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经验之谈

小说:我有一座桃源村 作者:熊胖
    众人哗然,在所难免。

    试想一想,谁能料到连续十几年都是清河市最贫困的小山村,甚至早些年还曾登上过江省境内最贫困的地方。

    先前那个女干部说她所在的市辖,下属的几个村镇因为土壤贫瘠,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想要转型,结合现在国家提倡的新旧动能转换,想让大家伙给提提建议,殊不知早些年的上于村连转型都转不了,全村人背靠着三座大山,隔断着三十里山路,完全只能听天由命,靠天吃饭。

    因而,哪怕现在上于村风头正盛,突然之间发展了起来,从一个只能依靠农作物种植且还达不到自给自足的小村庄,猛的一跃成为清河市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兼海产批发直销地,他们也不相信上于村的经济水平能远超清河市。

    毕竟,一个是市,一个是村,发展模式和结构,人员安置和企业规模就有着巨大的不同。

    如果真像关珊珊说的那样,岂不是说清河市这些年的发展速度还不如一个小村庄快,甚至还有着倒退的意思?

    这上哪说理去?

    邻近几个城市的领导干部,包括随任正晓而来的这群省内干部们,此刻都在小声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言语间满是震惊之余,更多的还是惊疑。

    关清廉听完关珊珊这一席话,目光悄悄扫过众人,看着所有人脸上都带着些许的不相信的表情,这才说道:“很难相信?起初我也很难相信,一个小小的、背靠三座大山的小村庄,竟然仅凭一个村长和一个村民带头,完全没有仰仗市里资源的帮助,就做到了半年内经济反超市区。”

    “这其中,当然有着属于上于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个人经验,不过数据不会作假,经过统计,上于村曾经的村民收入差不多在月收入200-500之间,外出务工人员的比例占了全村的80%,但每年能为村子带来的收入质量却只有人均1.1万。要知道人均1.1万是年收入,清河市的平均工资水平差不多在3500-4500之间,年收入差不多都能维持在六七万左右,可见上于村的落后。”

    “但是今年这半年间,上于村的集体收入,分摊到个人身上,基本上每一位村民的收入都能达到万元左右,外出务工人员的比例缩减到了13%,基本上大部分的外出务工人员都回到了上于村,在帮助上于村集体发展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听了关清廉说出这些数据,所有人再次哗然。

    “关市长没开玩笑?”

    “这个数据真的可靠吗?”

    “上于村是怎么发展的?”

    在座的纷纷发问。

    如果关清廉说的是真的,那么今天这个会议恐怕就不是单纯的上于村发展历程的表彰大会了,而是省里带头,让他们跟着上于村取取经。

    当然,取经是好事,谁不想自己管辖的市下属各个地区都能经济快速发展,从一个二三线城市,甚至五线城市,一跃成为准一线的大城市。

    因而,一时间,更多人的目光看向了关珊珊。

    关珊珊此刻也有些激动,她虽然和李风来为了上于村努力了大半年的时间,也确实见证了上于村的蜕变,但是对于上于村的集体收入,他们两个都没有什么概念,现在听到这些数据,说心里不激动是不可能的。

    别说她了,坐在一旁的李风来更是震惊的眼中满是喜悦。

    李风来甚至都没想到,上于村现在都成了清河市最大的海产批发直销地。

    作为天然海产的源头,坐拥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上于村能有现在的成就,倒是仔细想想也就释然了。

    关清廉说完这些,示意关珊珊继续说。

    关珊珊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上于村这半年时间的发展历程,其实也经历了不少坎坷。众所周知,上于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当时我刚刚到上于村出任村长的时候,上于村的情况是这样的,大部分土地的农作物已经无法生长,土壤贫瘠的几乎开始影响村民们的正常饮食了,再加上三十里的山路,阻隔了村民们购买任何生活物资,去一趟镇上相当困难,基本上一个月能出一趟村子,还得指望附近村子的交通工具才行。”

    “没错,上于村当时连一辆拖拉机都没有,更不用说电三轮之类的交通工具了,如果真要去一趟镇上,如果用走路的方式,将近二十个小时。因而,村子里的东西卖不出去,外面的东西买不进来,成了当时上于村最大的困难。”

    “彼时的上于村,在我上任的初期还刚刚通电,且电压极度不稳,山上仅有的一座电塔竟然会因为村民们高频率的用电,导致超出了负荷,当时我住的地方,每个月至少出现十次跳闸的情况。”

    “然而,这些困难还是小事,最困难的还是温饱问题和教育问题。”

    “村民们因为贫瘠的土壤,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每个收获期,村民们种植的农作物甚至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

    “教育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本来村子里的留守儿童和妇女就非常多,但是上于村没有学校,要想上学,还得跑到临近村子的希望小学,差不多将近六七公里的路程,孩子们连温饱都无法解决,上学对于他们而言,只能是奢望。”

    “这些困难,当时让我感觉到很头疼。我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带领村民们振奋信心,甚至我自己都萌生了上于村是不是无法真的改变,并脱贫致富的可能?”

    “毕竟上于村穷了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几年,村民们早都麻木了,也都安于现状了,想要带动大家伙的积极性,何其困难。”

    “好在,那个时候,李风来回到了村里。”

    “他当时发现上于村的落后情况之后,主动提出带动村民的集体积极性,并想办法结合上于村的实际情况,寻找出路。”

    “也正是结合了上于村的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才发现,上于村是个宝地,贫穷只是因为村民们走了弯路。”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