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十七章令公桃李满天下(三)

小说:几曾识干戈 作者:太子姑娘
    私试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秦绛果不其然,雄居第一。而冯晏的成绩则有些惨不忍睹,在倒数几名徘徊。于是一方道贺之人不断,一方愁云惨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名是斋谕陈文前,他得知成绩后,一直沉默的看着书。等秦绛周围的人都散干净了,陈文前小心翼翼的问道:“斋长,能看一下你的文章吗?”

    “当然可以。”秦绛很大方,随手就递给他了。

    陈文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他平常除了帮秦绛记录斋中学生的行艺,其余时间都在座位上看书。

    他似乎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什么喜好。秦绛有时候挺佩服他的,能一动不动的坐那么久。

    学生中也有看不惯他的,戏谑的称呼陈文前为“状元郎”。有时候大家出去玩,有人想叫他,却被人拦住,笑道:“别打扰人家考状元。”

    如今,又有人看陈文前的笑话,笑他一天到晚死读书,却还是比不过秦绛。的确,陈文前以前都是他们斋的第一名,如今换了斋,被秦绛压了一头,他变得更加沉默了。

    陈文前看完文章,将卷子还给秦绛后,却没有立刻离开。秦绛看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疑惑道:“还有事?”

    “听说,你拜徐祭酒为师了?”

    “是,还有冯晏。”秦绛大大方方的承认了。

    “果然名师出高徒,徐祭酒他一般都不收徒的。”陈文前神色落寞,“你的文章,比我高明多了。”

    秦绛语塞,不知该说什么,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陈文前离去。

    到了晚上,秦绛和冯晏一起去徐祭酒家中。一路上,冯晏鸭步鹅行,样子滑稽可笑,而且离徐府越近,他走的越慢。

    “你快点,磨磨蹭蹭的,小心被师父罚。”

    “秦绛,怎么办,我感觉我腿软,我走不动了。”冯晏向秦绛诉苦,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秦绛笑道。

    “我已经很努力的学了,这些天师父考问我,我都能背出来。可是谁知道师父出的题这么难啊。”

    秦绛知道,学习是滴水穿石的事情,非一日之功。他安慰冯晏:“师父看到你的努力了,也没指望你能考多好。你放心,不会有事的。”

    “真的吗?”冯晏一脸狐疑,“若我被罚,你可得陪我。”

    两人一步三摇晃的终于来到了徐府,徐谨谦早就在书房等候他们哥俩呢。

    见冯晏苦着一张脸,徐谨谦先点评他的卷子,“冯晏,你先给我说说,‘安国全军之道’,出自何处?”

    冯晏一下子懵了,他根本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

    秦绛在旁替兄弟干着急,差点想帮他答了。

    在徐祭酒威严的注视下,冯晏低下头,“弟子不知。”

    “秦绛,你说。”徐谨谦问道。

    “出自《孙子兵法》。”

    “啊,孙子说的?”冯晏大惊,“四书五经,没有《孙子兵法》。”

    “没有《孙子兵法》,就可以不学了吗?我本以为你父亲是武官,你对军事定会有些研究。可你看看你答的什么,乱七八糟,一塌糊涂。《论语》《大学》《孟子》,你记得的句子,都默写上去了啊。”

    “您不是说,让我记得啥就写啥,写满就行了吗?”冯晏委屈的说道。

    “文不对题的句子,也照搬吗?你怎么不把《论语》默写一遍呢?”

    “对哦。”冯晏竟然真的在考虑下回考试默写一遍《论语》。

    “你说什么?”徐谨谦看冯晏这种态度,明显有点生气了。

    秦绛见状,偷偷拉了拉冯晏的衣袖。冯晏低头认错,“师父我错了,您别气坏身子。”

    “你们辛苦的学习,不只是为了科考。我知道,这次题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还是有人答得很好。”徐谨谦看向秦绛,“你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在我意料之外。”

    “师父谬赞,学生不敢当。”

    徐谨谦继续问他,“你应该也很惊讶,我为什么会出这种题吧?”

    秦绛点头,而后又道:“我哥说,可能和边关局势有关。”

    “太|祖太宗时期,大楚国力强盛,边境安宁。那时候的官员,武能上马打天下,文能提笔安天下。而如今,奢靡之风已经渐渐磨平了文人风骨,文官们除了耍笔杆子,在朝中结党营私,讦人之短。说到排兵布阵,则一窍不通。”

    冯晏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他疑惑道:“打仗的事,不都是武官来吗?只要武艺高超,谁人能敌?”

