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新一轮的内战中要说智氏在哪里的吞并最为顺利没有任何疑虑就是对南境的行动。
晋国南境长久来的绝大部分区域就属于范氏他们在那里的统治可为是根深蒂固。
上一次魏氏会那么轻易接受智氏的调和主要就是因为魏氏想要快速兼并范氏在南边的封地和人口选择接纳改为凡氏的士皋夷的这一支对于当时的魏氏明显是最有利的。
后来魏氏并不是没有想方设法消除范氏的影响力只是上一代人还没有死完范氏百多年的影响岂是能那么容易就抹得一干二净?
这一次士皋夷对智氏起到的作用该怎么说?不算什么雪中送炭其实大概就是一种锦上添花吧。
当然了士皋夷的帮助肯定是有作用他要认清楚自己的出力多寡错误认为自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再表现出贪得无厌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
毕竟魏氏的教训就摆在那里凭什么让智氏视而不见?
用现代的说法一旦士皋夷难以满足智瑶才不会允许有那么一颗随时会爆的炸弹存在。
“对魏氏的兼并不是那么顺利魏斯一死会让局势得到改善吗?”智瑶已经回到‘新田’城中正在查看新的战报。
目下魏氏在南方的封地已经被智氏全面控制什么时候能安稳下来看的还是智瑶吩咐下去的一系列举措对魏人有没有用。
魏氏在其它区域的封地?狐氏侵占了大河中下游的一片钟氏停在原地踏步相反智氏的战果比较充足。
说起来不怪晋国的非公族抢班夺权简单说就是晋国的公族着实太没有用了。
比如这一次智氏给了钟氏扩张的机会他们却是连机会都抓不住。
并不是钟氏不想只能说他们的战斗力就那样欺负国外的那些弱国没有问题对上国内的其余卿位家族不被暴揍都算不错了。
“钟氏三个‘师’打不过驻守城池的四个魏氏‘旅’还真是预料之内啊。”智瑶放下情报。
如果战事是发生在野外也许三个钟氏的“师”能跟魏氏的四个“旅”打得有来有往。
城池攻防战本就是守军占更大的优势何况钟氏的战斗力上限就摆在那里。
再则说了魏氏正在面临生死存亡不是毫无战斗意志便是心怀死志进行顽抗。
钟氏对上的是心怀死志的魏氏守军远比平时会更难打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三比一该攻不下城池就是攻不下难道不是挺正常的吗?
总的来说还是钟氏不够强大能从狐氏可以攻下魏氏一些城邑看得出来。
狐氏这一波占得便宜不小他们面对的是守军兵力较少的一些魏氏封地尽管是占了便宜事实却是胜于雄辩人们也只在乎已经发生的结果。
智瑶在好奇一个问题魏氏的那一支重步兵到底去了哪里。在“魏”城只是见到了约一千左右其余却是好像失踪了那般。
按道理来说魏氏应该将重步兵屯驻在“魏”城哪怕最终会消耗在战场上怎么也能够拖住智氏的主力部队更久。
然而魏斯是有留一部分重步兵在“魏”城驻防更多的重步兵不在“韩”地没有在西北部的战场上现身真是就那么莫名的消失了。
另外有一点挺让智瑶感到困惑的地方:“既然魏氏能够有组织地进行迁徙他们怎么不协调各方部署抵抗……”
好像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魏氏不是没有抵抗乃至于武装了大量的青壮只是他们干得比较仓促有给智氏和其他家族造成一些麻烦未能最终改变结果罢了。
至于说魏氏开始迁徙?那是在确认南境必定失守之后很清楚仅以西境的资源和人口扛不住智氏、韩氏、狐氏和钟氏的联合。
曾经非常强大的先氏、赵氏和郄氏尤其是郄氏他们先后倒在了围攻之下魏氏真不觉得自己比先氏、赵氏或郄氏更强。
那些家族中的赵氏给了魏氏一个很好的到头作用明知道扛不住还是及时做出割舍起码在晋国除名之后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存在。
总之魏氏的重步兵大部分不见了连带着魏氏的一些核心族人也是未能确认去向。
一直到智瑶即将出发前往宋国之前才有确切的消息传来魏氏消失的重步兵出现在秦国境内同时魏获成了秦国的一名大夫。
那么就是说魏氏除了转移人口前往西北部的山区之外他们还将一部分迁移前往秦国其中最为精锐的那一批人变成了秦国的一份子?
