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乾清宫回来。</p>
刘健和蒋冕几人面色各异,太子喜欢与严成锦勾结,严成锦擅变祖制,不知登基后,会变成何种局面。</p>
“下官这身官衣,只怕穿不长久了。”蒋冕苦笑道。</p>
李东阳摇头:“敬之兄太小看太子殿下。”</p>
太子认真起来,比陛下当年更聪慧和贤明,时常语出惊人。</p>
尤其这些年微访民间,更知百姓疾苦。</p>
刘健点头:“殿下不想当皇帝,正是由于知晓皇位所承职责之重,若是贪图享乐,早已欣然接受。”</p>
谢迁嗯了一声:“陛下此时传位,太早了些。”</p>
此时,东宫。</p>
严成锦被拉到寝殿,朱厚照有些紧张地道:“老高,本宫要当皇帝了,怎么办?”</p>
父皇明明能多干十几年,却想当太上皇。</p>
听说,奉天殿的疏奏,从早晨卯时到深夜亥时,也阅不完。</p>
他就算再快,也要两个时辰。</p>
“殿下何必慌张?内阁和六部大臣比殿下还着急。”</p>
“对啊,他们也不想本宫当皇帝,”朱厚照乐了。</p>
消息传到六部值房和翰苑。</p>
兵部,值房。</p>
张敷华面色凝重,拥立太子继位是作为臣子忠义。</p>
可如今弘治皇帝年富力强,却要传位给太子,不是明智之举!</p>
“陛下明知严成锦常变制,又与太子交往过甚,为何要传位太子?”</p>
若太子与严成锦一起变制,谁还能阻止?</p>
王守仁道:“正是深知太子与严大人交往过甚,才要传位。”</p>
张敷华和主簿们视线一转。</p>
王守仁继续道:“太子登基后,若支持严大人变制,陛下不会置之不顾,还会理政。”</p>
陛下定会教导太子如何当皇帝,如何理政。</p>
弘治皇帝的性子,事必亲躬,恨不得事事过目。</p>
一个不习惯安逸的人,岂会真正放任朝政?</p>
反之,陛下驾崩后再传位,反而没人能管得了太子。</p>
张敷华脸上露出明悟。</p>
翌日,早朝。</p>
弘治皇帝扫视殿中一圈,沉声道:“昨日之事,想必诸公都知晓了?”</p>
大殿中沉寂片刻,随即,跪倒一片。</p>
“陛下三思!”</p>
内阁和六部大臣面色各异,却也劝道:“陛下还可再勤政十年,十年后,再传位太子不迟。”</p>
弘治皇帝摇头:“朕还会继续理政,诸公放心便是。”</p>
基于当年他登基的经验,皇帝就算登基,真正掌握权力,也要三五年时间。</p>
这期间真正掌权的,是内阁大臣。</p>
但如今他在位,可以帮助太子渡过这段时间。</p>
“朕深思熟虑后,才做出此决策。”</p>
严成锦眸中微动。</p>
明中期以后,内阁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原因正是由于。</p>
新皇登基时太过年幼,无法把控朝廷,权力旁落到内阁大学士手中。</p>
嘉靖和万历,登基时皆由大学士把持朝政,弱冠后才渐渐夺回权力。</p>
年幼的皇帝登基,需有贤臣辅佐过度,才能稳定国本。</p>
最年幼的皇帝是弘治皇帝的爷爷朱祁镇,登基时才八岁。</p>
但有贤臣三杨内阁中的杨士奇和杨簿辅佐过渡,才未出大乱。</p>
弘治皇帝或许是想当太子的过渡之人,实则还监察朝野。</p>
弘治皇帝皱着眉头:“朕让太子今日上朝,太子呢?”</p>
萧敬也不知太子跑哪儿去了。</p>
……</p>
护国寺,</p>
天王殿中,一个人跪在蒲团上,眨了眨眼睛道:“劳烦师傅将我头发剃去,我今日要遁入空门,十年后再还俗。”</p>
方丈和一众和尚跪在地上。</p>
今日主持讲佛经,忽然有个少年闯进来,问他何事想不开要遁入空门。</p>
竟说是快要当皇帝了。</p>
可见他身穿黄色衣袍,又带着个太监,知是当今太子,主持和长老们吓得连忙跪下。</p>
“殿下,您放贫僧一条生路吧。”</p>
“贫僧俗家还有七口人,求求殿下放过贫僧,贫僧真不敢下刀。”</p>
朱厚照转过头:“本宫放过你们,谁放过本宫?快剃,一会儿狗皇帝就派人来了。”</p>
主持和长老们不敢抬头。</p>
一个灵觉的和尚想了想,看向方丈小声:“师傅,快开斋饭了,不如先请殿下吃一顿斋饭?”</p>
对,寺里的斋饭比不上宫里,殿下吃过苦头,没准就回去了。</p>
主持笑着说道:“殿下先用斋饭吧,吃饱了才有力气剃度。”</p>
片刻后,斋堂中。</p>
朱厚照剔着牙齿,喜滋滋地将空碗递给谷大用:“寺里的斋饭比经筵宴好吃,谷伴伴,你帮本宫再打一碗来。”</p>
主持和长老们懵住了。</p>
吃三碗了,这特么真的是宫里的太子?</p>
“放肆!”</p>
一声厉喝响彻斋堂,朱厚照吓得筷子掉到地上。</p>
锦衣卫和金吾卫冲进来,弘治皇帝和诸公紧随而至。</p>
和尚们噗通一声,全都跪下。</p>
看见朱厚照的头发还在,弘治皇帝怒意消了一些:“谁让你出家?”</p>
“是父皇,儿臣明明还有十年太子可当,不想如此早就当皇帝。”</p>
父皇不喜欢僧人,更不会让佛子当皇帝,头发长出来前,父皇不会让他坐皇位。</p>
朱厚照才跑来护国寺,剃去头发。</p>
严成锦不觉得奇怪,朱厚照一向随性,即便是圣旨,也难以束缚。</p>
弘治皇帝板着脸:“朕已经下旨,由不得你,将太子带回宫中学礼仪,择日举行登基大典。”</p>
锦衣卫将朱厚照架起来,带回宫中,由张升教导臣仪。</p>
三日后,登基大典在奉天殿举行。</p>
礼部和司礼监的金书、典簿、掌司等忙碌奔走,准备仪仗和帷幕,告祭天地和先皇。</p>
吉时一到,礼乐和戏曲鸣奏,朱厚照穿着黄色的衮服,衮服上绣着日月星河山火,头戴玉珠冕冠。</p>
此时,鸿胪寺的寺卿引领百官,穿过金水桥,前往奉天殿。</p>
在午门外的广场上,文官和武官分列东西,齐齐跪下。</p>
锦衣卫鸣炮,鸿胪寺寺卿大喝:“行礼!”</p>
百官五百三叩。</p>
鸿胪寺寺卿宣读弘治皇帝的诏书:</p>
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位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妥生民于市野,谨抚驭以膺天命,今二十有三年,日勤不怠,专志有意于民,筋力微薄,太子厚照,宜登大位,朝中诸先生善辅之,使成贤君……</p>
声音回荡在广庭中,字字清晰,犹如新闻联播般。</p>
严成锦微微抬头,弘治皇帝和朱厚照一左一右,站在御阶上。</p>
“朱厚照这厮,终于登基了……”</p>
</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