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想致富先修路

    待客的东西厢房,李咎是按照现代宾馆做的配置。

    虽然面积只有六十来个平方,里面的东西一样不少。

    小客厅朝西开门,朝东开着八扇雕花明瓦窗,透光极好,穿堂风更是清新舒适。

    小客厅往南看是书房,有书桌及文房四宝等,还放了一张足可容两人躺下的榻。书房朝南朝东都开着大窗子,一盆吊兰悬挂在窗边,绿意盎然。

    书房拐角是个耳房,里头也有小床、桌椅,活脱脱是个缩小的书房,却是供仆从或是晚辈起居的地方。

    客厅往北是寝室,放着一堵墙那么高的柜子,一张卧榻,一扇屏风,一张床,并无甚殊异可记。寝室拐角是另一个耳房,也和书房一样,小小巧巧,应有尽有。

    最妙的是耳房与寝室拐角之间的四四方方的一个六尺见方的小房子,被隔成了两段,摆着恭桶、浴桶,一看就是单独辟出来盥洗的地方。进门只闻见一段隐隐的沉香,里头两个木架子上放了干干净净的浴巾和香皂等物,再往里去看,还有个供仆从出入的侧门可以更换用品。

    黄举人看了两眼环境,交代书童归置行李,自己在书房站定,第一个感觉就是周到。李咎仿佛提前想到了他的一切需要,所有东西都备齐了。挂衣服的衣架,放头冠的帽盒,燕居的袍子、网巾和软底鞋,乃至茶、糖、点心等,一应俱全。

    陪了一路的李咎道:“我家有些地方与别处不同,担心先生误会,故而得与先生仔细说来。”

    黄举人道:“你不说,我也有事要问你来着。拼音的事我已有了主意,且暂不急。这两天我只想看看你家的仆婢们在学什么。是以告诉我时间就好。”

    “这个自然。”李咎叫来初三记下时间表:

    “每日七时,也即辰时,所有人都要起床梳洗完毕,在正堂集合。先打一套拳或是绕着田地跑五圈,以强健体魄,稍事休息后,辰时二刻一起吃第一顿饭。。接着,上工的人去各处上工,不上工的人过休息日,就跟着我念书。一天念书是两个时辰,中间会休息一二次。每天念书前我会做个小考试,合格的人和上工的人一样,中午可以多吃一块肉,不合格的就没有这个优待。夏季的未时、冬季的午时正点,开第二次饭,就是午饭。下午放他们休息玩耍,每日皆是如此。咱们家有八十多人,差不多每人做六天工可以轮到一日这样的休息。当然农忙的季节,上午的念书就会取消,只有在休息那一日我才会教他们认字。夏季酉时正点,冬季酉时初刻,开晚饭。饭前上工的人中推选的组长和各个大事的责任者交今日的上工明细,做得好的加一块肉,做的不好的,就没有喽。晚饭后的事情,我就不管了,但是最晚亥时末,必须各处安静就寝,若是被我发现有人喧哗吵闹,就会罚他在休息日抄写家规。”

    初三将几个时间和对应的地点、事件都用铅笔记在白纸上,压在书房的案头。

    黄举人瞟过去,字不算好,然而十分工整、清晰、小巧。这么小的字,还方便涂改,当然很节省纸张。若是要用毛笔写这么小巧的字,需要下点功夫,还需要很好的小楷笔。

    真好啊真好,李咎的“青山笔”真的能大大降低贫民读书的成本。

    李咎又让初三将正堂等几个地方的位置备注上,又道:“我也并非每天都会去上课。因为大家进度不同,一般我自己只会在六天中择一天上课,再由那一日上课的人去教别人,我再选几天抽查。他们教学相长,我可以偷懒。一般白天我会在书房抄书,也可能叫上吴大郎他们去琢磨些工具。比如上回说到足可以让纺织速度提高数倍的骡机,比如已经烧制出来的水泥,比如一些家族长辈传下来的书本。”

    黄举人点点头:“合该如是,也不知你家究竟是什么来历,竟然还有值得你悉心整理的家传。”

