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王府。
唐果儿笑道:“好了。苏沫可以去滨州了。”
东滨太子接了国书后,柳如风带人上了岸;如今部分镇海军与东滨将士合编成了滨州府军。福州知府被任命为滨州知府,已经带了一个领导班底,收拾了包裹去上任了。
东滨皇宫被隔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滨王府,原东滨皇室居住;一部分作为府衙,给知府办公和居住用。
唐果儿说,还有教育呢。让苏沫去滨州开个书院,教书育人吧。别在这京城的浑水里搅和了。
唐果儿此举,其意有三。其一,将苏沫从端王的泥潭里拉出来;其二,让端王少一个助力;其三,也是更重要的,滨州需要教化,日积月累,经年换代,教育同化之后,才能真正地与大荣同心同德。
苏沫去滨州教化众生,自是最佳人选。虽然有些大材小用,但是为了让苏沫避祸,只能如此了。
容璟闻言笑道:“好。我跟父皇提一下,让苏沫把国歌国旗的仪式也带过去。”
次日早朝,容宽就颁布了一道旨意。任命苏沫为第一任院长,前往滨州开办滨州书院;原国子监监理升为监正,三年后考核通过可入内阁。
苏沫喜出望外地跪地谢恩,回去就交接公务,收拾行装,打包孙子,几天后就带着全家人一起上路了。
一路上,马蹄踏踏,车轮滚滚,苏沫坐在马车里,苏子文坐在他对面。苏沫从来没觉得马车声是这么动听。马车驶出城外,苏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端王府。
容珏气得没把书房给砸了,“好容易收拢一个苏沫,就这么废了!”
杀了苏沫也不解恨。可杀了也无用。苏沫已经不是内阁中人了。他现在是父皇的钦差大臣,身边有诸多护卫不说,即便能杀了,自己也要惹上一身骚。
苏沫就这样安安稳稳地离开了京城,去了滨州。
容珏恨道:“父皇怎会想到让一个堂堂国子监监正,去做一个小小的书院院长!定是老三出的馊主意!”
他辛辛苦苦筹谋,小心翼翼布局,终于将苏沫变成了自己的人,不想容璟轻飘飘一句话,他所有的努力都打水漂了!
佟明泽叹道:“景王,唉……”
朝廷刚把东滨拿下,他就能想到将苏沫送走,还找了个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景王这个劲敌,当年怎么就没除去呢?
如同容珏所说,他们针对苏沫的一番作为打了水漂,还白白扔进去三个内线。
再观内阁,刚刚上任的国子监监正,与去年新任的吏部尚书一样,需要通过三年考核才能入内阁。是以,如今内阁只余七人,而端王只剩胡云农和萧肃两人;韩墨羽目前而言,对他们有所倾向,但尚需巩固,算半个吧。
苏沫没走,容珏要拿到六票才过半;苏沫走了,容珏则需拿到五票,还是得争取潘相和韩墨羽。因此苏沫走不走,只是少了个助力和帮手;内阁投票来说,情形还是一样的。
拉拢韩墨羽成功了一半,下面应该是潘相了。
佟明泽于是劝道:“王爷,还是有机会的。”
容珏叹一口气。
振荣军堂。
“哈哈哈哈,潘兄,潘兄!听到新闻了吗?”
太羽一进潘安房间便大笑道:“我东滨的人要来大荣的京城参加春闱了。哈哈哈,说不定我上街会看到熟人了!也许还有人来考潘兄的军堂呢!”
潘安闻言笑道:“何止考生,还有商人来来往往呢。你以后要见的同乡人,不知有多少。”又道,“不过,现在得改口叫滨州了。”
太羽不在意地道:“知道,知道。不是一时改不了口吗?”又道,“听说皇上要迁民到东滨,哦,滨州,是真的吗?”
潘安笑道:“你消息倒灵通,这倒是真的。滨州人少,想修路架桥建水利不易,想发展扩大农渔牧业也不行,不若从人口多的州府迁一些过去。”
“听说有不少百姓想去的。连苏大人都去开书院了,想必会有不少人跟着去滨州找机会的。”
太羽闻言,不由笑道:“就说潘兄说话不爽快。直接说皇上想同化东滨人不就好了吗?
潘安笑了,“你这样说也可以。本就一件事做成,不一定只有一个目的,也不一定只达到一个效果。大荣是诸多民族的大熔炉,同化了也没什么不好。不然,将来你儿子做宰相,就接手一个乱糟糟的大荣?”
