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院竟然不在,说是去太医院了。
昨夜闹了那么一场后,董封被法家镇压,最后关了紧闭。孙望堂跟郭镇辅打了一架,竟然还没释放完?去太医院是去找院使魏无病去了吗?
事实上,这么多年,掌院心中积累的怨愤,绝对不比董封少,他确实也需要释放,可能还需要释放更多。
掌院不在,李问寒也不在。
刘知易索性去了法家拂士院,跟李启论乐论法理。李启如今已经是颇有名气的上舍才子,正在准备明年春闱,春闱过后他就能做学官。刘知易不好打扰他太多,请教了一些修炼问题后,就离开法家,四处转了起来。
进入太学后,还没把百家逛遍,突然发现他很忙。
法家对面,是儒家的仁德院。
在儒家仁德院中转了一会儿,这里比法家祥和多了,经常见到的是花园里,树荫下,一群士子聚在一起读书c赏花,而不像法家聚在一起,除了辩法之外,没有其他爱好。
听这些人读书也没什么意思,他们读过的书,刘知易都读过。道理都写在纸上,但他就是领悟不了。书库更是不用去,儒家根本没有书库,因为天下书店里到处都是儒家的经典。儒家无术,所以也不会有秘籍让学生领悟,他们都是去白嫖其他学院的法术。
刘知易转了一圈后觉得,觉得偷师儒家难度很大。
离开儒家之后,刘知易又去其他几个学院转了一圈。
兵家学子各个身穿劲装,精悍干练,可没人练武切磋,而是下棋手谈,他们认为棋盘上有兵法演化,博弈就是交兵。至于练武,那是几十年前的老兵家了,那时候兵家还属于武道,不属于文道。
兵家隔壁是墨家。墨家是天下四大显学,影响力不输儒道,但就是入不了朝堂。原因很简单,墨家反对等级,反对贵贱,他们倡导的是博爱,是不分穷富贵贱一样相亲相爱。让皇帝爱平民像爱他的妃子那样,肯定不现实,所以墨家本身就不是一个现实的学派,带着人心中的天真和理想,但确实很多人心中的梦幻,所以大家都想要墨家成为现实,可人人都不会亲自去践行,人人都想别人爱自己,却不愿先去爱别人。
进了墨家学院,如同进了丐帮。这里的人穿着破衣草鞋,住着茅屋草舍。不是太学不肯给他们拨款,只是这些人不肯花。墨家人讲究身体力行,他们平日一边修炼,一边还在京城打工,不是自己挣来的钱不花,不是自己挣来的饭不吃。至于学院给的钱,他们都存起来,作为外来墨家子弟进京时候的花销。对此书院也无可奈何,因为真的花钱了,那就是假墨家了。
刘知易转了一圈,看到了贫穷,但心里受到的冲击极大,他从每一个墨家弟子的脸上,看到的都是最纯粹的笑,从每一个墨家弟子的眼中,看到的都是最透亮的光。
听说领悟墨家的读书人,大多数都不是赤贫之家,因为赤贫之家的孩子基本不读书。这些中产甚至富裕之家的孩子,从墨家经典中领悟了道理,心甘情愿的放下一切富贵,过起赤贫的生活,内心获得强烈的满足。
墨家有魔力!
刘知易脊背发寒,他觉得他是打死都不会入墨家的。墨术他倒是想学,可要学墨术,他也得像这些墨家弟子一样,每天跟苦力一样,到外面做苦工,黎明既起,黄昏才息。这样还还怎么学习其他百家的法术!
