,现在的中馈权利被一分为三,冯珍珍占一部分,陈仪占一部分,剩下的是二娘子在两个嫂子的带领下,边学边上手。总不能到了婆家一点都不会,那还不被阿姑瞧不起啊。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大梁的习俗,在婚后第三天,新妇是要亲自整治一桌饭菜给婆家人吃的,因此在这之前讨好小姑子,让小姑尝尝味道以便之后调整正是聪明人的做法。

    广寒糕是用桂花去了青涩的花蒂,撒上甘草水,和糯米粉一起制成糕饼,有点像现在的桂花糕,取广寒高甲之谶,考试前赠送考生这个,图的是高中甲榜的吉利。

    以前的乡试要考上三天,诗词考一天,赋再考一天,最后一天考策问。现在一天就能搞定了,自从新党当政以来,诗赋就被取缔了,只考经义和策问。

    京城的八月不冷也不热,没有春天的灰尘浮土,也不比夏季的酷暑难耐,更不像冬天那般滴水成冰,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

    陆明德和楚乔相继在四更天左右抵达考场,卫国公府这边,大郎陆明辉向上官请了假,还有四郎陆明硕也一起陪同着。

    楚乔那边呢?他父亲是正四品的少詹事,和太子息息相关,也难怪将自己最有才华的嫡次子推出来和卫国公府联姻,在考场环视一周,不过是乡试而已,官宦人家少有父亲送儿子上考场,因此陪同他一起来的也是自己的嫡亲哥哥。

    天色依然有些黑沉沉的,不像后世鸽子笼一样的号房,如今的科举考试多是借用寺庙或者国子监的地盘,即使会试也同样如此。

    “明德兄怎么没有参加锁厅试,倒是和我们一起考试?”一听这话就来者不善,来者穿着一身绸缎衣裳,叫做朱延庆,父亲是个做皮毛生意的大商人,也在求知书院读书,和陆明德有些不对付。

    陆明德听到这话,心里也有点不痛快,嫡姐做了皇后,这就代表着即使他日后能够考中进士,也不能进入两府之中,既然断了他做宰相的前途,总要弥补弥补吧,偏上一次太子出生,卫国公府获得的荫补名额又给了五弟,父亲还说下一次有名额再给他。

    是,五弟是嫡子,但五弟今年才启蒙两三年,四书五经都还没能通读呢,若说是为了他出去交际有个官身好看,那也还早,一般官宦人家的子弟十多岁才会出去交际。

    倘若荫补给了他,现在自己就能参加锁厅试了,十取三的比例,按照他的学问定是能中的。

    “想看看你这次能不能赢过我罢了。”陆明德假装不在乎地回道,小胖子朱延庆喜欢每次考试前都公然地说这次考试要超过谁谁谁,偏他还真有点聪明的劲头,经常能够如愿,进校以来原本倒数的成绩,上一次岁考已经距离陆明德不远了。

    之前小胖子发狠说要超过陆明德的,但还是没能成功。

    锁院多日,终于等到考试的这一天,不论是主考官,副考官还是监考官都有所期待了,快要解放了。

    随着几声啰响,本次借用国子监作为贡院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两名监门官神情肃穆地带着一群兵丁走了出来。

    原本嘈杂浮乱的氛围顷刻安静了许多,拥挤的人群也缓缓停下脚步,诸位考生收敛了原本轻狂的神态,按照两位监门官的指挥,排起长队。

    进门之后,各位考生先被引到文庙大殿之前的广场上,等叩拜了孔子,才能在胥吏和兵丁的带领下前往自己的考场。

    陆明德被分到了丁字号,楚乔则被分到癸字号,京城这一届一共五千多人的考场即将开考,他们将角逐两百多个举人名额,以便参与明年初春的会试。倘若中了进士,那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京城花了。

    考生在里面考得是眼冒金星,头昏脑涨,外面等待着的家属也不轻松。

    “官人,可要来几串冰糖葫芦?我们家的用的糖和山楂都是极好的。”一旁的小贩也在挑选着顾客,这种穿着贵重,器宇轩昂,一看就是大官家里出来的,自然很是殷勤。

    “要十串吧”,陆明辉和陆明硕坐在树下的阴凉地方,这糖葫芦是这十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原是宫里的黄贵妃茶饭不思,但宫中御医却不能解决,最后先帝只好张贴皇榜,有个江湖郎中给了一个方子,说是将山楂和冰糖放在一起煎熬,每次饭前吃上5-10颗就可以了。按照这个方法,不过十来天,黄贵妃就胃口大开,这个方子也因此流传到了民间。为了食用方便,聪明的本朝百姓用木签子将山楂冰糖穿成串,还起个好听的名字“冰糖葫芦”,至此成为大梁老少皆宜的零食。