    李咎面露怅惘之色:“依稀记得是神仙似的地方,只是如今想来,我也以为是在梦里。那日我与先生说的心愿,原是我亲眼见过的。在那里,人们未曾知晓人分尊卑贵贱,无论男女老少,人人相亲相爱,无论老弱妇孺,人人吃饱穿暖,老有所养,少有所依。此处贫,则有那处富来帮助。每个孩子都能去学校读九年书,自家只需出些吃饭的钱罢了,至于先生、教习、课本、桌椅、笔墨等,皆有朝廷供给……”

    黄举人道:“未曾听闻此中,却像是先生误入桃源。”

    “大约是。我既然曾经见过这样的地方,便希望自己所在的地方也能变成这样。为此,我已经做好了一生为之奋斗的准备。如果先生愿意与我一同,那是某三生有幸了。”

    黄举人道:“虽然还是很怀疑你在做梦,但是,我确实很想亲眼看一看你所描述的世界。你准备从哪里开始呢?从水泥、肥皂开始么?”

    李咎摇摇头:“读书、修路、种粮食。我思前想后,还是这三件最重要。读书让人明理,让人聪慧,让知识和技艺得以更快更全地传承。修路方便人们往来,方便学生去更远的地方见识、游学,方便各地互通有无,交流汇聚。读书人和读书人碰撞,就会有思辨,就会迸发出新的想法。江南文风最盛,岂不是读书人多、水陆往来发达的缘故?”

    黄举人赞同道:“不错,江南一带,每科中进士的人数可比北方数省道之和!细究原因,还是地方富庶,供得起更多的读书人。且水陆两道极为发达,故而那些穷乡僻壤的学子,总还能有个读书的学塾,而有心教导学生的先生,总还能去到那些学塾里教书育人。某也曾游历燕赵河洛,未尝见如此情形也。”

    其实水陆交通发达的意义远远不止如此,要想富先修路,六个字看着简单,往下思考越想越深,其意义远远不止方便求学、振兴经济那么简单。

    举个例子,在读书识字的成本极高的古代,学生读书一定离不开全家人的支持。同时读书成材率又极低——三年才一次的科举,能出几个举人,又能出几个进士!那些一辈子都是秀才、童生的人,若是早早认命了还好,若是不认命,只怕一家子都要搭进去!

    那么什么样的人家才会有倾家之力供给教育的认知,才会勒紧裤腰带送娃娃去读书,又能在供给娃娃读书之余还能保全家顺利活下去,活过年成不好的时间呢?

    青山县人就有这样的见识。青山城的人们将科举的地位无限拔高,舍弃了眼前的短暂利益,省出嚼用来,给能念书的家人一个希望。比如染织陈曾经说过的,他们陈家举族之力供给书生去拼进士和授官,这个家族的见识就远非其他家族可比。

    同时这些家族又会做两手准备,孩子们能拼上独木桥,那是最好,如果拼不上,还要有个退可守的路。或是学商,或是学医,或是学其他手艺,总之,拼不上科举,就得有其他办法撑起家门。染织陈又是这样一个例子。他擅长行商,所以读书没出息的他就走了这条道路,不至于在科举的独木桥上被困死。

    学商学医学手艺,也需要家族的见识和客观条件,有所准备还要有能施展的境况。正如黄举人所见的那样,倘若是穷乡僻壤,交通困难的山村,先不提有没有豁出去送娃读书的父母,就算有,他们能承担得起读书失败的结果吗?倘若有那么一户人家冲击科举失败了,家门败落,困窘而死,其他人家还敢冲击科举吗?

    染织陈能开布庄为生,是因为当他读不下去书了,他爹马上就能给他找个掌柜的当学徒。几年下来,染织陈便能自立门户,再去供给其他亲人读书。

    以上全部建立在青山县四通八达、消息灵通、人员来往复杂、运输便利的基础上。很多比青山县闭塞的地方,人们想在科举上赌一把,都赌不起这个命。至于其他细枝末节的地方,影响其实也很深。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