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宫里,已经很晚,收拾一下就歇息了,只是新婚燕尔,免不得亲热一番。
看着身边渐渐沉睡的郕王,汪舜华不得不承认,这不是她理想的人生,但不可避免的沉溺于某种状态。
第二天接受了太监宫女们的拜见。服侍的太监宫女是不少的,加起来好几十号,光是拨给她的贴身宦官就是四个,大宫女也有四个,都是妙龄女子,容色端丽;下面还有八个粗使宫人。
□□对宫女进行了规定:所取女子,除富豪不用。其餘不问贫难之家,女子年十五二十岁者、送进洒扫宫院、晒晾幔褥、浆糨衣服、造办饭食,许各家父母亲送,赏钞五十锭。其在京军民之家,有女子及无夫妇人,能写能算者,不论贫富丑陋,皆许进用,赏与前同。不许将体气恶疾及已曾进到者,一概进来。后来补六尚官,下令不分军民之家,但有识字妇人,年三十至四十愿来者,有司起送;若女子识字,虽容貌丑陋,年十七八已上愿来者,听;一体应付脚力赴京选用,俱本父母亲自送来,给与赏赐,照依所授品级给俸以厚其家,仍免本家杂泛差役。其妇人入宫后,年至五十愿还乡者,听。女子入宫十数年后,有识字人替用,愿回乡及适人者,听从其便。女官所管,皆宫中事务,不过纪录名数物件而已,别无艰难。此等识字妇人,若乡里耆老邻人举保出来,有赏。
不过这毕竟是国朝初年的规定,经过多次轮换淘选,现在能入宫的基本上都很能看,已婚妇人基本在后宫绝迹。
看着下面这些少男少女们,一种强烈的罪恶感顿时涌上心头,汪舜华费了好大力气才平息住:这里就是这样,你没有办法改变,就只有适应。
四个宦官年纪不大,都不过十来岁,秀秀气气的,都是有名有姓,当然是青史留名还是籍籍无名她就不知道了,毕竟对明朝历史了解实在有限,不过她还是拿出工作的热情,牢牢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刘金、李成、陈镇、马林;四个大宫女,长脸的李香梅、圆脸的夏玉莲、个高的吴春花、年幼的韩明月,粗使的宫女暂时就真对不上号了,名字都只能记个大概,都是梅兰琼娟红玉芳春之类的。
反倒是郕王的贴身常随一定要记住,司机和秘书一定不能得罪,她懂。郕王身边的宦官比她多出一倍,除了最贴身的陈符,还有王诚、舒良、张永、王勤、黄竑等人;宫女自然也比汪舜华房里多一倍,杨春香、冯巧云、孙秋兰、杭玉凤、崔玉兰、余秀春、沈迎春、林秀兰,下面的粗使宫女照样记不住。只是仔细看了,都低着头老老实实的样子,没有谁烟视媚行的示威。
汪舜华微微舒了口气,她这臭脾气,搞宅斗都不行,更别说宫斗了,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现在只希望早点搬出去,上头几尊大佛不找她的麻烦,至于郕王…也希望他靠谱点,就算宠妾,也别灭妻,这样我就当什么都看不见。
就当是室友好了,总比外头随便找的好,至少不带病,人家亲王也不图自己什么。
汪舜华叹了口气,她不是玛丽苏,不指望人家对自己专心一意,只要面子上过得去,特殊时候各取所需就行了。
如果能生下儿子至少有个女儿更好,虽然免不了在鬼门关走一遭,但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好歹有骨肉相连的人,值得自己好好对待。
毕竟,这里是明朝,她没有工作,没有事业,连以身许国都做不到;此前还想过逃出去写点通俗小说赚稿费,现在是没指望了,估计王府就出不了,而且说不定就被什么人扣帽子。
既然什么都不能做,就只能好好享受生活,起码先熟悉一下环境。十王府以南有三座宣宗皇帝兴建的公主府,都是驸马居住。
十王府旁边是诸王馆,是供藩王来朝居住的地方,不过藩王一旦就国,就不可能再回京——当然历史上仁宗的嫡子襄王朱瞻墡回来过三次。
按照祖制:亲王府东西阔一百五十丈二寸二分,南北长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约合33万平方米,占地近500亩。不仅占地面积大,建筑规模也很宏大;但那是藩国的规格,有王城、有王府,有宫殿室屋、楼庭厢厨库仓乃至社稷坛、山川坛、宗庙等其他各种各样的配套建筑,加起来九百多间屋子,整个就是缩小版的紫禁城,在北京肯定不能这样,不过也很不小,汪舜华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让自己没有迷路。
后代的王府井是全国最热闹繁华的商业街,汪顺华不是没去过,但也只是去过,里头有的一件衣服把她卖了也买不起,因此只是过去瞻仰一下,开开眼界;万万没想到居然能在这里住,还是这么大的一座豪宅。
