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老张见闻录

    老张县令本就想在青山多盘桓几天,没有今天来今天走的意思,回道:“明早就明早,也不碍事,索性我就多住两天,正好拜访拜访几位老伙计。”

    拜访的时候顺便瞧瞧青山有什么好东西可以送到玉鹤县去,他这也是为了玉鹤县好嘛!

    老张的老伙计还挺多,除了在座,还有王理事以及在这里住了两三年的采风来的乐府的乐正。

    毕竟他是个交游广阔,极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交友不拘身份,也无所谓家世,谈得来就可以一起喝酒,玩得来就可以把臂同游。

    黄致等人皆有自己的事务,老张不好让人搁下手头的活来作陪,于是约了王理事一起察访本地。

    王理事此时应改叫王教谕了,他早已辞了工部理事一职,在大松郡挂了个教谕的名头。教谕和教谕是不一样的,王理事和老黄都是本道训导,放到生员质量好的县里去执掌县学,有资格监考一地县试的那种,更接近现代社会的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生员质量不好或者县学不够出色的学塾,还真不一定能有这个级别的教谕。

    学塾和学塾的区别也是相当大,有些地方的学塾可以与知名的私人书院一较高下,例如松江学塾、钱塘学塾,几乎占了他们岭北道每年中举名额的三分之二。有些地方的学塾,也就比没有强那么一些,师生均十分凋敝,有上进心的人多数都靠自家西席或家学读

    书。

    青山县的学塾本就颇有名声,近两年更是笑傲淮南道,学塾里人才济济,不乏从其他郡县甚至岭北道赶来求学的学子。包括傅小贵儿、尤三郎等人,都在青山学塾附学读书。

    近日已是收割时节,本地生员多要回乡帮助家人收割。有那些家境殷实不需要自己下地的,人数很少,县里索性就放了假。

    如赵笠等大户人家的孩子,这段时间就索性在家吃小灶。

    有钱的人总是能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王教谕趁着假在家辅导自家孩子读书,他本想着学在江南,考在祖籍,和最顶尖的一批人一起读书,和比较差的一批人一起考试,两头吃两头占便宜。没想到他家娃在青山住了小半年,却更不想念书了,每天只想着往李园的私塾里跑,今天想学农,明天想学医,近来想学制图,把他爹妈气得要死。

    老张跑来找他当向导,王教谕才从自家一地及毛里抽出身来,陪着老张去皇庄找李咎。

    王教谕一路给老张介绍青山城今年的新变化,多了几个什么联营会,修了什么路,成立了什么新衙门机构……

    老张一边听,一边看啥都想自己那边扒拉。特别这个联营会,思路一流,他要是搭个联营会,给自己八成股份,岂不是以三成产业博了十成说话的权利,以后万事都可以自己说了算?

    一路溜溜达达的,老张给自己的小本本加了

    一堆东西,走了半日,终于到了北郊的皇庄。

    一眼看去整个皇庄到处都是忙忙碌碌的人。

    收割的田要及时善后修整,没收的田正在抢收,稻花鱼稻田蟹要仔细保存养活或者直接做成腌制品,育苗间里小苗已经萌发出来,大棚里已经种上了第二茬甚至第三茬作物……

    人群往来之中,老张瞪大了眼睛,到处找他假想的李咎。

    在老张的假设里,李咎应该极像京里的几个老正直,比如郑适道他们,真真正正的心系天下,胸有万民,不爱女色不爱娱乐,古板至极。外表么,应该是个青年书生,要么就像郑适道一样长衫笔直,装饰素雅,要么就像杨梦仙一样不修边幅,总皱着个眉头思考自己的事情。

    然而他看了一圈,也没看见这样的人,触目所及,都是忙忙碌碌的农夫和农妇。

    王教谕带着小童翻身下马,老张也跟着下了,两人将马交给小童随从拿着,老张跟着王教谕直奔大棚旁边一块地里去。

    在老张莫名其妙的目光中,王教谕在一个农夫旁停下,并朝他拱手行李:“李大夫。”

    李咎自己都不太记得还有个大夫的虚衔,一时间都没反应过来这是在叫自己,还是庄头和哑巴提醒,李咎才忙放下手里的水桶,给王教谕还礼:“王先生。”

    老王又拽了拽老张:“这就是司农大夫李伯休,李兄,这是我在京里的好友,现在玉鹤县做县令的兄弟

    张符张叔信。”

    李咎又和老张厮认过,老张这才相信了,眼前这个只比农民多了几分筋骨肉的高头大汉就是他想象中的李咎。

    李咎挽着裤腿和衣袖,赤脚蹚在田垄中,淤泥都没了他的脚踝,手里拎着个桶,桶内是分门别类放着的几个竹管。他的长相倒是和这里的人确实不太一样,脸上的表情倒是很爽朗,着实看不出有任何书生或古板的气质。

    老张的本性极容易和人交好,他是那种活泼、直率但是又很注意分寸的人。李咎挎着桶亲自下地铲土,一般人为了保持社交距离都不会在大庭广众治下问他这是干嘛,只有黄致他们已经混得极熟了,或者尤复这样本来就和生物学农学相关的人,才会过问。但是老张不一样,老张好奇,又觉得这里头没坑,他就直接问了:“李兄这是在做什么?”

    李咎将一根竹管拿出来,只见竹管里垫着一层桑皮纸,里面是一些土壤。

    他直言不讳:“取一些土回去查一下成分,特别是肥力怎样。你们应该知道前年我拿了新粮种,去年搞了温室大棚,今年准备着重搞一下土壤肥力。”

    之前李咎给过堆肥的方法,甚至还偷偷给堆肥的坑里撒过现代菌种,但是真正意义上提出土壤肥力问题,还是这次。

    陶工他们突破玻璃的技术限制只是时间问题,纺织厂起来了搞出粗糙的地膜也不算太难,有了大棚和未来的地

    膜,有了种子,那还差什么?

    农具和化肥。

    由于这个世界的农具已经算是非常成熟了,不懂力学的年代人们用几千年的耕种经验将各种农具调整到了最省力最方便的状态。在电力出来之前,农具想做效率提升,只能从材料学上下功夫,材料又和冶炼相关,冶炼的事已经交给铁匠等去琢磨了。

    李咎自己要搞的就是化肥,或者说,土化肥。这是唯一一个本时代的人帮不上忙的地方,李咎为此还在学塾特别开了化学课。

    很可惜,化学人才比物理地理生物的零头还少,就只有此时正跟着李咎当学徒的两个少年可以用。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