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杨达甫老持沉稳、陆举之铤而走险

小说:明祀 作者:南乡书生
    谓“心法用于内为本,治法施于外为用,本端而末治,体立而用行”不可本末倒置。

    然后举数代之典例,来证言自己策论。

    至于方法,杨维聪并没有书写,只是老调重弹修齐治平。

    至于为何不给,一则是其年纪尚轻,诸多事物并不能看的仔细,只能雾里看花,故而此番虽是策论,实则是论。

    二则是,朝中博学弘文之辈,犹如过江之鲤,而此策论本是给诸公所观,朝臣觉得有理,自是会像皇帝提议,如何确定治法c心法兼用之道。

    如此既不涉嫌诽谤朝政,又可以凭借这个论调,一鸣惊人,可以说是四平八稳,足以不落人后。

    三则是藏拙,故意只提及论,不写解决之策,只说心治c治法并用,但并不明确告知何用,既避免张扬。

    免得皇帝心里产生,“你在教我做事”的不好印象,又可让群臣足以有发挥才能余地。

    更兼之,可以在皇帝问及,请自己前去奏对之时再做答复,如此皇帝颜面也可好看,百官也不会感觉不如一个年轻人,此可谓进退有据。

    想到此处,张治当即起身长揖:“治一叶遮目,不知泰山,杨同年大才,小可不如也!难怪圣人看过足下策论之后,展颜欢笑!”

    张治眼下虽然佩服于杨维聪此次所对策论,但仅仅只是在学识上面,对于杨维聪是北人,他心中还是照样反感。

    但这些事,并不妨碍他拜服。

    杨维聪也不知道张治心中活动,自以为对方真心钦佩,旋即走上前,双手搀扶道:“文邦兄过誉矣,此不过书生之谈而已。此前维聪已然说过,圣人或是因为感觉有趣而已,并不一定实在我的文章之中。”

    杨维聪本就不是倨傲之人,更兼此事也不好妄谈,自然不敢苟同,反而一再谦虚。

    张治也没有在寒暄,而是就此落座,众人又推杯把盏一番,杨维聪突然笑着对陆釴问道:“我见举之兄今日出考场胸有成竹,显然策论必有心得,不如也分享一番?”

    陆釴一愣,然后摇摇头笑着道:“也罢!也罢!既然达甫珠玉在前,我也就不怕献丑于外了!”

    同样陆釴将一杯酒,一饮而尽之后,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自己廷试策论:“臣闻帝王之为治也,固当谨天下之大几,尤当图天下之先务。夫人君临御之初,理乱安危之所关,天下之大几也。

    大几不谨,则无以致维新之治,而弭未形之患,其流弊将有不可胜言者。苟徒知大几之谨,而于施为措置之间,或失其轻重缓急之宜,错然而举,冥然而行,则天下之先务,日就于废弛。

    祖宗者,创基业以遗后人,万世子孙当视以为法则。彼逞志纷更者,曰是不足法耳。臣愿陛下念不葱不忘之训,躬善继善述之孝,一令之布,必遵成宪,一政之施,必由旧章,不恃其聪明而轻为变易,不逞其意见而妄为更张,则所以法乎祖者尽矣。

    德者,致治之本,德隆则治从而隆,德污则治从而污,盖自古不易者。臣愿陛下存省之功,交修于动静,充养之力,不间于显微。端人正士为吾德之资者,亲之惟恐或后,便利懷壬为吾德之害者,斥之惟恐不严。如是而德有不修者未之有也。

