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物理学家提出的问题,应该和数学家一样,写上一大堆的公式求证之类的。
但事实上,能被称为“家”的人,所思考的问题往往只是很简单的一句话而已。
谢菲尔德在黒板上列出了一堆的论点和论据,包括一系列的公式方程,但在宋杰看来他的问题最终归纳起来就只有一句话——外星人是否就在我们身边?
这个问题在宋杰看来,完全就是当年费米提出的外星人悖论的翻版,怪不得难倒了那么多人……包括贝森教授这样的权威都认为这是谢菲尔德的恶作剧!
费米悖论是一个有关外星人、星际旅行的科学悖论,阐述的是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
1951年,喏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在与别人讨论飞碟及外星人问题时,突然冒出一句:“他们都在哪儿呢?”
费米悖论讲述的是有关尺度和概率的论点和稀缺的证据之间的矛盾,宇宙显著的尺度和年龄意味着高等地外文明应该存在,但是这个假设得不到充分的证据支持。
费米悖论的第一点,即尺度问题,是一个数量级估计:银河系大约有2500亿(2.5 x10^11)颗恒星,可观测宇宙内则有700垓(7 x 10^22)颗。
即使智慧生命以很小的概率出现在围绕这些恒星的行星中,那么仅仅在银河系内就应该有相当大数量的文明存在。
这也符合平庸原理的观点,即地球不是特殊的,仅仅是一个典型的行星,具有和其他星体相同的规律和现象。
费米悖论的第二点是对尺度观点的答复:考虑到智慧生命克服资源稀缺的能力和对外扩张的倾向性,任何高等文明都很可能会寻找新的资源和开拓他们所在的恒星系统,然后是涉足邻近的星系。
因为在宇宙诞生137亿年之后,我们没有在地球或可观测宇宙的其他地方,找到其他智慧生命存在的切实可靠的证据,故可以认为智慧生命是很稀少的,或者说我们对智慧生命的一般行为的理解是有误的。
物理学家提出的问题,解答方式自然需要非常严谨的演算和验证。
随后就 有了科学界最著名的算式之一——德雷克方程。
公式1为:N=Ng×Fp×Ne×Fl×Fi×Fc×FL
公式2为:N=R*×Fp×Ne×Fl×Fi×Fc×L
在这两组方程中,列出了N :银河系内可能与我们通讯的文明数量;Ng:银河系内恒星数目;Fp:恒星有行星的比例;Ne:每个行星系中类地行星数目;Fl:有生命进化可居住行星比例;Fi:演化出高智生物的概率……等等一系列变量值。
以此来估测银河系中存在地外文明星球的数量,计算人类在这茫茫宇宙中并非孤单存在的可能性。
方程中某一些内容,人类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应该是可信的,例如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恒星系统的宜居带中行星的比例等等。
但是还有一些内容,人类知之甚少,例如行星发展出智慧生命的概率之类的,仅仅只能是大致估算,说白了就是猜……所以至今以此方程作为费米悖论的解答式,在科学界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
而现在摆在宋杰面前的“谢菲尔德问题”之所以说它是“费米悖论”的翻版,就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基于费米悖论的假设。
假设外星人真的存在,而且“他们”已经来到了地球,以某种我们不知道的方式隐藏在人群中间,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针对他这个假设计算出可能性的具体数值。
而且这个答案最终將不是一个简单的百分比,而是一个极大或极小的概率!
幸好在座的都只是科学家,并没有外人……如果这个会议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的话,外界的公众知道,恐怕心里会想,这就是我们的科学家?一群吃饱了没事干研究这些白痴问题的人?
或许听起来确实可笑,但不可否认这就是科学真实而看似荒谬的一面,谢菲尔德的这个问题,在科学家眼中并不荒谬,而且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天文学、生物学、生态学和哲学,应该说这是一个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手段才能解决的问题。
在白板上写完了问题之后的谢菲尔德,语意轻蔑地对宋杰说道:“会后我会把这个问题以邮件形式发给你,期待不久的將来你能做出解答……”
就在他准备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宋杰突然站了起来。
“谢菲尔德教授!请等一下……你刚刚说把支票都带来了?能给我看看吗?”
谁都没想到宋杰这时候突然提出要看看谢菲尔德的支票……这是什么意思?
谢菲尔德愣了一下,有些恼怒地从口袋里掏出了支票本,说道:“怎么?你是在怀疑我……”
“不!我是想说,等我把答案告诉你了,希望你能兑现你的承诺!”
宋杰说完之后,径直走上去,在另一块白板上开始写了起来……
在场的所有人看到他的动作,不约而同的发出了一声惊呼,原本安静的会场上变得有些乱哄哄的!
谢菲尔德的问题,看似荒诞不经,但想要证其佯谬至少也得有个思考过程?
这也正是之前谢菲尔德说希望不久的將来能得到宋杰解答的意思……可谁能想到宋杰竟然要当场作答!
就在一片窃窃私语交汇成的嗡嗡声之中,宋杰的解题过程开始了……
当宋杰在白板上列出一个基本公式之后,场下立刻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公式,脸上也呈现出疑惑、惊愕、沉思等等各种表情。
而看到这个公式之后,贝森教授却皱起了眉头微微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了遗憾的表情。
宋杰现在正在做的是创建一个计算能力的估值模型,然后在利用这个估值求证……这个思路正是之前贝森教授尝试过的耗费了很长时间最终证明是错误的死路!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