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义务教育这块朱英可不算是最早提出的。
第一个提出的正是朱元璋早在大明建国初洪武二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召集了中书省各官员表达了要普及教育兴办学堂的意见。
而在那个时候整个大明也是迅速的行动起来开始建立具备大明特色的教育体系。
这等事情对于整个古往今来都算是头一遭。
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朱元璋建国后发现自己大明如此辽阔疆域人口竟有一种无人可用的情况。
受到蒙元的冲击和清洗最为主要的还是蒙学对汉学的打压。
很多人认为蒙元也是属于中原王朝之正统他们所用的所学习的所提倡的皆是汉学。
其实这是错的。
或者说这是朱元璋在编纂蒙元历史的时候对其进行了改变甚至是改变了整个华夏族群的潜意识。
真实的蒙元作为第一个自外族进犯中原且成立王朝的国家。
实际上在整个蒙元时期都在极大力度的打击汉学打压汉人。
首先是忽必烈他只会简单的汉语建立蒙元后也不存在去推行汉学而是推行蒙学。
最简单的一条就是想要当官首先你要会蒙语懂蒙文。
朝堂议事文书卷宗皆是蒙语蒙文。
甚至于后来的蒙元历代皇帝听不懂汉语也不存在看得懂汉文。
汉家文学受到了有历以来最为强力的打击。
百年数代传承。
私塾教授的尽皆是蒙文蒙语。
若不是蒙元对于汉人极为打压尤其是南人很难为官这才使得一些基层的南人百姓得以保留汉语汉字。
南北的差异矛盾也是在这个时候最大化。
所以朱元璋只能开办教育把读书人变得多起来。
他亲自审定各级学堂的学生定额每年招入府、州、县的学生达三万多人他们一律称“廪膳生”(廪lin)所谓廪膳即官府供应伙食。
到了洪武八年的时候办学规模再次扩大又令天下建立社学延伸到县城之下。
如此加上朱元璋称帝之前就在南京设立的国子监整个大明王朝的官办教育从京师一直延伸到乡村。
大明户部这边也全力支撑除了建校舍、请老师外学生的待遇也很好官府除按月供给他们每人“食米六斗”外还免费供给鱼肉此外这些学生还享有免役特权。
京城的监生那就更不得了校服全套包了结了婚的可以带家眷入学未婚的发钱作将来的婚聘金;外地的学生每年还有带薪探亲假重要节假日发节日补助。
朱元璋以惊人的行政效率和与他本人秉性极其不符的慷慨建立了覆盖整个大明的义务教育体系几乎是从幼儿园到大学。、
现在问题来了。
为什么朱元璋能办朱英现在于京师去办就变成了开民智了呢?
为何现在文武大臣都在强烈的反对甚至觉得掘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这个中原因主要在于对象阶层。
朱元璋在办理学堂的时候由官府督办最后这些招生人员包括招生目标全部落在了勋贵乡绅地主大户们的手上。
那些连饭都吃不起的百姓学子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到这学堂里去。
这便相当于众多家族拿着官府发放的补助给自家孩子进行教育培养。
哪怕是庶出都能享受名额去官府求学。
待学成后这些学子感谢的不会是大明而是宗族。
他们得学的机会不是大明官府给的也不是朱元璋给的而是宗族里得来的。
大明中后期大明全国各地党派朝堂朋党几乎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官官相护官商勾结也是从这里开始。
因为每一个学子在求学之初他的身上就已经有了标记包括政治倾向也是非常明显。
而现在朱英的动作就是彻底的打破了这个束缚。
他所给予的条件几乎是非常针对性的就是那些流民吃不起饭的百姓。
这些人一旦学成他们的出身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任何地方的标签自身也不会形成朋党对于整个官员体系都会形成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这些朋党人士哪怕朱元璋已经刻意打压但在暗中依旧相互抱团在一起。
反观朱英这边再过几年学成开来后他们也会抱团但他们的抱团没有地方而是真正属于朱英亦或者说属于整个大明。
这其中的概念就已经是完全不同了。
早朝散去后朱英跟随朱元璋来到华盖殿中。
“咱是没想到这些家伙的反应如此激烈看来咱曾经所办学堂之事依旧没有打破门阀束缚直到大孙这里才让他们开始感到害怕。”
朱元璋接过刘和从火盆里夹出来依旧冷却好的烤红薯吃了一口后对着大孙说道。
朱英闻言点点头道:“孙儿想来他们应该不会就这么放弃定然会有后手准备着。”
目前朱英清楚现在最大的争议就是属于官办还是民办的点上。
三十六学堂目前基本上已经建设完毕毕竟不是需要过于豪华的地方基本上能够遮风避雨便就可以了。
这个过程大概也有半个月左右一直在筹办。
像是群英商会的举动一直都被许多有心人特别关注这可是隶属于太孙的商会在很多方面可以侧面猜测一下太孙殿下的动作。
在这个筹办的过程中也没人见人阻止这是因为别人都以为这是民办。
所谓民办就是不以官府的形式去办学堂跟后世捐赠的概念一样类似于大明现在自家办私塾的性质差不多。
但今日太孙殿下在奉天殿的话非常的肯定了这就是官办或者说一种新的官办方式。
这下等于是捅了马蜂窝了。
“咱倒想看看谁人胆敢打学堂的主意待会就让蒋瓛给咱好好盯着但凡是打学堂主意的人咱就看是他的脖子硬还是咱的刀更快。”
朱元璋冷哼一声满不在乎的说道。
对于朝堂上的文臣他从来没有过任何的忌惮尤其是在胡惟庸案后整个朝堂敢玩心眼作对的几乎见不到了。
面前一套后面一套的在锦衣卫的核查下也基本上都砍了头抄了家。
朱英听着这次却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爷爷还是见招拆招吧孙儿在京师置办学堂只是一个开始和试探仅仅靠京师这里自然是不行的终归还是要到地方上去。”
“就在这京师的舞台上好好练练看看他们有什么法子这般再到地方上去便就容易解决了。”
朱元璋皱眉道:“京师都能宰了地方上还不能宰了?”
