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入乡随俗紧跟时代潮流顺带把炼丹一事引上正路。
不求长生不老强身健体总是可以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谁说炼丹就一定是罔顾他人性命的妖邪之术呢。
很多时候并不能简单粗暴统一而论的批驳炼丹就是不务正业在这个纷争不断的年代国家混乱现实的社会让人失望。
地位权势皆不缺的名士们只能在自己的身上找安慰追寻道法的逍遥企图逃避真正的现实追求所谓的长生。
某种程度上与信仰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力改变现状逃脱避世也是一种选择。
至于对错不做评判。
古往今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做审判者容易但易地而处做的真的能比身处乱世的人好吗?
不能奢求每一个人都成为不满现状便能愤然踏出改变的先驱者。
所以在笙歌看来不强制要求别人做自己心目中想做的事情是一种基本的宽容。
尽自己所能做改变。
在帝王面前笙歌再一次表演了一场神乎其神的精彩表演成功的唬住了帝王。
带着圣旨摇身一变皇家道观的观主。
而马文才也终于能够名正言顺的跟在笙歌身旁无人再有权利带走他。
京城不仅仅是繁华更能开阔一个人的视野和眼界。
尤其是这一路走来所见识到的差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所有乱世都会出现的场景。
自东汉末分裂至今日这个天下就从未真正一统真正和平过。
所谓盛世所谓花团锦簇不过是富贵人家自欺欺人所营造出来的虚假繁华。
马文才心想为何上一世他们三人的眼里就只放得下感情白白赔上了三条命呢。
而他也约莫明白爱女入骨的祝老爷为何对祝英台的以死相逼视而不见依旧不允许英台嫁给梁山伯了。
一来梁山伯的身子骨终究是弱了些难以寿元长久他不知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贫弱所致。
二来梁山伯的性子过于执拗刚过易折身处乱世毫无背景稍有不慎行差踏错便会祸及妻儿。
更不要说如今士族之风盛行重门第讲阀阅。祝、马两家都是由北方迁来的体面人家。
随意悔婚祝英台一辈子都会被诟病。
正因为祝老爷疼爱女儿站在一个过来人的立场上才始终不松口允婚只可惜祝老爷错估了英台性情中的那份死不回头。
英台的一往无前至死不悔没有错。
而祝老爷思虑再三考虑以后也没错。
也不知绕来绕去英台和梁山伯能不能绕出曾经的悲剧。
梁山伯若无强健体魄若无自保之力恐怕依旧难以抱得美人归。
如果他站在家人的立场上恐怕也不同意英台嫁给家徒四壁性子又不懂变通的梁山伯。
思来想去马文才还是决定尽一下绵薄之力写信给玉无瑕让其帮扶着梁山伯。
再不济也不能缺衣少食难以温饱。
做这些事情马文才并没有瞒着笙歌。
没有可以显摆亦没有刻意邀功他两世为人自该有两世为人的心胸和气量。
抛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他与梁山伯亦有三年同窗情也曾深夜挑灯讨论学问也曾春日秋夜畅谈理想。
若无祝英台也许他也不会那般针对梁山伯终究是他着相了失了士族该有的气度。
对于马文才对梁山伯的接济笙歌不置可否。
她总觉得马文才的越发像顿悟要超脱凡尘的得道高人了。
唉孩子花花世界真的不值得你留恋吗?
在皇家道观扎根的笙歌褪去了锦衣华服珠钗首饰穿上了仙气飘飘的道观服饰倒真真有几分返老还童永葆青春的感觉。
于笙歌而言道观生活三点一线。
讲经炼丹养儿子。
毕竟她是亲自听过太上老君和金蝉子讲学的人所以有些东西哪怕她一字不改搬过来都会被奉为至理名言。
唉今天又是真大佬装神棍的一天。
为了传承道法传承炼丹术笙歌精挑细选了一批品性根骨都上佳的弟子言传身教做好了一位师尊该做到的事情。
一时间那些行走于世家坑蒙拐骗的“高人”销声匿迹因为笙歌普及的一些知识会让他们自打嘴巴。
这年头做骗子都这么不容易了连金主的问题都答不上来还怎么行骗。
时不时笙歌也会承担起自己身为神棍的职责帮忙看看天气测测吉凶然后练一些强身健体固本培元的丹药供应宫中。
于是钦天监监正的职务也落在了笙歌头上。
别说什么帝王不拘性别用人才那还不是因为笙歌太有用了死死的抓住了上位者的心里。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马文才也不负众望长成了所有人心目中所期望的样子芝兰玉树胸有丘壑。
小小年纪天子近臣且被帝王爱屋及乌的赐予了侯爵身份。
大晋史上最年轻的侯爵。
就连祝英台也以嫡公主伴读的身份一步步入了帝王的眼被封为县主。
有一说一天子这些年对马文才是真的好吃穿住行用一应标准皆是按着宫中皇子公主规格。
甚至天子动过让马文才尚公主的心思但最终还是没忍心。
因为喜爱所以想把最得宠的公主下嫁给他。
可同样也是因为喜爱天子不忍剥夺马文才惊艳众生建功立业的权利。
与皇家而言驸马更多的只是一种装饰。
所以赐婚的旨意最终变为了封侯。
马文才:
明明刚刚重生的时候他发誓一定要奋发图强加官晋爵让母亲春风得意的。
怎么现在他一无功名在身二无军功在身便被封为永固侯呢?
永固
这样的封号他如何承担的起。
封号意味着帝王的期许。
江山永固天下大安这是每一任明君的毕生夙愿。
也许他不应该流连于京城的繁华该出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功绩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