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来说,袁绍的犹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站在他的角度来看,或战或退都是可以尝试的,但又偏偏都有让人为难之处
如果真要打得话,好的一方面是他现在有生力军,有些许兵力优势,更重要的是还有地利刚刚开冻的漳水,足堪一战;但坏处是,一旦再次发生像梁期一战那样的大败,那他袁绍的局面就会真的一发不可收拾了。
而如果不冒险,直接扔下广宗退过清河河流名,清河郡名称来由,回到身后的清河郡中,依靠着清河、平原这些地方的数十座城池节节防御,固然避免了像之前梁期城下一败涂地的局面,但这么做无疑是将魏郡、安平国,乃至于河间国整个拱手送出,有将沮授、张颌等等阵营中的河北势力连皮带骨、连人带地整个出卖掉的嫌疑。
说白了,袁绍还在不肯承认,他是怕了公孙珣,他此番东行根本就是逃窜。而其人一旦自己骗自己,下面的人是没法子的真没法子的。
这是因为这个封建时代,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上的,地方乡间中的宗族,军队中的部曲制度,文官中的属吏与征辟制度,使得下面的人无条件的依附到上一层人身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后层层递进来到唯一一个人身上。
这个人,以前是天子,现在是各地诸侯。
而袁绍之所以强大,他的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之所以如此有用,便在于此了因为这天下间的人物如果想做什么的话,又不好或者不愿自己当那个唯一之人,便会理所当然的寻一个人依附,请他领着大家去做这件事情。
实际上回头想想便知道了,当士人们被天子和他的家奴们弄的不堪忍受时,人们那时便理所当然的选择了袁氏;而当他们一不小心玩脱了,把皇权弄崩,并搞出来一个董卓的时候,人们为了反对这个千古奇葩,暴戾武夫时,便进一步直接选择了袁绍、袁术;而等到公孙珣异军突起,领着北地边郡一群边缘武夫成功取董卓而代之,而且宣称要鞭挞天下世族和豪强后,这些人为了反对这个他们畏惧却又找不到理由反对的人,却是更紧密的簇拥到了袁绍身侧。
然而,成也依附败也依附,成也公族败也公族袁绍这个人的出身、性格、能力摆在那里,所以整合起这些力量来极速,崛起也极速,就好像他之前搞关东联军哗啦一下便起来一样,这一次他的本土化、军阀化策略也是哗啦一下便成功了,使得不少人在短期内便看到了压制公孙珣的希望。
可到了关键时刻,这个人身上的一切,却使得那些人难以轻易控制,只能摊手而叹。
毕竟,袁绍不是刘表,不是陶谦,不是曹操。
另一个时空里,刘表靠着荆襄世族剿灭豪强宗贼,迅速完成了对荆州地区的控制,所谓带甲十万,横行九郡,但一朝身死,那些本地世族便将他的孤儿寡妇轻易出卖;陶谦也是如此,其人出身南部野郡,作风倔强而又蛮横,手里还有兵,前期压制徐州轻而易举,但他一朝衰老,徐州的大权还是落入到了本地世族、豪强手中;便是曹操,另一个时空中他初期起兵时的遭遇更是一个完美的例证,其人得到兖州全靠陈宫、张邈这些人的赠送,可一旦杀了边让,准备真正自己当家,却又被这两个人给轻易出卖,整个兖州也收了回去,只能靠着荀彧献上颍川来立足
而与这些人相比,袁绍的最大不同,便是他天然为这个体制中的王者,别人可以根据这些人身依附体制中的某些逻辑将地盘、势力卖给他,却无人能轻易背离他,也无法真正控制住他,最起码说控制力度有限。
这也就造就了今天其人阵营中的诡异情状袁绍无法像公孙珣那样完全控制下面的人和事,可下面的人却也无法轻易摆脱袁绍和质疑袁绍。
