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夜朦胧,野地里,梁军临时宿营地,李笠坐在篝火旁烤火,思考着事情。
他抽空审问了不少俘虏,获得了不少有用的消息,其中,关于齐国国内的一些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也就是说,他的‘情报’有了更新,由此发现,自己之前的判断出现了偏差。
之前齐国先进攻淮南,结果无功而返。
后来李笠向天子献策,目的是收复淮北失地,具体如下:
其一,先发制人,北伐收复淮北失地,这需要沔北梁军东出、攻打齐国河南颍川以做策应。
其二,北伐军歼灭齐国一支援军,为己方布置淮北防线争取时间。
其三,依托淮北防线严阵以待,和齐国大军对峙,以军事上的势均力敌,迫使齐国进行和谈。
其四,沔北已为梁国‘收复’的事实,加上淮北对峙,让齐国承认现实,两国媾和,携手共击魏国。
这是李笠所拟策略要达到之目的,前两步已经做到了。
接下来,是第三步,李笠之所以对策略能够完全实现有信心,除了对官军的战斗力有信心,还基于一个判断:
齐国的开国皇帝高洋,虽然是以‘二代’身份开国,但既然跨出这一步,想来应该有能力有志向,应该是大权在握,为一时雄主。
毕竟自古以来,开国皇帝极大概率是雄主,否则也开不了国。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李笠知道历史上有曹丕、孙权这样的“二代”身份开国皇帝,曹丕、孙权总体而言还是大权在握,臣子们服服帖帖(相对)。
李笠觉得高洋应该像曹丕、孙权一样,虽然是以“二代”身份开国的开国皇帝,也一样镇得住场子。
曹丕、孙权开国,却因为时值三国鼎立,所以进取心都是有的,且不论结果如何。
同理,高洋年纪轻轻开国,又有外患,也应该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那么,对方首要解决的对手,不是梁国,而是魏国。
先有齐魏之争(源自东西魏内讧)不死不休,后有梁魏交恶(魏国先抢了梁国土地,梁国反击),齐国最佳策略,应该是联梁灭魏,把三国鼎立变成南北对峙。
然后凭借齐国巨大的人力、资源及军事(譬如战马)优势,做好准备,以北统南,统一天下。
所以,李笠基于自己对齐帝高洋的判断,对应拟出的策略,是梁军只收复淮北失地,击败齐国援军,不攻彭城,随后转入防御。
而从沔北出击的梁军,明白告诉齐国,沔北已经易主。
那么,齐帝高洋应该就会反应过来:梁国只想收复失地,先收淮北部分,下来,再收复被魏国吞并的蜀地。
梁国占据了沔北地区,理论上有进攻关中的能力(走武关道),那么齐、梁媾和,共同对付魏国,不正好各取所需么?
东西魏打了那么多年仗,仇怨极深,老高(高欢)为此郁郁而终,高大郎高澄壮志未酬身先死。
那么,高二郎高洋继承父兄遗志,灭魏统一北方,献俘太庙,告慰父兄在天之灵,并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比父兄差,不是理所当然么?
为了数年前还不是自己国土的淮北几个州郡,和梁国死磕,不是让西边看笑话么?
若齐国联手梁国一起灭了魏国,因为地缘关系,齐国必然能把关中、陇右拿到,重现当年北魏、南齐的南北对峙局面。
高洋还年轻,花个二十年养精蓄锐、厉兵秣马,说不得当自己四五十岁时,就能御驾亲征,统一天下。
李笠觉得,对方一定能看出这是最优选择,所以,他才觉得自己的策略一定能成。
但现在,他仔细询问了齐国俘虏后,发现事情和自己想得不一样。
高洋算是开国皇帝,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开国皇帝,他其实根本一直就没被当做继承人培养过,在军、政集团里根本就没有人脉。
只是因为正统继承人高大郎高澄出事,在称帝前夕突然遇刺身亡,高二郎才临危受命,当了接班人。
根基不稳,甚至没有多少自己的可靠班底,得慢慢培养。
高洋为了压服各派系,不顾许多元老乃至亲妈反对,在没有过硬功绩及威望的情况下,强行称帝,成了开国皇帝。
用君臣之名,强行让所有人向自己低头。
所以,李笠弄错了,还以为高洋开国,就有开国雄主的威望和执政班底,可以把各派系弄得服服帖帖,其实并不是。
而且如今的齐国,有晋阳霸府、邺城朝廷两个权利核心,一如天有二日。
晋阳霸府,是武勋的地盘,可归为‘武将团体’;邺城朝廷,是官僚团体的地盘,可归为‘文官团体’。
两个权力核心之间,矛盾重重,权利根基不稳的皇帝在两者之间调和、平衡,对于国家大事的处置恐怕不能随心所欲。
这个情况,李笠之前不知道,但他所献策略,天子和重臣商议之后还是决定实行,想来是权衡利弊,判断高洋会以对付魏国为优先,选择和只收复失地的梁国媾和。
然而现在李笠觉得,对方接下来采取的应对,可能和自己预计的不一样。
理由是,晋阳霸府这个高家的‘创业团队’,其中一众武勋桀骜难驯,当年连老高都驾驭得很辛苦,如今根基不稳的高二郎,恐怕短时间内不能完全压制。
那么,在宗室重臣高岳兵败被俘之后,高洋只能寻求武勋元老们的支持,接下来齐国的反应会如何,就不会以高洋的意志为主导。
或许,一开始语气是“不要你认为,要朕认为”的高洋,此时面对武勋元老们的语气,是“如今淮北局势危急,还请诸位叔伯看在多年情分上,出手相助。”
既然武勋元老(军方大佬)出手,其决策意图就不会以高洋本人(皇帝)的利益为出发点。
武勋元老之中,也许不乏忠于高家的个人,但作为一个群体,群体意志下做出的决定,必然是以本群体利益优先。
武勋们的利益是什么呢?
