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安的感觉是对的但又不全对。海汉希望利用他的特殊身份给朝鲜人施加影响但朝鲜已经脱离大明近二十年他即便贵为皇室子弟所能产生的影响也不太可能即刻就在双方的外交活动中产生反应。
而且海汉希望朱子安不仅仅作用于使团所能接触到的这些朝鲜官员还要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海汉为此也提前作了一些部署而相关工作都是在使团抵达之前就已着手进行跟外界几乎没什么接触的朱子安自然对此毫不知情也想象不到有多少人在关注着自己的动向。
汉城崇礼门外是本地文化机构最为集中的区域这里不仅有成均馆、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官方机构更有来自海汉的多家书坊、印坊和报馆在此设立了经营机构。对于朝鲜文人来说汉城边上这块面积不过千亩的区域便是本国的文化中心了。
海汉对朝鲜的文化渗透始于两国建交之时作为承载物的印刷品便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海汉文化本来就是传统汉文化的进化产物文字文体都是一脉相承所以对朝鲜文人来说基本不存在阅读障碍。而海汉出版的书籍纸质上乘印刷精美价格低廉在朝鲜国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早几年便已基本垄断了印刷书籍的市场。
即便是那些坚持要以大明为尊的老学究往往案头上也少不了几本海汉出版的经史子集。至于在近十来年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读书人基本上都是读着海汉提供的书籍长大的脑子里也全是海汉有意灌输的各种意识。
作为海汉官方的宣传喉舌《海汉时报》自然责无旁贷早在十余年前便在这里购地建房设立了发行机构。不过在本地出版的报纸内容与海汉本土有所区别更多侧重于报道朝鲜本国的各种消息所以报纸改掉了“海汉”二字以《半岛时报》为刊名。
由于这间报馆具有海汉官方的背景因此其刊发新闻的权威程度也远胜市面上的其他信息渠道。特别来自国外的各种消息往往都是首先出现在时报上因而也时常会被朝鲜官方当作参考资料。
《半岛时报》并非市井小报其办刊宗旨本就是作为海汉的宣传手段所以其针对的读者群体也就并非普罗大众。会花钱订阅这份报纸的朝鲜人大多非富即贵对这些人来说只要偶尔能在报上看到一条有价值的消息收益就会远超订报所花的钱了。
这类消息往往比较敏感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贬值了所以能在报上的看到的多是只言片语又或是晦涩难懂的说辞。但嗅觉敏锐的人即便没有看明白也会在私下找到报社负责人奉上好处打听其中的内幕。
还有许多想在朝鲜这边开辟生意的海汉商人也会在时报花钱刊登广告拓展业务这样就会被朝鲜人视为有实力的表现。报社每年通过接广告获得的收益也足以顶得上一家中等规模的贸易商行了。
很多本地人都知道这间报社的总编去年在汉江边置办了一处占地面积不小的庄园可见这应该是一个收益颇丰的肥差。
报社现任的总编常振国已经在任五年了刚好一个任期。再干一任便可调回国内任职。有了这份海外履历镀金回国之后不管是去时报总社任职还是在宣传部里捞个事少钱多的好位置应该都不会太难。
常振国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本事做事只能算中规中矩。如果要论专业能力那三亚大概能挑出二三十个年纪相当却比他更厉害的笔杆子。当然了这些竞争者也都有一个不及他的短板就是出身背景。
常振国能被分配到这个职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他老爹常德高早年结下的人脉。二十多年前还只三亚港区宣传干事的常德高慧眼识珠从民间挖掘了一个人才后来这人调到海外之后就一路升迁成为了宣传部派驻北方大区的负责人。
这人就是被大明派到海汉当卧底结果误打误撞走上仕途的刘尚。他先是在山东和辽东两地负责宣传及民政事务后来海汉在朝鲜建立大同江基地又被军方借调过去在朝鲜待了一段时间。如今宣传部在北方大区的各项工作包括人事任命基本上都是由刘尚在负责权限可谓极大。
刘尚发迹之后倒是没忘了当初的领路人虽然没怎么再回到三亚但多年来一直和常德高保持着联系。后来得知常德高在为儿子常振国考虑发展前景便竭力劝他将儿子送到海外工作几年以避开三亚竞争激烈的环境。
刘尚无疑是归化籍官员走海外发展路线的成功范例所以他以自身经历为例倒也颇具说服力。而且刘尚在北方有用人权限要给予一些照顾也很方便。
常德高被他说动便给儿子常振国寻了个派驻北方大区的差事直接就由刘尚那边接手。
常振国在金州待了两年由刘尚带着熟悉工作两人名为上下级实为师徒关系。后来朝鲜的半岛时报前任总编调回国内刘尚便安排常振国到汉城接任。
虽然常振国能力平平之前的履历也没什么亮点但刘尚的影响力极大就硬生生把他托上了这个位置。
此次使团从浙江出发之前便已经将相关安排通知了驻汉城的使馆然后符力便将宣传工作分派给常振国负责。由于这其中涉及到使团中的大明朱氏子弟常振国还特地通过电报联系了刘尚向他请示该如何处理相关的宣传工作。
他这请示算是找对人了因为德王府除了派出朱子安到浙江赶考之外还另有一位去了金州参加北方大区组织的乡试所以刘尚近期也正好在进行相关的宣传工作。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