当然,这只是问题之一,最大的问题是时代变了建安二年初的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人再怀疑,出身再高贵之人,再有权势之人,战场上一根箭矢足以让他化为冰冷的尸体,从而改变一切政治力量对比,决定一切事物的命运。
之前的一次大败,才是这些问题全部暴露的根本缘由所在。
唯独一个讽刺的事情是,袁绍本人恰恰是当初毁灭旧秩序,拿刀子说话的始作俑者之一昔日洛阳城中,便是他率先攻打南宫,大开杀戒的。
“我军兵力尚足,更有漳水为屏障,为何不能战”逢纪愤然摊手质问,而他对面之人赫然是郭图。
“道理很简单。”郭图微微拢手而叹。“元图,现在的情况是,胜了也不过是把卫将军的攻势制止在漳水以西以北,而一旦败了却是再难收拾局面当然,我也懂你的心情,你在安平辛苦日久,而此时若弃了漳水,安平、魏郡,甚至河间多难自存,你心里肯定不好受。这就正如当日钜鹿一败后,许子远甚至俱无神智一般。但是大局就是大局,这一仗,不值得去硬碰硬”
“这不一样”逢纪急的满脸通红。“当日许子远是与董昭、张飞斗智斗勇后败回来的,这才失了半郡十城可若是今日一战都不战,直接一退,便退失了三郡,那下一次呢总共才十九个郡国,而此消彼长,日后只会退的更快,丢的更多此事断不可开先河”
“已经开了”出乎意料,一旁干坐着的许攸竟然没在意郭图的嘲讽,甚至看他的言语,竟然是与郭公则难得一致,都是想退。“咱们不就是从魏郡退出来的吗你莫非以为我们这次真的是以守为攻不成败军之下,若有半分攻击余地,何至于在漳河与清河之间左顾右盼,何至于一个没有什么贮存的广宗旧城都拿不下审正南是神仙吗,守着一个年久失修的旧城、破城还能如此从容还不是我们根本兵无战心”
“可今日手握八万大军,兼有地利,却居然不敢一战,天下人将如何看咱们明公”逢纪扭头看向许攸,依旧愤然难名。“许子远你莫非是受了北面贿赂不成,才在这里乱我军心”
“元图啊”坐在一旁的许攸依旧不气,而是仰头微微感叹。“上一个这么说我的,乃是梁期战前的陈公台其人当日言语与你刚刚所言相较,只是将八万之语换做十万,兼有地利之言换成背靠坚城罢了”
逢纪陡然怔住,而中军帐中也随即变得沉寂起来,一时间,只有众人急促的呼吸声与帐外风声吹动大旗作响而已。
“若是能一死而止 更新快颓势,我逢纪又何惜一死呢”逢元图沉默了好一阵子,方才低声相对。
“问题是你死了,本初身侧还有何人可以倚靠”许攸同样低声反问。“陈公台死在梁期,沮授被扔在了邺城,你再死了难道要指望那些人吗他们现在是一片忠贞模样,那是因为本初还没垮,一旦本初陷入不可言的境地,他们当日是如何对付韩文节的而且本初今日的局面,难道不是这些人为了个人与家族私利,逼迫他急功近利才至于此的吗”
逢纪怔怔无言,旁边的荀谌、辛评、郭图、是仪、郗虑、崔琰、陈琳、彭缪等人面色先是齐齐大变,旋即却各不相同有人愤然,有人羞赧,有人淡定,有人叹气,还有人只是冷笑。
“如子远兄此言,主公统领三州一十九郡,不说别的,只是这广宗城下便有八万之众,以曲长以上为士,便不下四五百豪杰,两三百属吏,而这七八百人中竟然只有你二人是忠臣吗”郭图冷笑之后,扭头直直与许攸相对。
“不要挑拨离间。”许攸头也不抬便扬声而答。“我的意思是,这七八百人中间只有逢元图一人是忠臣,连我都是个心怀二念,贪财求生之辈不比你们好”
郭图一时语塞,站在那里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嘲讽回去了。
“危局在前,就不要说这些事情了。”主持会议的辛评心中哀叹一时,然后无奈插嘴。“主公头疾发作,请我们议论,而大军在此也不可能再拖延到底该怎么办,今日一定要议论出来,然后即刻发动”言至于此,辛评不由正色。“到底是战是退”
之前争执了半日的郭图和逢纪竟然一时沉默,各自无言。
