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932节 改组特察局…亲征吐蕃(第2二更)

小说:葬元 作者:武猎
    崔秀宁总结道:“蒸汽机是西方几百年进步的产物,需要社会整体的应用科技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才能出现。现在才1290年,真的做不到。”

    “行,那就先不要想了。”李洛只能作罢,“就作为真道学宫的长期研究课题,让他们知道有这个可能。过段时间,我又要去打仗了,这次估计最少半年,吐蕃太大了。”

    “那时,政事还需要你多操心,还有孩子们的教育。你会很辛苦。”

    崔秀宁靠在李洛身上,“我辛苦说不上,倒是你,又让我担心。你每次出去打仗,我都睡不好觉,害怕。”

    李洛抱着她,拍拍女人的背,“不要担心我,我福气大得很。就是担心自己被紫外线晒黑了,带一脸高原红回来。”

    崔秀宁“咭”的一笑,“那就戴上面具。不然的话,带一脸高原红回来,我可不认识你,我又不爱吃苹果。”

    李洛闻言,不由哈哈大笑。

    崔秀宁抬起头,“对了,李雍从大都回来后,我放了他几个月的假。他的假也要休满了,怎么安置他?”

    李雍是特察局的元老,也是崔秀宁最早一批学生,还是专业能力最强的。不然,也不会派到大都,一去这么多年。

    李雍功劳很大,特务系统中功列第一,这些年搞到很多重要的情报。可是如今他回到唐廷,却反而没了事做,只有一个县侯的爵位。

    李洛问:“你有什么想法?”

    崔秀宁道:“我的意思是,就让他当特察局第一任司局使。特察局这些年,一直没有一把手,都是我在兼任。现在也需要一个大老板担纲重任了。”

    特察局暗中是正二品,明面上的信访司是正三品。李雍要是出任司局使,那在表面上就只是正三品。

    起码品级待遇上,有些亏待了。

    李洛对元从功臣很体恤,是不愿意亏待李雍的。

    “特察局,是不是该正大光明的打出牌子了?”李洛问道,“一直以信访司的名义半遮半掩的开展业务,总不是长久之计。”

    崔秀宁嗯了一声,“我觉得也该走到前台了。不然,总让人觉得鬼鬼祟祟,也不利于特务们的职业荣誉感。明朝锦衣卫,还有军统,中情局,可没瞒着谁。再说,特察局干什么的,其实很多人也心中有数。”

    “好。”李洛有了计较,“那就走到前台,还要改名。特察局这名字,不够高大上。”

    崔秀宁知道,李洛就是改名控,她早就预料到,这男人会把特察局改名。

    “我觉得名字不用改,而且还要拆分特察局。”崔秀宁提出不同看法,“特察局现在有两三千专业特工,特情学堂还在培养情报人才。这个机构规模越来越大,权力越大越大,能是好事么?”

    李洛一听,觉得的确是应该拆分特察局。

    特务机关本就是暴力机关,业务性质也阴狠隐蔽,规模大了真不是好事。虽然特察局直属天子,不归三府九部管辖,可后世之君未必就能掌控。

    而且,一家特务机关独大,也失去了足够的制衡监督。

    “说说你的看法,这事你拿主意就好了。”李洛知道崔秀宁已有腹案。

    崔秀宁果然早有主意:“特察局一分为二,政务情报是一个机关,军事情报是一个机关。这两个机关,再组成一个联合事务科。”

    李洛明白了。这是后世果党和美帝的做法。情报机关不同,不同的情报机关之间,又有一个联络办。

    这样的好处,是相互监督制约,相互竞争促进,还能必要时业务互补、情报共享。

    坏处是,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内卷。

    崔秀宁继续说:“管理政务情报的,主要针对本土、海外领、诸侯国的反唐势力和谋逆分子。还有官场吏治、民间舆论、民生民情。以及外国的政治、经济、商业情报。”

    “管理军事情报的,主要侦缉大唐军警宪特,预防军事叛乱,军警系统的失职败。另一个重点,就是敌军和外军的军事情报,以及军事策反,除奸,治安,保卫朝廷和皇室。”

    “名字嘛,你来定。本宫知道你好这口。”

