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别与正途异 勋官十二等

小说:即鹿 作者:赵子曰
    一来,海内战乱近百年。

    二者,陇州边地,唐、胡杂居,本就有尚武之风,至有妇人亦可提槊驱马,斗於疆场。

    是以,本次武举虽是初开,应试的考生数量已颇可观,并且质量都不低。

    参试的除了唐人,还有少量的胡人,皆是鲜卑、戎人、杂胡等各部种酋大的子弟。

    之所以连胡人酋大的子弟都来“赶考”,那是因为,莘迩给“及第”的考生了很高的待遇。

    当后来官僚制度成熟的时期,一个官员可以同时拥有多种官名,不同的官名分别对应该官的职事官、散官、勋官,有的还有爵位。职事官,顾名思义,即该官具体掌责之职。散官,又称散阶,没有权力和职掌,可以将之理解成身份等级的标志。勋官与散官近似,与散官不同的是,勋官主要用以奖励作战有功的将士,因而又被叫做“戎秩”。

    但在当下,官僚制度正处於一个承接前代、开启未来的转折期,还没有后来的成熟体制。

    诸如后世散官的细分为文武多少阶、勋官的出现及成为朝官等等,现在都还没有。

    不过,散官这个东西已经是有了的。

    散官出现於当下,是时势发展的必然产物。

    此一“时势”,便是门阀政治。

    前代秦时,要说的话,也有散官,比如大夫之类,没有固定的掌职,但那时的散官,也是要经常要承担临时差使的;概言之,秦代之官,俱可归类为职事官。换言之,官员若无职位,就无等级可言,既无政治待遇,也无俸禄可拿,与庶民无异。

    近代以来,门阀政治勃然兴起,为了保证士族官员们权益的稳定性,赋予官员们足够的安全感,於是在九品官人法的背景下,渐从秦的“职位分等”,转向了散官为代表的“品位分等”。

    官员,从此不再只有职事官,多了散官的头衔。

    朝廷命官,也不再是只任职事官,多了散官的选择。

    究其变化的本质,乃是国家“分官设职”之目的,不再仅仅是出於秦时的“效率考虑”,任一个官,就要负责一摊事,而更多的是基於了“优惠考虑”。

    可以没有职事官,但只要有散官,那就是官。

    散官,又被叫做本品。

    散官几等,此官享受的各种待遇就是几等。

    按照莘迩的理解,散官,就是他前世的乡科级、县处级、厅局级、高官等这些名衔。

    至於尚未出现的勋官,莘迩对之自是不知,但不知道,不妨碍他创造一套与之近似的体系。他创造的这套体系,所依之蓝本,当然便是他前世的军衔制度。

    军衔此词,不好用於当下,在与羊髦、黄荣等讨论过后,倒与那发明勋官的人“不谋而合”,也将之名为了“勋官”。毕竟勋者,功勋,用以授给将士的品级,没比这个更贴切的了。

    这次武举,即是勋官制度的初次运用。

    却是说了,为何不直接拿散官制度来用?

    如上所述,散官制度的出现是为了保证士族官僚的特权。可以预见到,此次参加武举的考生,必是几无,或干脆说无有出自门阀大姓的,拿散官来任命他们,一定会激起士族官员的不满。

    故此,莘迩索性另起炉灶,搞出了勋官,以避免士族的反对。

    后世的勋官,通常有十余等,名号或从都督到上柱国,或从骑尉、都尉到上柱国,莘迩对此自亦是不知,但他依照前世的尉、校、将等级设定出的勋官层级,却是与之相类。

    计有三大级,对应尉、校、将;十二等,对应少、中、上、大四层。

    十二个层次,最低的视为从八品,最高的视为正三品。

    这个“正”、“从”之分,也是莘迩搞的“发明”。时下官品,还没有正、从之别。为了能够对应上十二个勋官的层级,莘迩上书朝中,奏议在勋官中行使此制。

    此次武举的考生,按其成绩,划为“超”、“甲”、“乙”、“丙”、“丁”五等。

    甲乙丙丁四等,皆授尉官,丁等从八品,丙等八品,以此类推,超等授校官,从六品。

    虽非散官,也没有职事官,而且为了进一步地缓和士族官僚的抵触,整体比较之,勋官的官品待遇亦不及散官、职事官的待遇,稍微低贱,但再低贱,也是官了,并最低的官都是从八品,对多是寒门出身、仕途原本无望的子弟来说,这已是放在往日,连想都不敢想的奢求了。

    故此说,莘迩给此次参试合格的考生之待遇,不可不称为很高。

    考试进行了三天。

    数百考生中,合格的约占了半数,总计两百余人,大部分是丁等、乙等。

    甲等者与丙等者皆不多,超等无人。

    引起了莘迩关注的王舒望,获得了甲等。

    其余的六项中,王舒望表现俱佳,只在言语一项,他没有怎么学过兵法,对答得不是很好,拖了后腿。不过在此届的全部考生中,他的成绩已是头名。

    唐艾把及第考生的名单报与朝中。

    等这些“新科武举”的家乡长吏把他们的“资”、“状””递呈上来以后,就可对他们进行授官了。

    “资”与“状”,皆是时下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资,又叫簿世或簿阀,内容主要是该人之父、祖等的官爵和姻亲关系。状,是对某人“德”与“能”的书面评语,写在黄纸上,有时以“黄纸”代称。

    “资”与“状”以外,人事档案的另一个部分叫“品”,即乡品的品级。

    根据“状”中的评语,参考“资”,得出品。

    如果是任命、升迁士族子弟,用不着这么麻烦,还得再等地方上报。

    士族子弟的“资”,和他们的“品”、“状”,都早由中正上报到了朝中,朝廷有备份,要的时候,调出来查阅即可;至多下书给中正,叫他们把欠缺的补全。

    唯是这帮武举无士族出身的,朝中故是没有他们的档案,须待地方整理之后再报上。

    又因对他们的授官,是不同於散官、职事官的另一个新体制,不需借鉴乡品,所以,向地方要的人事档案,只含“资”、“状”,没有“品”。

    且不说王舒望等兴高采烈地在谷阴等待授官。

    武举试后的次日,张道将来到辅国将军府,谒见莘迩。

    ……

    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和打赏!

    阅读网址: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