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刘大银和儿子李留柱收拾好了, 再次踏上去省城的火车。

    这省城他们来了多少次了,每次的心情都不一样。

    第一次是带小孙子来检查, 当时小孙子脸蜡黄蜡黄的, 身子瘦瘦小小的,一点精神也没有。

    县城的大夫说要他们带着孩子去省城检查的时候,刘大银是真的觉得天都快要塌下来了。

    坐了一路的火车, 刘大银就落了一路的泪。

    到了医院, 刘大银就跟站在法庭上等待判决的囚犯一样,医生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他的生死。

    第二次来省城是找江闻钟要钱, 当时她来不及恐惧自己是一本书里的人物, 满脑子想的都是到底怎么样才能要回自己孙子的救命钱, 怎么避免一家人的悲剧命运。

    第三次来省城是给小孙子动手术, 刘大银是一半心在天上, 一半心在地下, 就是不在肚子里。

    第四次来是给小孙子做检查,还带了烧鸡来卖,一路上幻想着自家的烧鸡能卖个好价钱, 还能全部卖完。

    心里想的事成了真, 烧鸡不仅卖完了, 还接到了钱大夫的订单。

    以后每次来省城, 刘大银是一次比一次高兴, 一次比一次心里揣的梦想大。

    家里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这往省城去的路就是他们家的富贵路啊!

    每一次的火车票刘大银都留了下来, 等以后老了,她要把火车票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这次来省城,刘大银除了钱大夫要的烧鸡, 她就只多带了两只烧鸡。

    她带了六件皮夹克, 要是卖给张水生,得有一千多块钱的,揣着这么多钱在人生地不熟的省城,她实在是不放心。

    火车站里有一个很大的钟,刘大银掐着时间,往钱大夫家里去。

    她和儿子七点从火车站出发,到钱大夫家里大概七点半,这个时候钱大夫家里人都起来了,把烧鸡给了钱大夫还不到八点,钱大夫上班也不会迟到。

    这次来省城,刘大银除了烧鸡,皮夹克,还带了几斤棉絮。

    大队里发了棉花,刘大银又找人买了不少,弹好棉花后除了给家里人做衣裳,刘大银还留出了几斤。

    钱大夫的儿媳妇年底就要生孩子了,送几斤棉絮给孩子做衣裳被褥,也算是刘大银的一番心意。

    要是没有钱大夫,刘大银就会因为火车票钱不想到省城摆摊,不来省城摆摊就不会遇到张水生,遇不到张水生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了。

    这钱大夫可是她命里的贵人。

    刘大银到钱大夫家的时候,和前两次一样,已经有不少人等着了。

    和前两次不一样的是,这次在钱大夫家里等着的大部分是十几岁的孩子。

    钱太太把刘大银让进屋,说道:“这不是学校里已经放假了吗,孩子在家里没事,父母就把他们打发出来了。”

    刘大银把烧鸡放下,说道:“钱太太,价钱还是六块五,谁要自己拿。”

    钱太太笑着挥挥手:“排队,一个一个来。”

    孩子们很自觉的排好队,几个大人在一旁笑道:“还是你说话管用,这些兔崽子在家里都不让人省心。”

    钱太太是一位老师,这里有好几个孩子曾经是她的学生。

    尊师重道,孩子们在老师面前总是守规矩的。

    有人拿了烧鸡出门,陆续有人进门,这半个小时里钱大夫家里的门就没关上过。

    送走最后一个人,钱太太给刘大银母子到了一杯水:“大姐,快歇歇,看你头上的汗。”

    刘大银赶紧道谢:“谢谢您了。留柱,把东西拿出来。”

    “钱太太,我们能做这买卖多亏了你们夫妻。我们乡下人没什么好东西,这棉絮是大队里发的棉花,我找人弹好的。您儿媳妇不是要生了吗,给孩子做些小衣裳小被子,也算是我的一番心意。”

    “哎呀,这怎么好意思,”钱太太连连摆手道:“我们也没帮上什么忙。要我说,是你们帮了我们的忙,要不我们这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次荤腥。这烧鸡,就是我们想买,也没地方买去啊。”

    “既然你喊我姐,咱们就是朋友了。”刘大银笑着说道:“家里添孩子,哪个朋友不得送点东西庆贺一番。我这棉絮是不会再背回去了,你要是不收,那我只能扔到大街上去了。”

    钱太太不好再说什么,只能把棉絮留下了。

    她的儿媳马上就要生了,一切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刘大银送来的棉絮,可以给孩子做一身新的棉衣,等孩子出了月子,回姥姥家的时候正好穿。

    从钱大夫家里出来,刘大银兜里多了不到二百块钱。

    等到把皮衣交给张水生,就又是一笔大收入。

    刘大银喜得唱起了歌:“花篮儿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

    刘大银唱歌,说她五音不全都是表扬的。

    李留柱忍无可忍:“娘,你不要再唱了。”

    刘大银停住:“咋了,我唱的不好听?”