    李洛起身来回踱步,皱眉思索,良久才展颜笑道:“完全分来也不太好,不分也不行。这样,名义上不分,但实际上分为两个机关。”

    “特察局改名为大安府,设置正二品大安府令一员,从二品大安府丞一员。然后,大安府只设置两个直属机关,管政治情报的叫右庶堂。管理军事情报的,叫左庶堂。”

    “右庶堂的主官,叫右庶长。左庶堂主官叫左庶长。左右庶长都是正三品,再设从三品左右庶丞。”

    左右庶长,本来都是秦国官名。左庶长主要辅佐军务,右庶长主要辅佐政务。后来又成为汉代爵位。李洛用这两个官名,也算有些依据。

    而且,这种官名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会让人一听就知道是情报头子。

    李洛继续道:“这六人,全部是大安府堂官,都有资格密奏皇帝。所有的辅助机关,都设置在左右庶堂之下,不设置在大安府令之下。大安府令和府丞,没有辅助机构。”

    崔秀宁眼睛一亮,“不错的,果然是当皇帝的人,这制度制衡玩儿的很溜啊。行,我觉得很好。”

    为何说好呢?

    首先,左右庶堂虽然相对很独立,可名义上都属于大安府,恶性竞争搞内卷,就会受到制约。毕竟,上面还有大安府令和大安府丞。

    但是,大安府和大安丞相互制约,又没有辅助机构,又不能越过左右庶长直接管理两堂业务,那就无法专权了。

    同样,两位庶长也有副手制约,上面还有两个领导,更无法专权。

    完美。

    这几个人,一个个看上去都很有权势,可要是谁起了异心搞事,那就太难了。

    李洛笑吟吟的说道:“要说这手,还要学学常凯申啊。嗯,大安府虽然是外朝机构,但直接对天子负责。就让李雍当第一任大安府令,调李冀为大安府丞。李织为右庶堂右庶长,李绵为右庶丞。调乔布为左庶长,方直为左庶丞…”

    这两年,很多大特务都不再干特务了。比如李扬李交李徐等人,都做了文官。这是因为,李洛崔秀宁需要最信任的人担任险要职务,所以很多州牧都是特务出身。起码现在,特务出身的文官比科举官员更可靠更忠心。

    可以说,唐廷高级文官当中,势力最大的派系,就是特务系。

    随即,李洛就写了一道圣旨,改信访司为大安府,令李雍为大安府令。

    李雍多年潜伏大都的功劳,终于又换来一个正二品!

    掌管偌大的特务机关,成为两三千专业特务的大老板。

    李雍接到旨意,奉诏谢恩之后,第一时间就受命改组特察局。大安府正大光明的走到台前,成为后唐王朝特务政治的渊薮。

    五月二十八,颜隼终于从塞外回归,带回了冀州鼎。

    唐主大喜,带着皇后太子和文武大臣,亲自到城外迎接,将冀州鼎请回洛阳行宫。

    将冀州鼎和雍州鼎摆在一起,所有人都发现,两只大鼎的高度完全相同,重量也差不多,上面的图案和字符的风格,也如出一辙。

    唯一不同的是,雍州鼎是方形,冀州鼎是圆形。

    这更加说明,两只鼎都是九州鼎了。

    天子出征在即,冀州鼎已到洛阳,这可是天大的吉兆啊。满朝文武围着两只大鼎,都是称颂不已。

    郑思肖奏道:“陛下,徐福带到瀛州的典籍中,透露了九鼎的线索,如今已经对上了两只。这说明,徐氏的记载并无偏差。当年始皇帝数次出巡,的确在沿途埋下了九鼎。”

    “臣请朝廷设立寻鼎专使,按照记载,赴各地寻找其余的七只古鼎。”

    钱选出列道:“按照古籍,扬州鼎很可能在会稽郡(绍兴)。因为古籍记载,大禹王曾经去过会稽。而始皇帝第五次难寻,专程去了会稽,在秦望山祭拜大禹,停留了一段时日。”

    “所以,臣以为,会稽秦望山,多半藏着扬州鼎啊。”

    李洛听到钱选的话,不由点头。他也认为,扬州鼎应该在会稽。只是钱选更进一步,通过古籍判断扬州鼎在秦望山。秦望山并不大,真在的话,那就不难找。

    济南籍官员张养浩闻言也是心中一动,“陛下,按照徐福的古籍记载,兖州鼎必是被始皇帝藏在泰山了。只是,泰山甚大,不易找到。不过,臣倒是查到一个蛛丝马迹。”