    “你可不要小瞧了文官,真正的能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甚至有些战争本可以避免,只需用间,离间对方,则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

    “师父,我想学。”秦绛两眼放光,“我想学兵法,学战,学排兵布阵。”

    “我也要学。”冯晏对打仗的事情,最感兴趣了。

    “想学可以。”徐谨谦似笑非笑的说道,“不过呢,这次考试失利,你先把《孙子兵法》抄五十遍,三日后给我。”

    “啊?”冯晏差点忘了这一茬,不过还好,只是五十遍。

    秦绛在旁捂着嘴,偷偷乐了。

    随后的日子,徐谨谦单独为他们开小灶,讲一讲四书五经科举之外的事情。而徐祭酒的儿子徐洵,也在公务闲暇之余,跑来旁听。

    徐谨谦先不讲什么《孙子兵法》,而是问他们三人,“当今边关局势,你们了解多少?”

    “我知道。”冯晏第一个站起来,“我朝西北边境一直有一强敌——项羌。他们屡屡侵犯我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冯晏的父兄都是在西北受边关,他虽然身在京都,但还是比其他人多了解一些。

    “那你可了解过项羌?”

    “啊?项羌……就是项羌啊。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靠打猎游牧为生。”

    “没了?”徐谨谦追问道。

    “没了……”冯晏摇头道。

    徐谨谦又看向秦绛,“秦绛,你有什么补充吗?”

    “学生听说项羌的历史悠久,在大楚建国之前,他们就已存在。他们那边分部落而居,不称皇帝,称可汗。如今,他们的可汗好像叫拓跋昊。”秦绛说道。

    “徐洵,你说说?”

    “项羌有四大部落,青云部、黑岩部、赤水部和白沙部。拓跋氏出自青云部,是第一大部落,统治整片草原。第二大部落是黑岩部,由摩藏氏统治。再次是赤水部,由叶勒氏统治。最后是白沙部,由卫慕氏统治。”徐洵到底不一般,说起来头头是道。

    “很好。”徐谨谦已经很满意了,“你们知道的,比我想象的多。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大楚的官员,很多人还不如你们知道的多呢。”

    楚国度过了几百年的和平,人们在奢靡虚幻的京城中争权夺利,盛世繁华让很多人都已经忘记西北还存在着一个劲敌。

    “可是,还不够,远远不够。”徐谨谦看着在座的三人,摇头道,“我们对项羌了解的太少太少,我们不知道他们四个部落之间有什么关联,他们的习俗有哪些,他们的信仰又是什么?”

    徐谨谦的三个问题,秦绛三人没有一个人能够答得上来,一个个惭愧的低下了头。

    “我就知道你们答不上来。这样吧,给你们九天的时间,去问,去查,去弄清这三个问题。”

    “是,师父。”秦绛和冯晏异口同声的说道。

    “是,父亲。”徐洵也低声回道。

    关于项羌的资料,书本上并没有提及,并不好找。万幸冯晏有个在边关和项羌打交道的爹爹和兄长,于是便写信询问。

    而秦绛,也有自己的办法。他直接回家,去问哥哥了。

    “哥,我记得你以前随使团出使过项羌吧?”

    “确有此事。”秦络疑惑的望向弟弟,不知道为何有此一问。

    “那你应该很了解项羌吧?”秦绛忽闪着大眼睛,一脸期待的望向哥哥。

    “了解说不上,知道一些。”

    “太好了。”秦绛笑道,“哥,师父他给我们出了三道题。其一,说出项羌四个部落的关系。其二,了解项羌的习俗。其三,项羌信仰什么?”

    徐谨谦的三连问,竟然也难倒了探花郎秦络。秦络皱着眉头说道:“我只知道他们的信仰应该是赤乌天神。项羌但凡有重大仪式,都会跪拜赤乌天神,祈求保佑。”

    “赤乌天神?”秦绛愣了。

    “就是太阳。”秦络笑道。

    “哦,原来如此啊。”秦绛恍然大悟,“其他两个问题呢?”

    “我也不知。”秦络摇头道,“徐祭酒,为何问你们这些?”

    “师父他要交我们兵法呢。”秦绛开心的说道。

    “原来如此。”秦络却没有露出高兴的神色,他遥望远方,喃喃道,“是啊,该学一学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