“你二人到底何意”辛评一阵气苦。“之前相争不下,现在又各自无言,还有你许子远,自己不愿意出力倒也罢了,还非说他人都是奸臣,让其余人根本无法开口明公卧病在床,敌军说来就来,此时还闹纷争到底有什么意思”
“仲治兄什么意思”逢纪对同为元从的辛评还是很尊重的。
“是啊,那就听仲治兄的吧”许攸拢手嗤笑道。“仲治兄虽然是不得人心的颍川人,却还是本初半个元从,十余年前便与我等一起在本初身边忙过,这次出征更是将自己唯一亲弟与多半家眷留在了首当其冲的梁期,仅凭此事,想来也大概能算是这帐中第二个忠心的人物了这样好了,足下说吧足下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不说了”
“我能说什么”辛评长呼好几口气方才平复了下心情,然后肃容以对。“现在的局面你们还不懂吗在这个地方打仗,稍有不慎,便要全军覆没,所以大家都想走,可是大家也都明白,总不能就这么一矢未发便弃三郡之地天下人在看着呢明公为什么病倒还不是他心里也明白这些道理,而且万事系于他一身,别人能躲能争,他却不能躲,这才发了旧疾”
“这么说,仲治兄也是无法的了”许攸沉默了片刻,然后继续戏谑反问。
辛评一时气急,却又无法。
“仲治也好,你们也罢,没有好法子也是正常。”就在此时,帐后忽然有人开口,却是袁绍在侍女的搀扶下,裹着头巾走了出来,引得满帐中人俱皆肃容。“但是诸位尔等不管是如仲治、子远、元图等相从我十五载,还是如季珪、子羽等相逢数载,总算是君臣一场,总算是食我一份官禄,却不能在这种时候藏私吧若有一二所得,还请诸位务必指教,绍必然感激”
说着,袁绍居然朝着诸多臣下拱手行礼,引得众人惊吓难名,纷纷还礼。
然而,众人虽然看似礼节不缺,可等袁本初艰难坐定,并接过侍女送来的热敷麻布,以布遮面许久,却居然无人献策应声。
只有一个郭图,依旧在那里说什么两难之困局。
许攸在下方看的凄凉,终于是忍耐不住了“本初,我有一策,或许可以一战,而且还能避开如此死地,兼顾撤退,但若是如之前一般被公孙文琪窥破,然后根本不上当,那我也无法”
“此时此刻,能有一可行计策就不错了。”袁绍抓下面上的热麻布,愤然掷在地上。“我难道指望在此地擒杀公孙文琪不成临到艰难之时,才愈见人心子远,我头疾难耐,不能配合于你,只能让元图、仲治、公则,以及全军上下全都听你号令,你尽管去做便是,不要管我”
众人面面相觑,却只能随许攸俯身称命。
“回禀君候”正月初七日,公孙珣引大军急行数日来到漳水右岸曲周城下,尚在望河发愣之时,却有哨骑纷至沓来,带来了一个稍有意外的消息。“我等随张益德将军奉命抢占曲周渡口,建立浮桥,可漳水畔却并无任何防备,而张将军一边搭建浮桥,一边以哨骑先行潜渡过河查看,却发觉浮桥左近沿河十里,各处也皆无埋伏,甚至无袁军一兵一卒故让我我等汇报”
“袁本初如此决断”公孙珣回过神来,只觉得匪夷所思。“便是象征性一战总要有的吧当日就在此处对岸,数万黄巾军老弱俱在,被困在河畔,虽知必死,却也懂得背河反扑以示决心他坐拥八万大军,真不怕被天下人笑”
“或许是出了什么意外。”旁边董昭稍一思索便给出了一个合理解释。“袁军之所有犹疑便在于袁绍本人,一面已经畏君侯如虎,一面却死要面子但之前袁绍便一直有头疾的说法,听说之前梁期战后更重,此番在广宗城下也有细作回报提及他犯病一事,想来是一时病重,反而让其人麾下谋士们省了争辩,以保全其人为名干脆后撤了”
公孙珣这才缓缓颔首“如此说来倒也有道理,但不管如何,事已至此,全军渡河向广宗进发便是”
言罢,其人兀自打马,连曲周城都不入,便要亲自引兵渡河。
“君侯”就在这时,娄圭忽然打马跟上,并出言喊住其人。“子衡与公子尚在身后,是要他们渡河还是暂且进入曲周城中安顿”
“跟上便是。”公孙珣头也不回。“袁绍若撤,我军中多少还留有万余骑兵,正是追击得胜的好时机,让小子见识一下也无妨再说了,既然到了军中,如何能避战于后因为他是我儿子吗”