李笠眉头紧锁,他不懂晋阳霸府武勋们是什么德性,有什么政治倾向,但按照传统的权力斗争套路,他认为,这帮人的利益就是养寇自重。
道理再简单不过,一起打天下,不能一起坐天下,开国皇帝及二代皇帝清洗开国勋臣,让元老们靠边站,基本上就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正所谓‘鸟尽弓藏’,天下一统,元老们就该靠边站了;天下太平,武将们就该喝西北风了。
十一年前,东西魏洛阳大战,西魏惨败,东魏大军主帅高欢要乘胜追击,直取长安,结果帐下诸将推三阻四,高欢愣是没有如愿。
这件事,李笠是听最近听俘虏们说起的,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帮晋阳武勋一个个狡猾得很,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所以当时放西魏一条生路,东西魏继续打下去,他们才能继续吃香喝辣。
如今齐国支援淮北的援军大败,高家人自己领的兵、出的丑,那么接下来,高洋只能请晋阳武勋出来找场子。
这帮‘大佬’会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
联梁灭魏?
当年洛阳大捷,西魏奄奄一息之际,这帮人都能放西魏一马,现在为何要联梁灭魏?
灭魏之后,晋阳霸府武勋们就可以歇菜了,皇帝靠着邺城官僚治天下。
所以,对方的对策可能是另外一种。
这帮人是久经战阵的宿将,应该不乏慕容绍宗这级别的名将,打起仗来,眼光一定很毒。
如果东线梁军展现出来的态势,是不攻彭城,打定主意死守武州等淮北州郡,那在晋阳武勋这帮老狐狸看来,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应对方式,来个两全其美。
增兵守彭城,然后,以主力攻沔北,趁梁军立足未稳,夺取沔北之地。
再收拾夹在洛阳和沔北之间的阙南地区魏军,最后腾出手,把淮北失地收复,把梁军赶回淮南。
即保彭城不失,又夺了沔北这一要地,顺便收‘收复’阙南,确保洛阳周边安全之余,又和梁国交恶,把梁军压制在淮水以南。
三国,依旧鼎立。
鸟不尽,弓,自然就不需要藏了。
李笠想到这里,叹息不已。
他拟定策略的时候,不可能知道齐国第一拨援军的主帅是谁,之前齐军入寇淮南,主帅既非晋阳武勋,也不是宗室。
现在,兵败被俘的援军主帅是宗室重臣高岳,接下来,晋阳武勋领兵出征就没什么悬念了。
万一对方真的增兵守彭城,却以主力攻沔北,己方必须见机行事,赶紧改变策略,先攻彭城。
哪怕只是佯攻,也得造成彭城岌岌可危的样子。
以‘攻其必救’的方式,迫使齐国派主力大军往彭城来解围,而不是去攻沔北。
真是这样,他们就要在彭城附近,直面更加凶悍的齐国大军,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稍有不慎,类似当年寒山之役的惨剧就会重演。
脚步声起,李笠循声望去,却是黄?走来。
“李郎尚未休息?”
“嗯,想事情。”李笠回答,见黄?笑眯眯,便问:“何事?”
“呃..我已从俘虏中寻了两名婢女,伺候那两位娘子,毕竟许多事用兵卒们来做,总是不方便。”
李笠一下子没回过神:“什么娘子?”
黄?赶紧提醒:“见机行事的两名小娘子呀。”
“哦.....”李笠回过神来,随后有些恼火:见机行事?如今战事紧,我哪有心思见机行事!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