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票呢?还有月票吗?
勤政亲贤殿里面静悄悄的。皇帝老子的长篇大论已经说完可是大明朝廷的文武官员们却都一言不发。
朱皇帝的这番话似乎已经脱离了这些大明官员可以接受的范畴。这里毕竟是“万般皆低下唯有读书高”的中国不是讲究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可以比较容易地接受军国民体制。
其实在大明的官员和读书人看来当今的朱大皇帝已经是穷兵黩武了!开国不过数年就接连发动了两场对外战争攻打朝鲜和越南。还在汉地尚未完全平定的情况下对满蒙用兵甚至还准备和欧洲陆上霸主俄罗斯开战。如此好战大概连汉武帝都望尘莫及吧?
在这个时代的舆论当中汉武帝这样的积极对外扩张的君王可不是什么明君圣主!
而且在老百姓心目当中三教九流的地位也早就有了定数。读书人就是高人一等列在士农工商之首而普通兵卒本就是下九流贩夫走卒之类的人物怎么可能爬到读书人头上呢?
不知道过了多久才听左宗棠的湖南口音响了起来。
“皇上如今在我大明读书人中最有影响力的《清流报》总编辑部是设在香港的那里还是英人的地盘朝廷的法令怕是管不到那里。”
朱济世点点头左宗棠没有和自己唱反调这位左大丞相虽然喜欢揽权但是大事上面还是能同自己保持一致的。
“还是先定下教育和国民宣传部尚书吧。左相这个官职非常紧要卿可有合适的人选?”
原先的教育部尚书一职是左宗棠兼任的但是在过去几年大明教育部却一直在空转除了半了几家教育学院和书院就没有做成什么事情。现在大明的新式教育其实是由朱皇帝的皇室教育集团在大力推动的。而旧式的儒学教育则由弘儒院在推动不过主要还是靠民间私学在实行。
左宗棠思索了一下。又和坐在他对面的军事罗泽南交换了一下眼色才道:“臣推荐军师出任教育和国民宣传部尚书。”
朱济世点头罗泽南曾经是湖南最有名的私塾先生培养出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干材。的确是教育和国民宣传部尚书的不二人选。
“左相所言甚合朕意。”朱济世扭头看看罗泽南“军师可否愿意兼下这副重担?”
朱济世说的是“兼下”意思是军师和御书房大臣的差事还是要罗泽南继续当下去的。
罗泽南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冲着朱皇帝躬身一礼:“皇上臣愿意出任教育和国民宣传部尚书。只是调教人心之事不可操之过急三六九等早就有了定数一夜之间恐难有所改观。”
朱皇帝要开启军国民体制之前已经和罗泽南吹过风了所以罗泽南已经和左宗棠私下交换了意见。由他出任教育和国民宣传部尚书是私下议定的。
听到罗军师的表态朱济世却轻轻摇头他手下这帮官僚现在也找到对付皇帝老子的办法了不是硬顶而是阳奉阴违。面子上服从。实行的时候凡是不符合他们利益的事情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了。
“军师朕知道调教人心之事是欲速则不达但是朕更晓得三人成虎的道理。用新式教育调教人心须得二十年之功方可收效。但是用舆论宣传让国人支持朝廷的对外征战却是可以在短期内收到效果的。”
朱皇帝顿了下又扭头问左宗棠:“左相。教育部收到多少助学捐纳了?”
助学捐纳就是卖爵位筹集教育经费。这事儿是教育部和各省的教育司共同主管的所得经费都存入了教育部在汇丰银行中的一个特别帐号。
“已经有8500万元了!”
话说大明朝的有钱人还真是不少!而这帮靠海贸和工商发家的暴发户又喜欢攀比所以捐纳爵位的阔佬还真是不少。
“唔助学捐纳的利息就用于战争宣传经费由教育和国民宣传部支配。左相军师。够了么?”
这笔利息每年都超过两三百万!砸这么大笔的经费去搞宣传的确是开了华夏有史以来的先例了。
“够了足够了。”
左宗棠和罗泽南同声道。
两三百万银元可不是小钱这么大笔的预算投下去要是一点效果没有可就不好说了。而且这宣传经费怎么花。恐怕就是笔糊涂账作为经手人的罗泽南只要能把事情办好朱皇帝大概也不介意他从中捞上一些吧?
朱济世笑了笑点头道:“如此甚好那么朕以后会天天读报注意民间的舆情包括《清流报》朕都是要读的!朕不希望在任何一张报纸上看到有反对战争的内容!至于……那份《清流报》军师你如果没有办法朕就让锦衣卫去解决。”
罗泽南容色不变地道:“皇上可以让御书房秘书官张之万走一趟香港相信是能够说服李宗羲的。”他顿了一下又道“臣还想办一张报纸名为《士林新报》由张之万、袁绩懋、庞钟璐三人担任总编辑专门用来鼓吹战争。”
“倒是个好办法!”朱济世大声笑道“军师果然是有办法的。好宣传的事情就请军师多多费心。张之万的品级和俸禄都该提一提了给个御书房副大臣的官吧。另外再让他的弟弟张之洞入上海济世书院将来包送济世大学毕业以后也到御书房来做朕的秘书。”
张之万、袁绩懋、庞钟璐三人在士大夫中的地位可非同一般。因为他们三人是道光27年丁末科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由于大明的进士科就是一个官员升级试没有一甲二甲三甲之分也没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号。所以这三人就是最后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了。在林则徐、潘世恩这两个老一代的士林领袖相继故去(潘世恩在不久之前病逝)和隐退之后在大明的清流士林之中必然有这三人的一席之地。由他们出面来鼓吹战争尊崇军人是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
香港兰香书院。
《清流报》的总编辑部也设在这家书院当中除了李宗羲等“六君子”之外在兰香书院当中读书的“高龄士子”们也都喜欢往《清流报》投稿其中有不少文章还颇有见地。
而且兰香书院地处香港也没有皇室教育集团这个婆婆管着绝对是独立办学的典范。这里的氛围极是自由学生又多是非常关心政治的士子而且都对朱皇帝的某些政策有所不满。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一个和朝廷唱反调的“意见中心”了。
而这段时间大明将要同俄国打仗的国策已经浮出水面在兰香书院里面自然也就形成了一股反战的浪潮。让兰香书院的老板兼院长大英帝国的臣民香港太平绅士白恩铭极为担心。
“雨亭这些文章不能往报纸上登的……怎么能这样挑拨大明和大英的关系呢?香港这里到底还是英国殖民地啊!”
李宗羲皱了下眉这个白恩铭入了英国籍以后的胆子真是越来越小了不仅怕大明还怕英国对《清流报》的干涉也越来越多。他伸手接过白恩铭递过来的报纸看了一眼原来上面的一篇社论指出中俄两国是“唇齿相依”一旦俄国败亡中国一定会成为大英帝国下一个反对的目标而且大明现在的内部并不稳定朝廷的多项改革都不得人心。英国很有可能会以此为突破口扶植起新的反对势力让中国再陷内乱……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