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为母分忧

    “咣……”

    一个硕大的书箱飞来,把陈启元结结实实地砸倒在地。

    书箱飞来的方向,胡才旺面色惨白,双手哆嗦:“我……我不会砸出人命了吧……”

    众人赶忙上前查看,发现陈启元并无大碍,纷纷安慰:不妨,不妨,这厮并未受什么伤……

    ……

    自陈启元被逐出塾中后,刘先生手下的甲班便只剩下陆渊文,韩鹏起、胡才旺。

    三人之间相处融洽,再也未出过什么岔子,课程的教授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课业方面,胡才旺依旧是吊车尾,韩鹏起和陆渊文开始还互有高下,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基本是陆渊文独占鳌头了。

    转眼间,将近两年过去了,四书早已全部授完,五经中也只剩下一部《春秋》还没有讲授。

    在此期间,陆渊文知识的储备飞速增加,书法功夫也长进不少。

    这得益于刘先生每日的字帖练习,也离不开他回家后私底下的苦练。

    唯一的缺憾就是他年纪尚小,腕力终究不足,落笔欠了几分力道。

    不过这事也急不来,只能祈祷自己发育快一些,力量也涨得快一些。

    “今日,为师将开始为尔等讲授策论。”

    在像往常一样点评过各人的字帖后,刘先生语气颇为庄重地说道。

    堂下三人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

    本朝科举对策论极为重视,毫不夸张地说,考试的结果,六七成决定于策论写的好坏。

    台上,刘先生讲得极有条理,可谓娓娓道来:“一篇策论,分作点破题目、引经据典、发表议论,联系时局四个部分。”

    陆渊文在下面一听,觉得有些耳熟:这怎么跟高中练过的议论文一个套路啊。

    不过还是不能大意,用文言文写出一篇极为优秀的议论文章,其难度可不是说着玩的。

    刘先生在台上讲得酣畅淋漓,陆渊文在下面也是听得如痴如醉。

    不知不觉,一天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刘先生讲完课后,给他们留下了一道题目: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这话出自于《论语》 ,算是很常规的题目,而陆渊文的任务,就是根据这话,写出半篇策论。

    所谓的半篇策论,就是点破题目,再加引经据典。

    回到家中,陆渊文迅速地扒完饭,就回到房中思索起课业来。

    这句话的意思难不倒陆渊文,讲的是一个人如果立志于仁德,就不会做坏事。

    引经据典也不太难,陆渊文迅速就想到了西晋时周处的故事。

    周处年轻时曾经为祸乡里,乡人将之与山中猛虎,水中鳄鱼合称作“三害”。

    后来周处替乡人除去猛虎,杀死鳄鱼,又在一位老者教诲下一心向仁,改过自新,不再为恶,为乡里所称颂,最终成为西晋一代名臣。

    孔子这句话强调的是“仁”对于个人品行,修养的作用,而周处的例子,刚好与这个故事契合。

    “唰唰唰……”

    陆渊文笔走龙蛇,将所有思考成果挥毫纸上,飞快地解决了课业。

    不过他不打算就这样结束。

    他又想了几个与这句话契合的古人事迹,写了下来。

    这么一来,他等于完成了七八倍的课业量。

    等到陆渊文又温了一会书,熄灯准备睡下时,已经很晚了。

    然而,他对面那间屋的灯光,却还亮着。

    对面是家中放杂物的屋子,薛琴时常在里边做些绣花纺布的活计。

    佃户缴纳的田租和绣纺,是家中唯二的收入来源。

    去年年成不好,佃户实在交不上租子,家中收入骤减。且陆渊文进学后,家中又多了他读书的开支。

    从那以后,对面屋子的油灯就熄得越来越晚。

    每天早晚在家时,陆渊文都能清楚看到娘亲眼角日渐密布的皱纹。

    陆渊文看着对面屋子中透出的昏黄灯光,难以入眠。

    哪怕自己课业再繁重,也得想个法子,减轻娘亲的负担才好。

    娘亲再这么辛苦下去,身子迟早得垮了,眼睛也会坏掉。

    整日于学堂之上,朗诵仁义道德。生活中,却连体恤帮扶至亲都做不到。

    陆渊文瞧不上这种人,更无法允许自己堕落成这样。

    亚圣孟子说过:“亲亲,仁也。”

    意思是所谓的仁,就是亲爱亲人。

    实际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从小就习惯了压榨父母与兄弟姊妹,那么他在成家立业后,往往会更加凶狠地去压榨另一半。

    陆渊文越想越远,过了半天才把思路拽回到现实中:自己该怎么做,才能为家中添些进项,让压在娘亲肩上的担子轻一些?

    学村中的小买卖人,背些土产进城去卖?

    且不说自己身小力弱,背不了许多东西。再说就算能把东西背进城,自己终日在私塾中,又哪有时间去沿街叫卖。

    像上回一样,再卖一两方砚台出去?这也不现实。这种取巧的办法,用上一回也就够了,哪有一而再的道理。

    再说,上次自己的砚台能卖出高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物以稀而贵。而今再卖上一次的话,是断然不可能再卖出个好价钱的。

    愁啊愁……自己的读书之路才开始两年,奶奶严氏也日趋老迈多病。

    读书看病,都是费钱的事儿,到时候还不得把这个家庭给压垮啊?

    光发愁不行,得想办法找到出路。

    陆渊文从床上爬起,重新掌上灯,在一张使用过纸张的边角处,写下几行字:

    一、得想办法找个来钱的营生;

    二、这营生得是能在家中做,不占用在私塾中学习时间的;

    三、做这项营生时,最好还能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一定裨益。

    想来想去,他的思路聚焦到了一点上:替书店抄书。

    虽然在大宣朝,印刷术已经普及,但无论官府民间,所普遍采用的都是成本极高的雕版印刷,而非北宋人所发明,成本低廉的活字印刷。

    这就导致印刷书籍,仍然是一件成本极高的事。手抄本也因此有了极大的空间。

    不过……自己年纪这么小,不知道有没有书店老板愿意把抄书的活计交给自己来做?

    陆渊文对此有些忐忑。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