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七迎上她的视线,安抚的开口道:;你别怕,县衙安排了官差在你家附近守着,凶犯应当是不敢露面的。
;那便好。冯蕊心有余悸的捂住心口,;王妃娘娘想问我什么便问吧!
苏七一直看着她的眼睛,;你说凶犯的右眼角下面有颗泪痣,是真的么?
凶犯的姓名可以作假,但外貌特征是作不了假的。
毕竟,普通人没有易容的手段,也得不到逼真的人皮面具。
冯蕊很肯定的点点头,;的确是有颗泪痣,在人群中十分的显眼。
苏七蹙了下眉,这么明显的相貌特征,却让他们在汾县查无此人,肯定是哪个环节出错了。
;对了,你有没有掉过什么配饰?
在发现发钗之后,官差只去查问过几名死者,还没来得及问冯蕊。
冯蕊摇摇头,;我的配饰都在,未曾掉过。
苏七没再继续这个问题,;我知道让你回想那段经历,是件很痛苦的事,但眼下凶手还未落网,我需要你提供更多线索给我们,你再想想,看能不能想起一些未曾与我说过的事。
冯蕊下意识的抿紧了唇,随着思绪的变化,俏丽的脸逐渐涮白,额上也跟着渗出了一层细汗。
好半晌,她才宛若从恶梦中惊醒一般,绞紧了手帕。
;我……我实在是想不起来了,我只与他见过两次,一次是花会,一次是前几日,他就是汾县的人,我听他说话,音调与汾县的完全一样,丝毫没有外地人的口音,怎么会找不到他呢?他若是再来报复我怎么办?
;你放心,不会的。苏七拍拍她的手背,;我听说你识字,如此,你与我说一下,他给你写的信是什么内容,若你说不出口,可以写在纸上。
冯蕊咽了口唾沫,;我……我还是说给您听吧!
;好。
苏七等着她的下文。
隔了片刻,她才开口道:;他给我写的信,每一封我都记着,想忘都忘不掉,信里的内容大多是述说思念之情,并未过多透露他的情况,不过……
冯蕊忽然想到了什么,;我记得,他有一次在信中提到,他住在靠河边,每日都能听到汩汩的流水声,还有,他给我写的诗,大多也与河有关。
;住在河边?苏七把这一点先记下,又问了她许多其它的问题。
只是,冯蕊把信的内容重复了一遍,唯一有用的线索,就只有住在河边那一条。
苏七起身告辞,离开她的闺房。
到了院子里,其它三个姑娘都还在,由吕氏陪着正在说话。
大概是没听到苏七靠近的脚步声,名唤柯菁的姑娘指着项思菊的发钗问道:;你什么时候又新做了发钗?这回你得将发钗看好了,省得总是丢了。
;可不是么,粗略一算,思菊都丢五支发钗了。
项思菊听她们提到这件事,脸上浮起一股恼意,;我这次肯定会瞧好了,不会再给人偷走我发钗的机会。
她家里没有闲银供她买发钗,所以她的发钗都是自己做的。
远没有市面上的精致好看,可总是失窃。
苏七注意到她们话里提到了‘新做’两个字,走近了她们后,随口朝项思菊问道:;你的发钗都是自己做的?
项思菊乖巧的应了一声‘是’。
苏七朝她头上的发钗看去,眼睛忽地一眯,;能将你的发钗给我看看么?
项思菊不解的取下发钗,朝苏七递过去。
苏七接过,只看了一眼发钗上点缀的小饰物,心底立刻有了想法,;你能随我去一趟县衙么?
;啊?项思菊显然没有料到她会提出这个要求,下意识的一慌,;是……是我惹上什么事了么?我……
;你别怕,只是请你去县衙认一样东西,认完之后,我会让官差送你回来的。
项思菊张了张嘴,只得答应。
冯蕊与其它两名姑娘提出要同去,被苏七拒绝,她们只好留在原地,目送苏七他们离开。
到了县衙,马县令还在。
苏七让他把捡到的发钗取出来给项思菊看。
项思菊只看了一眼,便惊呼道:;这……这是我丢了的发钗啊,它怎么会在县衙当中?
苏七表情凝重了几分,;你确定这是你丢的?
项思菊连想都没想便答道:;是我丢的,除了这支之外,我还丢了好几支,奇怪的是,我在市面上买的不会丢,可我做一支发钗便会丢一支,古怪得很,蕊儿她们都是知道的。
;那你可还记得,这支发钗是什么时候丢的?
项思菊认真的回想了起来,;若我记得没错,应当是在两个月前丢的,当时我与我娘还四处找过。
不等苏七说话,她的语气忽地高亢了几分,;王妃娘娘可是找到偷我发钗之人了?他是谁?为何要偷走我的东西?
苏七见她的脸色自然,丝毫不像是说谎作假之人。
只得找了个由头,让她暂时保密,不要将发钗的事说给其他人听。
而后,她让官差送她离开。
项思菊走后,马县令便开口了,;那艘小木船显然是凶手的,我们在甲板下发现了发钗,如今发钗主人也寻到了,案子会不会与她相关啊?
苏七微微眯眼,;那是她手工制的发钗,虽然样式不一,但明眼人一看就能发现相同之处,如果案子跟她有关,她不会这么明目张胆的戴着发钗出来,再且,她丢的可不止是一支发钗。
;那是怎么回事?马县令思来想去的,怎么都理不清楚。
苏七默了默,;如此,我们只能推测是凶手偷走了她的发钗,至于发钗为什么会出现在甲板之下,有可能是不小心遗留在那的。
;凶手会不会是她的熟人?顾子承插话道。
苏七看了他一眼,没回话,而是转头问向马县令,;我昨天让你查一查与冯家相熟的项家,可查到了什么?
马县令点点头,;差点把这件事给忘了,下官的确是查到了一些东西。
说到这,他顿了顿才继续往下说。
;那项家跟冯家走得近,也并非是从一开始就走得近的,约莫是在冯姑娘八九岁的时候,两家人才有了往来,据说,项家的易氏与吕氏是老乡,她们走近了之后,两家的女儿便自然而然的熟悉了,对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