太羽笑道:“哈哈哈,潘兄这张嘴,真是,一句话说得我口服心服。”
“话说我媳妇还没有呢,哪里来的儿子?潘兄,你比我还大几岁,怎地还未成亲?可有心仪的女子?若没有,咱俩作伴打光棍好了。”
潘安:“一边去。”
太羽哈哈大笑。
东滨收服后,皇上论功行赏,着重赏了叶臻、潘安、柳如风、云战等人。还有太羽。没道理他二哥被封滨亲王,他这个有功之人不给封。于是,容宽封他作荣亲王,仍领国子监那份闲职。
如今东滨变滨州,新任国子监监正让太羽除了讲滨州的风土人情外,也教授滨州的语言,方便将来有官员去任职。
曾经在对东滨发动宣传战的时候,因为有太羽的存在,因他熟知东滨人的观念意识和生活境况,在潘安写传单时,很是帮了一番忙。
有功则赏。太羽的亲王俸禄是滨亲王的双倍,也是端亲王和景亲王的双倍。当然端王和景王也不靠亲王俸禄过日子,虽然足矣。
太羽除了有双倍的亲王俸禄,还有国子监的薪俸;除了在京郊有一座山庄外,京城内还有皇上赐的亲王府邸。一时名声大噪,风光无两。
既然公主不嫁,京城很多高门大户便盯上了这个年轻新晋的荣亲王。偏偏太羽一个没看上,一心一意跟着潘安打光棍。
起码潘安还有家人催婚;太羽母后已逝,孤身一人来京城,没人念叨,就更加随心所欲了。
对大荣皇帝容宽来说,近年来好消息不断。
湖州大桥圆满竣工,已投入使用,各州府修路架桥也颇有成效,各地尤其西北税收增加,军队完成自给自足,商业整顿初见成效,农业开始创收,内阁金库愈发充盈……
更重要的是,收了东滨那个小岛国,从此沿海百姓不再受烧杀抢掠、侵犯骚扰之苦,开始安享太平,安居乐业。
至此,大荣朝内部安定,开始向外发展。
收服东滨后,容宽趁热打铁,邀请了南疆、北蛮、西漠前来观赏阅兵仪式;仪式上展示了各种新式兵器,和以云战为首的虎虎生风的虎贲军。
三国联想到刚刚没了的东滨,心想你这是要干嘛,莫非吞了东滨不够,还要来吞我们?不是邀我们来谈通商的吗?
结果阅兵仪式后,双方才开始商谈贸易协定。因三国使团受阅兵造成的心理压力的影响,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大荣朝很无耻地拿到了不错的协议。容宽龙心大悦。
当然,考虑到长治久安,和平发展,大荣官员们也没有太过分。协议在三国的心理承受范围内达成。但这看似公平的贸易协议,在以往却是不可企及的。
以往的四国,那时还有东滨,态度十分强硬,条件十分苛刻,逼得大荣索性闭关锁国,不跟你们玩了。四国不干了,不断来骚扰侵犯,于是大荣边境打打停停的,很多年不安生。
最危险的时候,甚至被人占领了城池。又拉锯战了数十年,才夺了回来。
镇国四将军的封号,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了容宽这一代。
如今边境重开,通商重启,大荣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容宽很高兴地嘉奖了兵工部和虎贲军,还赏了容璟一套珍贵首饰,几大篮子异域水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赏给容璟的,而是赏给唐果儿的。
不是因为唐果儿对新兵器制造有功,容宽把新兵器制造的功劳都扣到自家儿子容璃身上,而是因为她举行阅兵的主意。
唐果儿倒想让容璟领这个功劳,奈何条约顺利签订了,容宽高兴得要赏赐,容璟就索性把唐果儿供出来了。容宽于是很大方地把几大箱子金银财宝给换成了几大篮子水果,还外加一套首饰。
唐果儿听闻,哭笑不得。
唐果儿对赏赐什么的不稀罕,但这赏赐,起码证明了容璟在收服东滨和促成三国公平贸易上的功劳,以及在这其中所展现的能力,足以让皇上和核心朝臣看见和认可,足以让他们不会再相信什么大桥案之类的谣言和指控。
至此,青楼案的主角苏沫,去了滨州,远离了京城的是是非非;大桥案的主角韩墨羽,也完全脱离了端王的掌控,但为了避免端王再出什么幺蛾子,仍在那里虚与委蛇。
而端王最想栽赃嫁祸的容璟,端王一派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在容宽和几个核心朝臣眼里,已经光辉耀眼得让人揉不进沙子了。
容璟在收服东滨和三国通商上的功劳太大,在时机未成熟之前,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纷争,只有极少数人知道。
为掩人耳目,也为了嘉奖近年来的有功之臣,容宽还一并赏了林斐,潘跃,端王,离王,齐王,叶国公府,和佟国公府,以及六部尚书府。后宫里,则赏了皇后,柳妃,淑妃,方婕妤,和佟贵妃。
当然,端王,佟贵妃,佟国公府,不在功臣之列,是为了安定一些人的心,捎带赏的。
统统都赏的是三国的水果。
众人皆大欢喜。多少人都是第一次吃到异国的水果。此次赏赐,算是君臣同贺了。
容宽愉快地决定,以后每隔十年八年的,就举行一次阅兵仪式,镇一镇周边的那些妖魔鬼怪。省得老虎不发威,当他是病猫,有事没事的来瞎折腾一番。
正儿八经、规规矩矩地通商贸易,不香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