    “哦?张卿说来听听。”李洛很感兴趣。大臣们也都竖起耳朵。

    张养浩行礼道:“当年,始皇帝带着心腹大臣和七十个儒生,去泰山封禅。在泰山之阳(山北)山脚,与儒生因为礼仪发生分歧。始皇帝一怒之下,禁止那群儒生入山。可是几天之后,又派人召回那群儒生入山。”

    “这是典籍记载之事。这就奇怪了。始皇帝为何禁止儒生入山,几天后又召他们入山呢?以始皇帝的脾气,真要发怒的话,怎会如此?”

    “臣以为,始皇帝之前并不是真的发怒,只是找个借口支开儒生而已。他应该将兖州鼎葬入了泰山之阳。”

    “始皇帝封禅泰山的进山之路,就在中天门道。而古鼎沉重,很难运上山巅,所以最可能的是埋在入山路边不远的虎尾坳,那里地势低平,周围峰起,是个风水宝地。于情于理,可能就在那。”

    李洛觉得张养浩的推理有些道理。他的师父姜老先生,也曾说兖州鼎在泰山脚下,只是难以判定具体位置。

    “礼部派员为寻鼎专使,分赴会稽秦望山和泰山虎尾坳,会同当地官吏,寻找古鼎踪迹。”李洛下令道。

    九鼎全部找到,他当然不会指望有这么大运气。能找一个是一个,多一个强过少一个。

    既然徐福带走的古籍记载了不少线索,那为何不利用起来?

    接着,李洛下旨举办宫宴,庆祝找到冀州鼎,唐廷上心一片欢喜,又热闹了几天。有洛阳士子写诗道:

    “雍冀双鼎在,大唐瑞气来。春夏交季日,洛阳牡丹开。”

    …………

    到了六月初二,李洛下诏太子监国,皇后摄政,然后率领颜隼、刘大刀、刘卫泰等少壮派将领南下,收复吐蕃。

    六月二十四,天气越发炎热,唐主李洛御驾已到缅州之北。缅州牧马宣礼亲自赶来接驾。

    此时,天竺的消息已经传来。

    半月前,恒北节度使瞿世,率军四万渡过恒河。梁国和理国各出兵三万,卫国由于新建,只能出兵两万。

    华夏联军十二万,进攻中部天竺。

    战事到底如何,由于路途遥远还没有传来,但“耕牛战争”肯定已经开打了。

    李洛没有在此等候天竺战事消息,下令出征。

    此时,十万进蕃大军都已经在缅北孔明城集结。参战将士,都是高原人。包括汉、羌、吐蕃、彝、蒙古、白等诸族。其中火器兵一万,骑兵四万,其余全部是普通步兵。除此之外,就是数万运转军粮的奴隶。

    火器兵之所以带的少,是因为高原上山高路远,后勤保障差,火器不能多待。

    随征大将有萧北、哲札、张敛、颜仝、刘大刀、刘卫泰等,还有玛巴朗结之子李旺珠。

    大军携带一个月的粮草(只能带这么多了),沿着怒江(萨尔温江)往西北浩浩荡荡进发。

    这一路走来,道路崎岖,密林深谷。好在怒江边上,行军还不是太难走。只是热的吃不消,很多将士只能脱下盔甲。李洛也只能穿着单衣,放弃乘马,躲在车中。

    更可恶的是,蚊虫也多。李洛手腕上戴了辛苦送的异种小蛇,蚊虫不近。可是将士们却受苦了。

    为了防治疟疾,唐军中军医就有数百人。

    七天后,唐军进入怒江和雅鲁藏布之间的狭长地带,路更好走了。

    李洛看行军地图,前面就是吐蕃察隅了。

    李洛知道,察隅乃是吐蕃南部边境之地,后世大半个察隅被天竺阿三占领。但是现在,整个天竺恒河之北,包括尼泊尔,都在大唐版图。

    唐军前锋一到察隅,立刻惊动了当地的吐蕃头人。

    直到此时,才有吐蕃人得知,唐军来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