娄圭当即颔首。
就这样,全军纷纷渡河不提,而等到渡过漳水,却又迎面遇到了广宗城审正南派来的接应部队,原来正如之前所猜度的那般,袁绍果然是全军撤离了广宗城下,转而渡过清河,进入清河郡去了。
而且,审正南虽然兵少,却稍作出击突袭了殿后的部队,抓获了些许活口,确认了一个让所有人松下一口气的情报袁绍确实是头疾发作,难以理事,而且早在撤退前数日便如此了,袁军上下人尽皆知,至于此番撤退,军中上下也是有相应流言的。
流言且不提,只以知道的情报而论,袁绍因为公孙珣的军事压力,头疾加重,让出军事指挥权的可能性总是变大了的,此番撤退也更加合情合理。
而又过了两日,正月初九日,公孙珣亲自领前锋抵达广宗城下,见到了已经被审配接手的袁军大营,更是再无疑虑,心情也变好了不少因为无论如何,袁绍这么一退,魏郡、安平,还有河间那里,多少都已入囊中了。
不过,振奋之余,袁绍病重避战,少了一遭预想中的胜仗,着实有些出乎公孙珣的意料,也有些难以接受因为按照他的计划,无论如何总是要再大胜一场,以摧垮对方人心的。
“君侯,要不要去追”程普身为此时军中主将,自然要确认全军动向。
“渡河去追是必然的,关键是从缓还是从急。”出言的乃是审配,其人扬声而应,一如既往,对谁都不客气,但总是言之有物。“从缓,便可以等关羽将军击破东郡顿丘、卫国等数城,然后提军从清河另一侧北上,咱们奇正结合,便可以无所畏惧但坏处是,彼时对方可能早已经做好了防御,甚至必然已经进入清河郡中各处城中,还是不免要攻城拔寨,渐渐费力;而从急,便是不顾一切,趁着对方骑兵少,行动注定缓慢的姿态,直接强渡清水,半路追上,野战强袭这么做,好处是一旦得手,袁军必然丧胆,河北大局便可抵定坏处是”
“坏处是一旦不能得手,反而会让河北局势有所反复,毕竟清水东面局势对咱们而言是一无所知,不免有些风险。”董昭随口接道。“正南,我们仓促而来,敌军也是忽然撤走,军中细作无用,清河那边我们确实没有什么情报,倒是你久任清河,此番又在广宗,不知道可有什么说法”
审配连连摇头“公仁想多了,你以为人人像你那样处处留手吗清河那里我实在是无力,只是昨日突袭对方尾军,跟到清水畔的时候,是能清楚看到对方应该是留有断后之兵,在河对岸挖堑壕、建营寨的”
“桥烧了吗”公孙珣忽然想起一事。“我隐约记得以前来此平黄巾,广宗城东面清水上是有一座桥的”
“没有”审配再度摇头。“清水不比漳水,河流太小,渡河方便,并不在乎一座桥那么事已至此,他们何必露怯呢”
公孙珣微微颔首,仍是有些犹疑。
“那就从速吧”就在这时,帐外忽然有人出声,然后引得帐中之人俱皆肃容。“如此犹疑,岂不是跟袁绍一般患得患失了君侯,凡战五分胜即可,这可是你当年说的,咱们如今局势,又何止五分更遑论,此时确实还稍欠一场胜仗,以裂彼军军心。”
说到最后,其人方才进入帐中,却是多年停在昌平的吕范吕子衡,长史既然第一次开口参与军事,帐中诸人便多不言语了,只是望向公孙珣请他来定夺而已。
不过,许多人旋即复又注意到了跟在吕范身后进入大帐的那个十一二岁少年,后者年纪太小,进入帐中本欲行礼,此时却囿于气氛,只能束手立在角落中,茫然相候。
公孙珣同样注意到了自己亲儿子的到来,却是不以为意,只是稍作思索,便朝吕范颔首“诚如子衡所言,军事最忌犹豫,此时不必避战传令全军,养兵一冬,用兵却只在此数日,明日便过河破寨以成大功”
众人纷纷俯首称命。
我是不知道该不该鞠躬的分割线
“文皇帝讳定,字子归,武帝太子也。后汉光和三年秋末,生于中山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年十一,即负剑从征太祖于军中,时人奇之。”旧燕书卷三太宗文皇帝本纪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