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跟着展昭去破案20

    不管衙门里怎么纷纷,日子该怎么还怎么过,该请假的也一样还是要请假,比如阿玉,就在过年前一口气请了足足十天的假,理由十分的正当,因为他大哥娶媳妇啊!这样的大事儿能没他出场?当然要去,在人治皇权社会这样的事儿请假,那理正的不能再正。所以即使近来开封府忙的火烧眉毛,即使加人的事儿越发的喧嚣其上,阿玉依然两手一摊,十分利索的丢下了府衙那乱七八糟的事儿,在这大雪纷飞中,回到了那已经几个月没能亲近的家。

    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阿玉这会儿就是这样的感觉,即使他穿越过来这么久,在这个家呆的时间也没比衙门多多少,可家就是家,躺下就觉得安心,睡着都觉得香甜。

    当然,年前这样最忙的时候请假,还是一来就是十天这么长那也是有代价的额,比如过年留守的事儿,就落到了阿玉的头上了。腊月二十九,就要回到衙门和其他值守的人一起过个清冷年。为了这,自打阿玉回到家,就没见自家老爹一次好脸。

    “爹啊,你这不高兴的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明显了,不用每次见着我就变脸,这样你这脸上的皮肉太累,容易长褶子。”

    一大清早,帮着自家爷爷将新上漆的柜子搬出来吹风晾晒的阿玉刚忙乎完,一个回头,就看到自家老爹驾着牛车回家。原本还乐呵呵的,一路和人打招呼的阿玉爹,在看到阿玉的第一眼,那表情就立马一变,嘴角瞬间下拉好几度,那速度快的,看的阿玉都想笑。

    阿月爹为啥不高兴?阿玉知道,还不就是因为阿玉答应了值守,让自家今年过年,这个新媳妇进门第一年的重要时刻,没法子全家团圆,感觉十分的遗憾嘛。可阿玉能说啥?顺着他得罪同僚?

    没脑子的违反规矩?怎么可能。甚至阿玉还暗暗偷着乐,感觉这一次值守的事儿来得巧,来的妙,来的正正好呢。你说为啥?别忘了,衙门加人的事儿有多少人眼巴巴的看着?多少人想拉关系算计?什么时候拉关系最合适?还不是过年亲友走动的档口?能让他过个清净年,阿玉觉得,就是要当几日守门的老头,他都是乐意的。

    只是。。。都说老小孩老小孩,明明他爹还没到老的时候,怎么就已经开始变了呢?四十都不到,难道就已经到了更年期了?还是过年不能拉着他这个官家人在亲戚面前长脸,觉得亏本了?不管是哪一种吧,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当儿子的总不能记恨爹对吧,所以递个台阶什么的还是很有必要的。

    再说了,他不回家不知道,别看每次他给钱爹都拿的飞快,弄得好像这一家子都等着他养一般,弄得他自我感觉分外良好,只觉得自己十分重要。可事实上这家里,努力的不止他一个,阿玉爹也一样很不容易。

    没有了阿玉,家里的壮劳力就少了一个,可要干的活呢?因为多买了十亩地,这活计自然就多了。像是为了种植冬小麦,在冻土里深耕,这绝对不是什么容易的活计。阿玉爷爷虽然身子硬朗,还能帮着干活,可到底年纪大了,阿玉娘和妹妹又是个妇人,力气小些,如此一来,这四十亩地的农活,大半都落到了阿玉爹和阿玉大哥的头上,想想都能知道他们有多累。

    可即使忙成这样,阿玉爹也没停着,等着地里的活计干完了,空闲下来就开始驾着家里的牛车往外走,不是候在镇子或者县城寻帮人拉货的活计挣钱,就是拉人挣几个脚钱,愣是没有一天空闲的。

    除此之外,因为家里阿玉爷爷是个老木匠,阿玉爹也懂点木匠手艺,所以这家里的从起屋子开始这家具的事儿就没想过花钱,全是靠着自家砍了树,自家做。如此一来省钱上自然是十分的让人羡慕,可活计也变得多了好些。不说作为木匠主力,在家做活的阿玉爷爷怎么怎么折腾,就是阿玉爹,为了往来搬动木材,就忙乎的头头转。

    最后因为阿玉大哥秦磊成亲的日子越发的近,一门心思想要早点抱孙子的阿玉爹,为了让大儿子养几日身体,还接手了好些其他的家庭琐事儿,比如运水,比如磨石磨什么的,如此一来累成啥样,那真是没法子说了。

    就阿玉来看,比上次去城里那是又瘦了好些,脸色也有些不好,这让阿玉实在是说不出什么违逆的话来。不但不干违逆,生怕老爹伤心,阿玉还要语调轻快,尽力让老爹心情乐呵那才是孝道。所以喽,就有了前头那么一句。

    阿玉爹那也是个秒人,一听儿子说褶子,第一个反应居然是直接伸手摸了一把自己的老脸,然后才带着几分可惜的说道:

    “我倒是想呢,褶子多皮就后世,多抗风?真是可惜了,你爹我长的嫩,褶子还没出来。”

    呵呵,有这么一个爹,再怎么心疼感伤的,也能让这不要脸的话给洗没了。

    “成吧,不说这个,我说爹,今儿不是说不出去嘛,你这是。。。”

    “我忙里忙外的还能是为啥?看看,这是什么?”

