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灭了或吞并狐氏他们不但失去了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还能让本来擅长的那一部分得到补充。
之所以说赵氏和狐氏难以共存最大的道理在于“同行就是死敌”的这一个论调曾经的赵盾想弄死狐氏就是因为两家在家族发展策略的相似度太高了。
赵鞅反对狐氏重入“中央”是不想让赵氏多个对手后面不得不接受狐氏的回归肯定在第一时间盘算着怎么彻底解决狐氏了。
“我家也有牧人只是相较于赵氏的专业自己家的牧人在业余的层面”智瑶已经向该告辞的人告辞人在前往‘邯郸’的路上。
国君给狐氏安排的封地属于很久之前狐氏的祖地以地域划分是在晋国的西北区域只是更靠北一些。
那块地盘远古的曾经叫什么名字不重要稍早之前是被称为“隗”后面有一段时间被犬戎占据后来又被晋国夺了回来。
如果以现在的习俗得到“隗”地的狐氏应该改为隗氏不过他们直接将“隗”地更名为“狐”地保住了原有的前缀名。
仅以封地面积看狐氏获得的封地大概占了整个晋国的二十五分之一问题是那边以山地居多并且现成的城池很少山林里还有一些戎人部落在栖息。
狐氏胡化之后进入到半游牧半农耕的状态接收封地后会发现一点山区太多挤压了可供开发的空间放牧与农耕的冲突会很大。
说白了就是适合的地皮有限狐氏要么保持足够的草场好维持放牧的规模不然就是缩减放牧的规模大肆开垦农田保证农耕出产。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选择也就是狐氏不顾白翟、林胡或楼烦的看法搞一搞越线放牧这种行为。
他们要是足够强就不用偷偷摸摸完全能够向晋君午申请发起家族战争以自己的实力从白翟、林胡或楼烦那里抢夺牧场。
智瑶得知狐氏的封地在哪更加肯定狐氏跟赵氏的冲突绝对不可能避免。
赵氏经营晋国北疆多少年的时间了原先就对“隗”地有想法没付之行动前被狐氏得了去别提赵氏和狐氏算是“同行”了。
如果赵氏和狐氏不同属晋国家族发展方向一致倒没什么。
毕竟赵氏再霸道还能管其他国家某个家族怎么发展吗?
这个跟开同一种店只要不是在同一条街乃至于是两家的店门相连竞争关系依旧存在可是互相看不到不用因为客人来自家看了去了隔壁那家购买感到不爽感官是一样的但是家族之间的竞争会更残酷。
“互相之间已经形成垄断肯定是想要保持唯一性要不然晋国内部卿位家族是怎么一步步膨胀起来的呢?”智瑶所知道的是智氏就干掉了不少在纺织能产生威胁的家族。
这一次智氏能够轻易吞并中行氏说白了还是跟“唯一性”有关。
情况是一旦谁吞了中行氏一部分肯定会得到关于纺织的先进技术智氏并没有多么弱小相反智氏非常强大其余家族很是忌惮智氏非常乐意卖智氏一个面子哪怕是从中行氏获得了技术他们也不敢光明正大用起来跟智氏在纺织产业形成竞争恰当的做法是先进行封存哪天能用了再拿出来。
如果狐氏是在赵氏一度灭亡时期归回晋国当时会是狐氏最好的机会哪怕赵武先有韩厥后有晋悼公的庇护以实力而言狐氏想针对赵氏还是能够办到。
这一次狐氏归来可能是在异族两大势力夹缝中生存简单也可能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总之他们是回国了。
也许狐氏最没有想到的是认为可以联合的智氏有智瑶的存在也盯上了他们?