“逃亡状态下的魏氏确实养不起重步兵硬拉着也会是废了的下场。转投到秦国获得大片的土地似乎能维持下去?但他们哪来的信心认为接下来我不会对付秦国?”智瑶感觉自己有了越来越多的困惑。
明知道“历史真相”的智瑶怎么可能放过秦国?即便不是集中集中力量一波攻灭同样没有可能会给秦国安生发展的时间。
有一个事实就是当前的秦国不好消灭他们的游牧部落着实太多一旦智氏大兵压进的话完全可以放弃城邑与土地全国改为游牧习性或是向更西的地方迁徙。
秦国如果向极西的地方迁徙智氏还真无法追得太远。
毕竟智氏需要解决的不止一个秦国极大的可能性会被南方列国牵制住。
“只要不失去河西地没有得到河西的秦国就不是完整的秦国。我一定能够代晋并且会得到完整的齐国接下来就是灭掉鲁国和燕国等于大半个中原掌控在手。某天一个不小心失去河西地秦国依旧只能困守哪来的实力东出?”智瑶在看山川舆图。
需要了解的一点是地图是地图山川舆图是山川舆图两者都是图一个就是简单的城邑标注另一个除了城邑之外还有村落、山地、森林、水源的标注和敌方兵力可能在哪之类的标注。
拿下魏氏之后智氏的势力范围增加了约三分之一人口怎么也能再增加个五十万左右?
现在智瑶已经将狐氏和钟氏视作立国之后的一份子关于这点上次在“新田”已经跟两个家族的现任家主和世子有过交谈。
他们听懂暗示后尽管被惊骇到能看出狐氏比较兴奋钟氏纠结之余也表示会追随智氏。
智瑶之所以现在就点明会化家为国原因当然是周天子那边已经搞定并且会在这一次“商丘”会盟期间正式进行册封。
为了得到一个侯爵的册封智氏不止砸进去大量的财帛按照周天子的要求还送去了八百套甲胃以及三万各种武器。
当然不能缺了政治承诺比如答应周天子将延续扛旗的角色维护周王室的超然地位其余就是同意不完全吞并晋国还有配合周王室的军队攻夺蛮氏。
本来周王室还想约定化家为国之后的智氏每年进贡多少抑或是恢复诸侯对周王室的进贡遭到了智徐吾的拒绝。
其实智徐吾可以代表智氏答应下来立国之后的智氏要不要那么干也许是看心情?
然而政治承诺并不是开玩笑哪天智氏没有灭掉周王室代表着做出的承诺就要完成一切只因为那关乎到一个国家的信誉。
因为情况特殊的关系智瑶这一波也就带上了周天子的特使那是来自单国的单公远。
单国?鼻屎大的一个小国曾经在晋悼公和赵武时期单国的小日子过得比较滋润等待赵武一死就立刻打回原形了。
由于需要带上单公远的关系智瑶只能是选择走“孟津”的路线。
事实上没有册封那么一回事的话智瑶在当前状况下不应该离国。
而在诸侯面前得到册封为的就是一个名正言顺。
真的跟周天子特使跑到智氏的地盘进行册封一比有诸侯作为见证者再册封会更加名正言顺根本就是母庸置疑
为什么册封智瑶侯爵这个问题?周王室找的理由是智氏功高特别点明还对周王室服顺。
功高什么的挺无所谓姬周就不是一个以功劳来决定赏赐的王朝他们看重的是传承。
周王室用对他们服顺这个理由进行册封其实远比其它理由更合情合理原因是历史上有多次相同的情况不作为孤例的前提下再发生一次着实不算突兀。
其实服不服顺也不是那么重要最为重要的是智氏一旦玩粗的周王室连一个月都扛不住啊!
“如若夺取蛮氏需用兵多寡?”单公远看上去很年轻个性方面好像也比较天真。
智氏现在还没有彻底解决魏氏接下来极可能要应付诸侯联军哪怕没有其它原因智氏还需要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怎么可能立刻出兵帮周王室从楚国手中夺占蛮氏?
这么说吧?智瑶非但短时间不会出兵蛮氏极有可能是花钱从单国买下对“孟津”的控制权。
如果单国不愿意五或六年之后就是单国会从地图上消失。
原因不复杂不受季节和大河水位困扰能够随时往来的地方一个是“白马津”另一个就是“孟津”。
仅仅是出于战略需要智瑶说什么都应该全部掌握在手避免敌军直插智氏腹地!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