墨家墨者院旁,是道院,院里住着一群跟墨者一样不在乎衣食住行的道家弟子。相比墨家的茅屋草舍,道家的院子体面的多,亭台楼阁一样不少。可这些老道,根本不在乎,给他们可以,不给也可以,完全无所谓。明明修建的极为讲究的院子,被他们搞的野草遍地,杂木丛生。
刘知易刚走进这个院子,还以为是无人的废院子,太学中这样的院子不少,因为许多曾经的学院已经不在。退出院门确认了一下,门匾上确实写着“道院”两个字。走在草丛杂树间,时不时会遇到鸟雀蛇虫,空气中带着森寒,毫无生气。
踩着路砖缝隙中长出来的野草,走到一间大殿前。殿前草木尤为繁盛,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草木清新气息,几株巨大的李树,树冠遮蔽了大殿屋顶。树荫遮住殿前院子,因为树荫的遮蔽,这里的杂草c杂木倒是少了一些。
走到这里,就看见人了,大殿屋檐下,三个人并排盘坐,一动不动。左手边一个人头发中竟然长出了青草。右手边那个人膝盖上有小鸟筑了一个巢。中间的人,蒲团上长了一圈蘑菇。
这模样,让人啧啧称奇,刘知易找道院,就是看热闹的,根本没打算在这里偷师,因为无师可偷。
道家是最古老的修行门派,他们修行的方式十分简单,就是参悟。
古代道家先贤,打坐参悟,神游太虚,领悟到了无数道理,这些道理成为儒家c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根基。当这些从道家演化出来的学派发展的兴盛无比之时,道家依然在打坐参悟,时光仿佛从没带给他们任何改变,如同眼前这三个老道,时光丝毫无法动摇他们。他们一个坐着蘑菇,一个戴着青草,一个捧着鸟巢。盘坐在地,一动不动,外界的草长莺飞,阴晴圆缺,世事变化,与他们没有一点关系。他们就一直在这里打坐参悟,听说已经坐了一个甲子,六十年整。
刘知易站在三丈外看着,不是怕他们,只是脚步自己停了下来,走的太近,会让人不舒服。
脑子里闪过无数关于道院的传奇。
传说太学刚刚建立的时候,中间这个坐蘑菇的老道就已经在了,他是道院的掌院,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掌院这个官职,一切都是草创。老道叫道玄,是前朝就得道的人物,没人知道他活了多久,也没人想到他能进入太学。夏文帝开太学,不过是八十年前的事情,早有神仙之名的道玄,太祖时多次请他出山,他都不应,文帝开太学,他却手捧道典,亲至京城。给初办的太学带来了巨大声威。
道院开办之后,一度十分兴盛,当时大殿前的广场上,坐满了全天下赶来听神仙讲经的学子,道玄在院中种下了三棵李树。每日讲道,不到二十年,所有学子都走了,只留下两个人,道玄收为弟子,一个取道名一清,一个取道名一虚,之后六十年,道玄与两位弟子,每日都在殿前打坐,再也没有一个学子来求学。
太学道院的情形,也是如今天下道门的情况,道家衰弱,跟百家的发展息息相关。道家不理政,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只知打坐参悟大道。他们求的道超越了王朝兴衰,超越了沧海桑田,这种道太高高在上,人有七情六欲,会生老病死,王朝有兴衰交替,会改朝换代。所以一心求道的人越来越少,而且那些真心求道的人,也不会来京城,天地之大有的是地方容得下道家放下一个蒲团。
道法自然,天下道门大都在建在高山深处,人迹罕至之地。在洞天福地,与天地交泰,感悟自然法则,这才是正统的道门。闹市修道,自道玄始。
虽说道院衰微,且一甲子都没有新生入学,但没人敢废弃道院,提都没人敢提。除了当年文帝开太学之时,道玄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外。还因为道玄师徒三人道法高深,没人知道他们什么境界。
传说六十年中,他们不吃不喝,却毫无衰竭之相,道玄鹤发童颜,一清和一虚,面色红润,宛若少年。六十年中,极少有动作,三十年前徐谦在太学论道的时候,一虚睁眼看了一眼仁德院方向,一清只睁开了一只眼睛;二十年前,魏无暇入诸子阁的时候,一虚站了起来,一清睁开了眼睛,而道玄紧紧是朝诸子阁眨了半只眼。
三块石头!
刘知易远远看了一眼,不打算跟这几个人有接触,对这种人他本能有种敬而远之的倾向。
看了一眼,就打算走,算是来打过卡了。
可谁知道这时候头上长草的一虚突然摇头,手上捧巢的一清眼皮闪动,而那个坐下长满蘑菇的道玄直接开口了。
“坐忘”
道玄的声音似虚似实,不知从何处而起。
这声音响起后,一清的眼皮马上不动了,终于没有睁开。
刘知易突然脑子一空,竟然恍恍惚惚坐在了地上。
“内不觉其一身”
一虚也不在摇头了
刘知易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了,感觉不到冷热变换,感觉不到呼吸流转。
“外不识有天地”
刘知易什么都感觉不到了,他仿佛消失在了天地间,不,天地都消失了。
“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这是他听到的最后声音,接着一切都消失了。
只有无数散碎的念头无意识浮动,这些念头此时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甚至是天地的,是宇宙的
我不是死了吧!
一个杂念升起,刘知易吓得打了一个哆嗦,呼吸恢复,触觉恢复,力量恢复,猛的站起来,双脚麻木,却狂奔而去,路上打了数个趔趄,都无法阻挠他离开的心,头都没回,一口气跑出道院,直接跑回宿舍。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