“管他是哪里若有不从者尽皆宰了便是看看有多少脑袋送上门来。”
面对老爷子的霸气朱英微微停顿了下这才解释道:
“学堂的置办在地方上很大程度还是要用到当地的一些乡绅他们或许不会明面上反对但肯定会出许多阴谋诡计阻扰此事。”
“有些地方太过于偏远了等传到京师来都已经成了定局且孙儿准备将学堂之事开办全国各地。”
“如此自然要相出一套好的法子去应对也算是给后面去办理此事的人员有个借鉴。”
听到这话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
作为皇帝不仅仅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应该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当然对于朱元璋来说只要不是涉及到大明根基很多方面还是能够听取谏言的。
“行那咱们就等等看看他们有什么办法。”
次日下午很快在群英商会那边就有了来信。
叶月清过来禀告的时候朱英也是和老爷子在一起。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朱英便就一直都陪在老爷子的身边。
“月清拜见陛下殿下。”
“直说吧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叶月清得到允许后便就开始讲述目前学堂的问题。
原来在今日上午也就是朱英和朱元璋一同早朝的时候群英商会这边大量已经招聘好的老师纷纷以各种理由提出辞职。
什么身体不舒服的老家有事情的最近想干点别的事的。
更有甚者说是准备婚事怕耽误了。
反正就是以各种理由不做这个事情了。
三十六所学堂每一个学堂大致有十五名老师这些是在学堂开办前都已经找好的。
能够担任老师的自然不只是能识字自然要对经义方面有能达到阅读理解的程度。
这也是最为简单的需求。
就这样的需求就得需要五百多老师且这还是因为在京师读书人比较多招聘起来相对要容易许多。
很多甚至有着童生秀才的功名。
但是现在基本上目前已经有八成往上的全部都选择了辞职。
“这背后是个什么情况大致查出来了吗。”
朱英没有意外文人能够动用的手段无非就是这些了。
叶月清道:“回禀殿下经过调查后发现这些自行辞退的人大多都在前夜或是跟好友或是跟其老师有过接触。”
朱英点点头话到了这份上算是已经特别清楚了。
“好大的胆子真敢这般做看来这些文人心里头的坏主意可真是不少。”
朱元璋冷哼一声语气不善的说道。
倒也没再说直接抓人的事情他想看看大孙这边该是要如何处置。
“现在还有多少老师选择留下。”朱英问道。
“不到百人约莫九十余人。”叶月清回道。
听到这话朱英在心里头算了一下道:“那些已经离开的就不用管了回头好好算一下按照每所学堂三名老师的标准进行安排。”
“同时留下来的老师给他们的工钱翻倍那些已经离开的再不录用。”
说完后朱英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道:“把那些离开之人的户籍送到吏部去吏部那边应当是知道怎么安排。”
这番话一出相当于是直接将那些离开之人的后路全部断了。
或者对于那些人来说求学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
相当于进了大明官府的黑名单。
而有了朱英这番话这些人连后续参加科举的资格大致也是没有了。
朱英冷笑一声。
老虎不发威真当是病猫了不成。
他自入宫以来很少对人有什么脾气之类可这并不代表朱英本身是个良善之辈。
真要是良善之辈他也不可能活到现在这个时候。
跟其他人的猜测差不多现在的朱英收敛了之前的野性包括一些后世的节操再次返回到了身上。
是因为他是太孙是储君在名声上多少需要讲究一点。
可现在别人都已经直接强压过来了一点动作都没有那还叫啥。
这个太孙之位越当越怂了?
话音落下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好大孙便就该当如此。”
“这些家伙还以为暗地里做事好人不知鬼不觉大孙这般做往后看谁还敢轻易行事。”
朱英这个做法相当于蛇打七寸。
读书人读书求学。
说得好听一点那就一展心中抱负。
直白一点嘛就是当官。
现在官路断了谁还会去寒窗苦读?
甚至于那些背后怂恿之人也不敢站出来包庇这岂不是不打自招找死了。
对于这些人的后果朱英没有半分怜悯。
现在整个京师谁不知道这群英商会是他朱英所开是这大明太孙所开。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在最初招聘的时候可谓是人群汹涌现在稍微有点问题第一想法就是跑路?
这样的文人要来何用。
若是国难当头第一批投降的可不就是他们了。
对于这种有着很强汉奸潜力的朱英觉得还是回乡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吧。
省得往后还要祸害百姓。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