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不是因为煊赫滔天的权势也不是因为生杀予夺的威严更不是因为高高在上的地位。
仅仅是因为责任
她怕自己行差踏错毁了秦始皇一腔心血的大秦帝国。
她怕自己随心所欲误了数万万百姓的平安喜乐。
所以从一开始她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沉重。
对于笙歌的话扶苏将信将疑。
曾经他身为人子都对父皇的决策充满了不理解。
一直以来他和父皇之间的矛盾都是政见不合。
若不是机缘巧合看到了一些奇奇怪怪又令他惊恐不已的画面恐怕与父皇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
更何况是六国的贵族之后呢?
唉
扶苏暗暗地叹了口气可也不再开口平添父皇烦忧。
大不了
大不了他多用心些尽可能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中。
嗯他这就派人在暗中偷偷盯着张良。
如果张良不知好歹死性不改就偷偷咔嚓了。
再不济也能顺藤摸瓜多揪出些隐藏在暗处的反叛分子。
笙歌丝毫不知她心目中纯善软弱的扶苏公子一反常态开始在心中谋算着如何咔嚓人了。
也不知是不是他这个做父皇的魅力太大了些。
这个时候的笙歌一心想着如何为新生的大秦帝国选拔人才革新丰富中央及地方官员。
“得人者昌”“失贤者亡”。
始皇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后主要采取军功、保举、征辟、考察晋升等方式选拔官吏。
但保举征辟难免会形成官员勾结寻求庇护的情况。
你推举我当官我自认为你的门生。
有权的拿权力换钱;有钱的拿钱换权力以获得更多的钱。
周而复始只会产生无数蛀虫官官相护大官僚枝繁叶茂。
如何选官任官是头等大事。
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地方官员任免尤为重要。
笙歌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一边脑子转的飞快思考对策。
既然她当初在泰山脚下扬言要举国选拔人才不问出身不问来历那就得言出必行。
她何尝不知此举困难重重。
先不说六国旧民会不会心甘情愿参与科考单单是秦国皇亲国戚勋贵之家恐怕也会一个个跳出来反对吧。
毕竟权势这块儿诱人的大蛋糕没有人舍得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这一块儿分出去。
唉又得做坏人了。
不过还好大秦朝有商鞅这个先例在。
朝廷内的反对意见丝毫不在她担忧的范畴里。
亡国抄家灭族和吸收新鲜血液两者之间该选什么有脑子的人都知道怎么选。
她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她借鉴了后世的科举制该如何因地制宜加以改变使之顺应大秦帝国的实际情况。
笙歌的眉头皱的很紧太久都没有动脑子了。
一一接这个任务难不成是怕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吗?
唉让她靠拳头解决问题不好吗?
说好的一力破十会呢?
当皇帝真难想当好一个千古一帝更难。
分明有一身劈山倒海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本事却无用武之地。
不行等稳定了国内局势她还是要重操旧业率领百万大军开疆辟土。
后世有人曾开玩笑般说道“秦始皇缺一份世界地图要不然他能被世界打穿。”
虽说这只是一句无人当真的笑言但对于此刻烦恼于治国的笙歌来说具有无比大的吸引力。
她宁愿南征北战也不愿意绞尽脑汁做这些事情。
万一
万一她不小心变成秃头小宝贝该如何是好。
想象一下英明神武的始皇帝因呕心沥血忙于国家政事人未老头先秃变成地中海然后画像传后世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后人提起始皇帝的第一印象不再是千古一帝而是秃头小宝贝
()
不能想不能想太可怕了。
笙歌摇了摇头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唉
这大秦帝国不仅物资匮乏就连酒都酿的一言难尽。
换个角度想她在大秦帝国费心费力劳心伤神也算是再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吧。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秦朝绝对算不上一个好的穿越朝代。
想吃的要么没有要么违法。
这样一想笙歌紧张兮兮绷的很紧的神经终于稍稍放松了点儿。
心中压抑一扫而空。
回到咸阳第一次朝会笙歌便提出了科举取士的决定。
虽说科举制有弊端但利大于弊。
无论如何都比举荐制度更加公平合理科学。
科考内容由她而定她可以根据大秦帝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当务之急出题在最短时间内筛选出适合大秦帝国的人才。
只有接纳六国旧民中的有识之士让他们能够参与国家管理才能使他们更快的产生归属感。
一旦有了归属感那么他们与大秦帝国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大秦帝国就好比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她只要掌舵方向不偏离那么她愿意尝试和包容。
反正有她在没人能翻了天。
有人时不时掀起小浪花并不可怕毕竟小浪花颠覆不了大船。
可怕的是那些深藏不漏徐徐图之试图营造一场大风暴的家伙。
她总得给机会让那些图谋不轨的浪啊。
笙歌的提议在朝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那些皇亲国戚旧贵族一个个脸红脖子粗誓死捍卫他们手中的既得利益。
笙歌面色平静的坐在皇位上看着犹如菜市场般热闹的朝堂微微调整了下坐姿让自己看戏看的更舒坦。
与笙歌一样安静的还有大权在握的丞相李斯。
自从当日在泰山脚下规劝笙歌未果自己脑补了一通后的李斯分外的淡泊名利两袖清风。
跟着圣上走不仅有肉吃还能名垂千古。
这样的念头早就在李斯脑海里生根发芽更不要说一路回咸阳他亲眼见证了太多的匪夷所思和天降祥瑞。
嗯圣上就是真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