    勤者,为政之要,一日而理万幾,一身而总万化,诚不容自逸者。臣愿陛下未明而求衣,不狂于宴安之欲,日宴而退朝,不惮于烦难之苦。

    贤才者,国家之利器,然必上有好贤之诚,而后下有效用之忠。臣愿陛下重爵赏以致其来,委心腹以重其托。

    谏官者,朝廷之耳目,然必上有受谏之明,而后下有敢谏之勇。臣愿陛下绝班蔽以开其路,容狂直以表其忠,又于台谏章奏之外,许天下臣民皆得自陈无隐。

    言之可用者,既用之以诱其乐言之心;其不可用者,亦之以作其敢言之气。则天之忠直,无不闻风而起,敢于进谏矣。

    人主不务讲学,则无以知致治之道,而其所谓讲学,亦非徒以涉猎记诵为高者。

    臣愿陛下游神于帝王之术,笃意于圣贤之学,载籍之所讨论者,必关心法之渊微;儒臣之所启沃者,必求道德之奥妙。

    用心于内而不眩于外,求得乎己而不徇乎人,庶乎其有裨焉。

    臣学非博古,知不通今,仰承圣问,聊述愚衷。首以谨大几c急先务为说,而复以正心之论终之,诚若迁远而不切者。

    然帝王出治之大本,终亦不外乎是。而臣愚平生之所得力者,亦不能舍之不言,以负吾君,负所学也。伏惟陛下留神,少垂采纳焉

    ”

    陆釴与杨维聪最大不同则是,陆釴看出皇帝求变之心,故而提出天子慎c谨之时,同样教了朱厚熜如何行事。

    这也与其年纪比杨维聪大数岁,经历之事也比之更多的原因。

    自皇帝登基以来,除了打压杨廷和余外,对于政务从未有过一丝懈怠,每日勤学c勤政,诛杀江彬及余党,幽禁朱宸濠,贬为庶人,清查余孽,一点一点将正德遗患慢慢整顿,将帝国滑坡的马车,正在往轨道上面拉扯,足以看清求治之心。

    读书不是死读书,这点在场之人必任何没有读书之人清楚。

    想要踏足官场,并不是一部孔孟就能做到,在场之人更是心知肚明。

    而终南山则是踏足官场最佳办法。

    惟有简在帝心,方能施展一身才能,方能流芳百世,青史彪著。

    故而陆釴选了一条与杨维聪截然不同道路。

    他选择手把手,教授朱厚熜如何中兴皇明,而不是选择八方石磙,推一下动一下。

    当然,其策论虽给予解决之法,但确不会讲述太明,太深,以免引起朝臣忌讳,更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他需要皇帝时时刻刻记住此事,这样才不会在三百进士里面,泯然于众人之间。

    这也算是他打的一个小小的算盘。

    陆釴这篇文章,众人细细品嚼一番之后,掌如雷鸣鼓动,连杨维聪亦然。

    如若说杨维聪之论,立意鲜明,文辞华丽,问答之间,俱含古之圣人治国理政之法。

    那陆釴此策,则是犹如古王手把手,教授今王治国,至于硬说分出高低,明显陆釴略胜一筹,盖陆釴不仅有论,且还有策。

    然陆釴有些急于求成,冒险一试之法,给其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科举为的是什么?

    乃是为皇帝选材,而不是为皇帝选老师。

    天子老师只能是天道c祖宗,而绝不能是人臣。

    只有天子咨询,臣子备为解答c解惑,而不能在题卷之上,真的就答复如何如何处之。

    若是寻常皇帝还则罢了,若是碰到一个脑回路异于常人之帝,必然有妄议朝政之嫌。

    固然《大明会典·卷之77·科举通例》有令:「乡试中式,行省咨中书省,判送礼部会试,其中选者上亲策于庭,第其高下,《五经》义限五百字以上,《四书》义限三百字以上,论亦如之,策惟务直述,不尚文藻。」

    然这是皇家所定,真要到了那一刻,祖宗成法,完全不会管用。

    即使不会被罢黜,也有被冷藏可能。

    故而陆釴此次廷试,则带有一丝不稳定,很难判定此次到底何人策论高明。

    但只以策论而言,陆釴策论绝对上佳之作,如果此次不杀出一匹黑马,陆釴极有可能为三鼎甲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