    李留柱想了又想,还是决定实话实说:“娘,别人唱歌是调子跑出三里地,你唱歌这调子得跑出三千里地去,狼都被你招来了。”

    “狼来了又怎么样?”刘大银毫不在意道:“来一只我打一只,来两只我打一双,来一群更好了,正好扒了它们的皮做皮衣。”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往年的南泥湾,到处呀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如啊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

    刘大银对自己的歌声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等出了巷子,她就止住不唱了。

    刘大银和张水生这次还是约在那个茶馆。

    今天张水生还是早早地就来到了,不过这次他没进屋,而是坐在茶馆前的台阶上等着刘大银。

    刘大银上次带来的兔皮袄,张水生跑了一趟南边,全部卖给了港岛的小贩,一件比在省城要高出几十块钱。

    交谈中,张水生顺势透了个话,说是他一个老伙计想做羊皮夹克卖,不知道有没有人收。

    那个小贩当场就表示,要是真的是羊皮夹克的话,不用别人,他就收,价钱好商量。

    听这话的意思,张水生就知道,这羊皮夹克在港岛一定很流行,做出来绝对会好卖。

    听到刘大银真的把那夹克做出来了,张水生这心里只恨不得早一点见到刘大银,早一点见到那皮夹克。

    毕竟那就是钱啊。

    大哥学校里已经放了假,现在在家里,爷爷有人照看,张水生早早地就来等着刘大银了。

    他来的时候,茶馆还没开门呢。

    张水生伸长了脖子等待,等看到刘大银的身影,他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朝刘大银母子小跑而去。

    “大姐,您终于来了,您要是还不来,我就得去火车站找你去了。”

    刘大银:“我这不是有事耽误了吗,大姐来晚了给你赔不是,等会儿茶水钱我掏。”

    “这可不行,”张水生说道:“省城您来了就是客,哪有让客人付钱的道理啊,您这样做,不是打我的脸吗?”

    进了茶馆,张水生订了包间,又要了两样点心。

    “大姐,这茶馆除了卖茶,还新增了点心,我瞧着样子还不错,待会儿您尝尝。”

    刘大银笑道:“让你破费了,大姐这次给你带了两只烧鸡,你可不能不要啊。”

    张水生摸摸脑袋:“那多不好意思。”

    这个刘大姐的确会做人,爽朗,做买卖仁义,笼络人也有一套。

    和这样的人做买卖,张水生放心。

    “既然是大姐的一番心意,那我也就不推辞了。大姐,皮夹克在哪里,快拿出来让我瞧一瞧。”

    李留柱把六件皮夹克从化肥袋子里拿出来,摆在桌子上。

    刘大银说道:“皮货师傅说了,他按照那画上的做的,尺寸根据老经验,也不知道到底准不准,要是不准的话,还能拿回去修。”

    张水生脱下棉袄,拿起一件皮衣比划一番,想穿上试试。

    无奈他里面还套着一件毛衣,夹克又比较瘦,根本就穿不下。

    张水生讪笑着放下皮衣:“哈哈哈,我这太胖了。”

    刘大银笑道:“不是胖,我看人家那明星里面就穿着一件秋衣,你穿着这厚毛衣,当然穿不下了。”

    张水生把皮衣拿在手里,摩挲了一番,仔细叠好放在桌子上。

    “大姐,这皮衣多少钱?”

    “咱们都是老熟人了,你看着给就行了。”刘大银笑着说道。

    “那好,我就出价了。”张水生在心里已经想好了价格,开口说道:“大姐,像你说的,咱们都是老熟人,我也不跟你绕弯子了,一件皮衣两百二十块钱,您看怎么样?”

    两百二十块钱,一件皮衣就能挣一百二十块钱,六件就是七百二十块钱。

    刘大银在心里盘算着,开口说道:“小张,这皮衣不说独一份,在咱们省城肯定是不多,你这价钱是不是低了点。”

    “大姐,这价钱真的不低了。你也说了,这皮衣在咱们省城不多,买的人肯定也不会多,我这买到手里,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刘大银笑眯眯:“那我说个价钱,两百四十五,怎么样?”

    张水生摇摇头:“那可不行,大姐,这价钱太高了。”

    两人你来我往的厮杀一番,最终订好了价格,一件皮衣两百三十块钱。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