“今岁韩氏、狐氏南下赵氏、魏氏仍攻范氏唯我家可获喘息。”智瑶来到‘邯郸’肯定要召集族人和家臣的。
目前的“邯郸”还是邯郸赵的那一座城内甚至还有邯郸赵的一些遗留族人本来归属于邯郸赵的属民和奴隶则是被赵氏给迁徙走了。
最让智氏感到恶心的是赵氏不止留下了邯郸赵的一些族人连带赵稷也被转移给了智氏。
得到赵稷的智氏能怎么样?将赵稷打作奴隶肯定不行收纳成为家臣也不合适只能依照旧有习俗给赵稷一块地方了。
以后邯郸赵就是智氏的附庸贵族之一拿回“邯郸”之前将用其它的氏。
智瑶召集族人以及家臣要公布一件事情说道:“‘邯郸’之东皆为平原该地可筑城长久冲刷使其肥沃”
当前的“邯郸”以东算是一片经过长久冲刷的平原会遭到冲刷的原因是那片地方海拔低于北部和西部。
智瑶有去实地进行过观测只要在几个地方建立堤坝就能阻止冲刷并且堤坝的建立还能蓄积湖水。
那个地方筑城以军事角度来讲很容易遭到水攻可是作为重镇一旦遭到水攻肯定是其它区域失守之后才会面临的境况真到了重镇遭遇军事威胁只说明智氏已经很惨了。
随着智瑶建立的工业体系越来越大不可能一直将基地设在山区里面不然光原材料的运输就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
所以智瑶要将新筑的城打造成为一座集工业与农业为一体的重镇也就是以城池为中心点周边分布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保证农业得到开发。
智瑶不知道的是以他的规划跟原历史上的赵国差不多赵国所欠缺的是成规模的工业集中地主要开发了“邯郸”以东和南边的农业。
“需再挖渠通大河随后由巨鹿泽引水南向”智瑶拿出了农业开发计划分发了下去。
刚刚被智氏吸纳进入体系的窦犨看了计划眼前一亮。
这个窦犨是晋国非常擅长水利的人只是他的年纪着实是有些大了。
另外窦氏是一个中等家族他们原本依附范氏后来遭到了赵氏的针对。
事实上没有智氏庇护窦氏的话赵鞅在彻底灭掉范氏之后会对依附范氏的中小家族进行清算窦犨就是死在赵鞅手里导致了孔子周游列国时得知窦犨被杀的消息不到晋国了。
“此事大也。引黄河向西易引巨鹿泽向南其难。”窦犨是懂行的人觉得从巨鹿泽引水的工程太浩大并且沿途也太长了。
智瑶说道:“非数年之工百年大计可也。”
百年是虚数其实不用那么久。
窦犨听了点点头心想:“先做从黄河引水的工程耗费十万劳力大概三年就能做成;从巨鹿泽引水南下动用十万劳力起码也要花费七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不过一旦成功就能多出一片很广袤的产粮区啊!”
智氏肯定能拨出十万劳力花费三年的时间专门来建造农业水利这种事情投入再大也不会亏的。
一旦做成了从巨鹿泽引水的工程整个人工河或叫农用水渠长度超过两百二十里再将一些分岔水渠算进去智氏在沿途就能至少多出五十万顷农田了。
那可是五十万顷的农田不要说是春秋阶段哪怕是到了战国的那种环境算作是王霸基业一点都不为过。
“五岁修坝筑城开渠天崩亦不可动摇!”智瑶拿出了最大的决心。
众人齐声应:“诺!”
他们还不知道一点等齐国这一波内乱结束之后田氏就会拿出“临淄”周边改造计划干的事情也是大量修渠改善农业水利工程。
所以智氏比齐国早走了一步同时又比秦国修郑国渠早了两百四十五年。
如果智瑶的计划成功后面被命名为“巨鹿”的一大片平原将成为会沃野能良好利用多久则是地理环境的维护了。
会议之后博览道特意找智瑶进行了后继的汇报诸如老智家的劳动力调配相关。
智申其实不懂什么叫百年大业或王霸基业单纯认为智瑶拿出来的计划对老智家短期内消耗很大长久来说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懂得内政的一干族人以及家臣他们惊心于智瑶的魄力拿出了百分百的热情坚决支持。
“仅以匠人计为数过四万。”博览道又讲了迁徙的各种事项。
老智家竟然有四万匠人?其实一开始没有那么多等智瑶开始有所行动才增加迅速之前只是一万匠人不到而已。
智瑶花了十年的时间只是增加了三万匠人技术方面的进步却是奇大离不开跟新工具的应用有关。
“世子之计若成五岁便可使我家基业不可动摇!”博览道一脸的佩服心里更是充满了对智瑶的崇拜感。
智瑶看上去比较平静很清楚能够将大工程启动本身依靠的是智氏的实力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办好只是更加夯实智氏的基业而已为以后分晋或是代晋获得更大的实力占比。
第二个五年计划才是最为关键却是不知道其他家族或国际局势能不能给出那个时间。
“总之先将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好等赵氏、魏氏和韩氏反应过来再看到时候的局势吧”智瑶心想。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