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启吩咐道“上官仪,你立刻传书给柳正希,由他统筹安排迁都的事情。
另外,你再总揽曲女城作为帝都的事情,规划各部署衙,以及诸多官员住处等。
这一事情,由关之澜协助你,你总体负责即可。”
“是”
上官仪立刻应下。
关之澜也是立刻应下,他如今也有了事情做。
众人都是激动起来。
迁都之议定下,那么对天竺的掌控就会增强,更是有利于夏国的长治久安。
事实上这迁都之所以容易,一方面的原因是迁都曲女城,的确是有利于夏国发展的;另一方面,杜启麾下的官员,尤其主要各部官员,近乎绝大多数都不是高昌人,所以对于留在高昌没有那种根深蒂固的想法,而且也没有多少利益的纠葛在里面。
所以迁都意见一致。
杜启摆手让众人退下,他一个人坐在大殿中,思考着迁都的事情。
迁都事宜由柳正希统筹安排,又有杜如晦在,肯定不可能出问题的。
杜启这方面不担心。
如今要调整的是曲女城。
因为满朝的文武官员到了,以及诸多衙门到了,这些都是要调整的。
不过这一事情安排给了上官仪和关之澜,杜启倒也只需要等结果就是。
接下来的安排重心,虽说各项事情依旧在推进,但曲女城作为新帝都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这曲女城的百姓自是欢呼。
杜启在,种姓制度就不可能复苏。
杜启如果离开,一切未知。
所以杜启的坐镇,便等于是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尤其对于提婆那多这样的人来说,他一方面是觉得庆幸曲女城作为帝都,但另一方面又是觉得肩上责任大了起来。
因为如今的曲女城,即将作为帝都了。
整个迁都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这一日。
杜启正在处理上官仪呈递上来的奏折时,却是又有士兵进入,禀报道“陛下,有科技大学的书信送来,请您过目。”
杜启道“呈上来。”
士兵递上了书信,便转身退下。
杜启拆开了书信后,看到了书信中的内容,眉头上扬,略微有些哭笑不得。
书信中的内容,是孙思邈、唐忠盛、昆达等一众留在了科技大学内的老师联名上奏,请求把科技大学搬迁到曲女城,因为他们也得到了消息可能迁都。
这一消息,是王绩和科技大学的人聊天时提及的。
毕竟王绩作为国子监祭酒,执掌国子监,而王绩很多时候,都要去科技大学内,和各个学院的人聊天。
难免的,就说漏了嘴。
以至于科技大学各学院的老师,全都持希望迁都。
他们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要靠近杜启,因为科技大学是仰赖于杜启提点的。
所有的科技大学老师,都是把杜启当作引路人。
一旦迁都后,杜启到了曲女城,而科技大学依旧在伊州,这相当遥远的距离,不利于科技大学的发展,所以才联袂上表。
杜启看完了书信,笑了起来,他直接拿起笔,在书信上提了一个“可”字。
一个字,表达了杜启的态度。
迁都一事,是有利于夏国长治久安的。
而科技大学对夏国来说,如今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所以科技大学搬迁到曲女城来,也是一个极为有利的安排,能促进夏国快速的发展。
杜启批阅后,便安排人火速送往伊州。
把消息告诉孙思邈等人。
科技大学的搬迁,不是一件小事。
甚至于,这一事情的复杂性,不亚于帝都的搬迁。
因为科技大学内有诸多的书籍,还有诸多的人员,以及诸多的设备等。
这些事情的搬迁,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杜启让人早早安排下去。
杜启把事情安排妥当后,心中便期待起来。
时间流转,转眼到了来年一月。
数月的时间,会发生很多事情,譬如大唐境内,李世民如今全力发展大唐,大唐的根基愈发夯实,粮食满仓,百姓生活富足。
而另一方面,大唐却也仍在孜孜以求的联合各方,只不过这一事情的进展,随着杜启覆灭戒日王后,许多国家更不愿意和杜启为敌。
原本杜启的实力就强横,只是此前杜启一直是在西域,如今杜启所占据的区域,都已经到了天竺。
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和杜启为敌,尤其是吐蕃贡嘎,对杜启更是忌惮敬畏,根本不搭理大唐。
杜启所在的戒日国北部区域,如今已有三处邦国是直接归顺杜启,甚至于上交了兵权,主动请杜启安排人执掌的。
这些地方,杜启自是直接拿下。
至于其余一些邦国,已经是发生了连续叛乱,在百姓的呼声中,杜启最终是发兵,扫荡了一个个邦国。
因为百姓承受了无数的苦难,当杜启抵达时,万人空巷,无数人前往迎接。
杜启的大军,前所未有的受到欢迎。
也恰是如此,杜启执掌各地也不曾受到阻拦。
因为如今发生的事实,证明了唯有杜启,才能给予百姓好的生活,才能让百姓享受到太平安稳的生活。
这就是主动凑上去,和别人请过去的区别。
如果杜启是主动发兵攻打这些地方,当地的百姓未必领情,因为你杜启是来攻城掠地的。
杜启不主动出兵,反倒是静观其变,静静的等待,各地百姓对比后,发现杜启麾下百姓生活更好,所以更是拥戴杜启,不介意杜启是自夏国来的。
最终目的相同,但影响却大为不同。
随着各地的归附,整个戒日国的北面各地,不断纳入杜启的掌控中。
尤其这些地方归属于杜启后,杜启麾下疆土的区域,便快速的串联在一起。
一个个隶属于杜启的嫡系官员,不断安排下去。
如今安排的官员,许多人是从夏国来的。
毕竟已经涉及到迁都,已经有许多夏国的官员先一步抵达,杜启便安排到各地担任刺史。
不过刺史的人选是杜启的人,但长史、主簿等人,却是给了当地人的机会。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更是没有抵触杜启的人。
随着语言、文字的大范围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讲夏国的话语。
虽说蹩脚,但能交流。
百姓可以选择不讲这些话啊,毕竟官府虽说推广夏国的文字、话语,但是都不曾强求的。
问题是,如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夏国的文字和语言,所以没办法,百姓只能自发的学习。
更何况,如今夏国是开设科举的,你想让自己的子嗣学艺,亦或是读书识字以后有出路,那就更只能学习了。
除此外,涉及到赋税、徭役各方面的,都是需要用到文字、语言等。
全方面的影响下,即便是许多百姓私下里依旧讲自己的话语,但随着大范围的推广下,这已经是浩浩荡荡的大势。
虽说有抵触的人,也有跳出来反对的人,但转眼就被怼了回去。
你要讲当地的话,自己回去讲。
没有人陪着。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