    “我这还有冰雪冷元子,杨梅渴水,金菊团,广芥瓜儿,滴酥水晶脍炙……官人可还要点其他的。”小贩又报了一大堆的名字,看出来了吧,这是一个从别的摊上买了,到这里卖借此赚差价的小贩.

    一般来说宋朝的商店卖东西都挺专一的,卖冷饮就是卖冷饮,不会还兼顾着卖小吃,卖牙刷的绝不会卖牙膏,还有那铺子只卖猫粮,连狗粮都不卖。

    “行了,别报了,再要点冰饮子吧”陆明辉问过自己弟弟,又要了点冰镇的饮料。

    小贩倒是喜出望外,无论哪种冰饮价格都不菲,自然也就利润丰厚,单这一笔自己就能挣个几百钱。

    咚咚咚咚,远处敲锣打鼓声不断传来,声音不大,但看着街上人流如织,都往有声音的地方跑,在贡院外等待的家属,伴当倒是困惑起来。

    “啥情况啊?”这绝对不是我们世子爷说的话,旁边一个农家打扮的中年男子问出了口。

    “张山人在瓦子里表演呢”,小贩整天在这东京城里转悠,市井上一点风吹草动的都知道。

    “哦,是张山人啊,等会我也要去听听”,中年男子一听这名字就兴奋起来了,相比较卫国公府一行的嫌弃,分外引人注目。

    张山人他是瓦子里的名人呢,在贫富两端的评价那是截然不同。张山人表演的是说浑话,类似于我们现代的脱口秀,即兴表演,语言还要讲究幽默诙谐。

    这可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什么话都敢说,越是位高权重的越要调侃,常常将这些达官贵人的真事假事编成段子,所以京城的百姓那是都爱听,贫穷人家也能在他这寻求心理平衡。

    此外这小老百姓大多有着窥视欲,想知道这富贵人家是怎么过日子,是不是娶上十个婆娘,还是躺在银子上睡觉。

    今天的桑家瓦子里,张山人调侃的是如今的三司使张骏,起先,他拿出一枚铜钱,说“你们可别小瞧了,这枚铜钱的来历可了不得”。

    旁边就有那起哄搭话,“什么来历啊,这么神秘?”

    “你还别说,它可以测出贵人的星象”张山人一边说着,一边讲手中的铜钱展示出来,在台子上走了一圈,以便四面的人都能看到手上这不平凡的铜钱。

    “这有一次啊,我给官家测了,它随即显示是帝星,我又拿他给钱东林大学士测了一下,显示文曲星,最后我还测了张骏张大人的星象,你们猜是什么?”

    “快说啊,”这是性子急躁的观众。

    “是财神爷吗?”这是不了解张山人的,因此觉得在大梁做的掌管天下钱财的三司使,那对应天上的星象也肯定也是管财的。

    “大家伙肯定猜不出来,我是看不到一点星象,只看到张大人坐在钱眼里”。张山人随即补充道。

    周围的百姓大多捧腹大笑,这个调侃有意思。

    乡试的结果还没出来,一则关于本次考试的新闻先传扬开来。

    有个叫王济的庐州士子,想要在京城参加乡试,毕竟每个州录取的难度不一样,京城确实要宽松一点,正好他哥哥王修在京城下辖的祥符县有十八亩的田产,还有了京城的户口。作为弟弟是不能自动成为京城户口的,但倘若是儿子就可以。于是王济就将哥哥的名字登记成自己的父亲。

    这无独有偶,有个叫王宇的外地人也想在京城考试,可他在京城没有产业,也没有个好哥哥可以让他冒籍顶替,可他也知道王修有京城户口,他想着反正大家都姓王,五百年前是一家,于是狠了狠心,将王修的祖上三代登记成自己的祖宗。

    这同一个人在一个人户贴里是父亲,一个是祖宗,这考院里查户籍的就纳闷了,这王修究竟多大年纪了。

    很快就发现了王氏造假案,传为了京城笑谈。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