    “什么?”

    阿玉探头,往车架里看,这一看,眼睛就是一瞪,眉头皱了起来,

    “旧衣裳?还是细棉布的,连个补丁都没有。哪儿来的?这么奢侈,这衣裳可还好好的呢。”

    “可不就是细棉布旧衣裳,你小子,眼睛倒是尖的很。马上就是年下了,好些大户人家做新衣裳,这新衣裳有了,旧衣裳自然就被淘汰了,有些是送给了穷亲戚,有些则送到了旧衣铺子换钱,你爹我就是寻了这么个路子,在县城好几户人家后头捡漏,不过是花了寻常麻布的钱,就得了这么些。多好的东西,改一改,你哥成亲的时候传出来场面的很。”

    “要这干嘛?咱们又不是没钱买布?绸子的做上一身都不怕。。。等等,细棉布?这。。。”

    “是啊,细棉布,要我说那些商户也真是啊,够精怪的,不让穿丝绸的,他们就能寻出细棉布来穿,这细致绵滑的,比绸子不差什么了,还特吸汗服帖,不打眼。听说有些家里有地的,已经开始想法子寻种子自己种了,你说这要是真种出来,自己织布,那那些商户可就挣翻了,这东西如今可是和丝绸一个价。”

    阿玉爹还在哪儿乐呵呵的看着细棉布的衣裳高兴呢,阿玉则刚反应过来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那就是,在宋代,或者说说宋初以前,人们的衣裳除了丝绸这个特色拳头产品,其他的普通百姓一般都只有葛布和麻布两种可以裁衣。唯一能和棉花搭上边的也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至于棉花?据考证棉花是在宋朝中期的时候从海路传入我国的。

    甚至在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据说在南北朝时期,边疆有过种植。至于广泛推广和利用,大量传入内地,根据一些书籍考证推测,应当在宋末元初。

    有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可如今阿玉看到的是什么?是这开封的商户们,其实已经在将棉花做的细棉布当日常家常衣裳在穿了。难道说书上记错了?阿玉忍不住回想以往自己走过的几个世界,倚天里头正好就是元明时期,那时候他记得。。。嚓,记个屁啊,刚开始的时候他穷的靠着打猎过日子,拿时候衣裳好像都是麻布的吧,反正只要遮住身体,他都没在意过,至于后来?那不是都成了武当第八侠了嘛,丝绸也好,细棉布也罢,都不用他自己采买他知道啥?

    至于宋朝的?他就和杨过混过,那时候也是穷的和乞丐一个级别,吃饭都勉强,能讲究布料问题?能穿暖就不错了,至于其他的?古龙世界啥都不用琢磨,那和历史没法子接轨,所以喽,到了这会儿,到了这正儿八经的北宋,他才第一次发现,以往他觉得十分寻常,应该属于普通百姓阶层,不放在眼里的细棉布居然还是紧俏的进口产品!是有门路有财力的商户们的丝绸代替品!

    那。。。那些书。。。等等,他好像明白了,其实后世我们知道的历史,更多是书本中的历史,某一个写书人眼中的历史。因为交通的限制,写书人能走动的地域就那么些,能接触的人群信息也就那么些,所以他们能知道的消息,能见识到的一切其实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此一来,写到他们书里的,自然也只能代表一人一地的范围,甚至因为古代等级森严的缘故,还带着一定的阶层歧视等等,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认为那个时代就真的是这个样子。

    若是在加上商户这个明明消息最灵通,物资流动最敏感的人群,在士农工商中属于最底层,最没有发言权,如此一来,像是棉布这样的离着特权读书人阶层有点距离的信息,被誊录到书本的时间被滞后也就可以理解了。

    既然能理解了,那么反过来再看这细棉布,他自然也就顺其自然的跟着自己老爹露出为了笑脸,乐呵呵的附和道:

    “确实,这布挺不错。”

    至于他心里?呵呵,权当又被上了一课好了,果然古人说的好啊,尽信书不如无书!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