桂香过来拜见,汪舜华看她行为恭谨规矩,知道是被宫女□□的,有些感慨,拉着手说了几句让你担心了之类的,就让她和李香梅等人见过,香梅等早知道王妃有个贴身丫鬟,说不上高兴,但好歹多了个伴,还是很热情的。
第二天刚洗漱好,李香梅就来禀告,说几位驸马前来拜访。
明朝逢三六九常朝,其他时候大家就各自回衙门办公,何况驸马们基本都是只挂职不干事,自然很有时间。
郕王出去会客,来的都是至亲,汪舜华作为新媳妇,自然也得跟着。终于不用穿翟衣,主要是那顶凤冠实在太沉,汪舜华心里小小雀跃了一下,不过到底是见客,一般的便服不行,只能穿燕居服,头上的凤冠照样沉得很;郕王还好,穿着常服,头顶乌纱帽。
公主人口稀少,驸马也多不到哪里。
□□皇帝十六个女儿,两个未嫁夭折,十四个驸马只有宝庆公主丈夫赵辉还活着。这夫妻俩都是传奇,宝庆公主是□□朱元璋幼女,母亲是美人张玄妙。□□临终遗诏,嫔妃一律赐死殉葬,独因宝庆公主年仅三岁,特留其母张氏不死。太宗即位时,对她也很关照,徐皇后亲自照顾其如同自己的女儿,公主长大后,姿色清丽。永乐十一年下嫁千户赵辉。嫁妆非常丰厚,是其他公主的好几倍,由皇太子亲自送她到住处。宣德八年,公主去世,享年四十岁。
赵辉历史上历经八朝,活到了成化十二年。不仅活得久,而且艳福不浅,史书上说他“家故好侈,姬妾至百余人。”而且此人有个特殊的爱好,《玉芝堂谈荟》载:驸马都尉赵辉喜食女人阴津月水。
真是重口味。
永嘉公主是郭惠妃所生,下嫁武定侯郭英长子郭镇。郭家是明朝最重要的勋贵世家之一。一门公侯伯驸马另加贵妃王妃具备,独一无二。
当年□□尚未发迹,路过其家,郭山甫惊道:“公相贵不可言。”并对儿子郭兴和郭英说:“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于是父子一同跟随□□,并将女儿遣往侍奉。后来□□即位,封郭氏为宁妃。李淑妃薨后,郭宁妃代理后宫事务。郭家也满门尊贵,郭山甫直封到营国公,三个儿子,郭兴封巩昌侯,赠陕国公,谥宣武,不过他去世后,因为牵涉胡惟庸案,被剥夺了爵位;郭英封武定侯,赠营国公,谥威襄;郭德成饮酒误事,没有战功,□□称其为“醉风汉”,后因胡惟庸案,涉案人多被处死,他得到赦免。
郭家最著名的就是郭英。他跟随□□转战南北,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又因宁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备受□□恩宠,得以在洪武末年的风暴中保全;建文年间,从耿炳文、李景隆讨伐燕王朱棣,无功而返。太宗登基,他被罢官,不久死于家中,年六十七岁。
按说郭家的运数到此为止,不过世家毕竟不一样。郭英没有嫡子,两个女儿一个是辽王妃,一个是郢王妃,侧室先后给他生了十二个儿子。其中何氏生了长子郭镇,严氏生了次子郭铭;郭镇娶了永嘉公主,但郭铭的女儿却被太宗赐给太子也就是后来的仁宗为妾,连育三子,宠冠后宫。仁宗即位后,恢复了武定侯爵位;不过也因此跳过了长子长房,直接给了二房郭铭。当时郭铭已经去世,儿子郭玹袭爵。
郭镇自然不甘心。郭玹死后,永嘉公主开始支持自己儿子郭珍要回爵位,郭家因此自相争斗多年。
含山大长公主的丈夫尹清早已去世,她的长子尹勋为孝陵卫副千户,食禄不任事;次子尹玉闲住在家,都在南京,也没资格住在这里。
太宗皇帝的五个女儿虽然都已去世,不过都活到长大成人,其中前面四个都是徐皇后所生的嫡女——不错,太宗四子五女,徐皇后生三子四女,优质高产,不服不行;想想长孙皇后也是能生,可惜早逝,否则李承乾中二时期说不准有人治,李唐不至于中途腰斩;另外能生的还有隋文帝的独孤皇后,生五子五女;宋英宗的高滔滔,生四子四女——后代作为女权先锋比较火;崇祯周皇后也生了三子三女;但最能生的皇后应该是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皇后乙弗氏,15年生了12个,这效率,简直了,可惜孩子们大多没有活下来,甚至自己也被废死去,乱世中人命如草芥,连帝后都不例外。
徐皇后的长女永安公主下嫁广平侯袁容,宣德三年去世,追封沂国公;次女永平公主,下嫁富阳侯李让,当年他父亲李申,官留守左卫指挥同知。建文帝想让李让投降,就抓了李申,李让还是不去,于是便杀了李申,籍没其家,姻族皆被杀或徙边。李让逝世后,赠景国公,谥恭敏。儿子李茂芳嗣侯。仁宗即位后,以李茂芳母子在太宗时有逆谋,废为庶人,追夺其父李让并三代诰券,不久李茂芳死。正统九年,永平公主逝世。三女安成公主的驸马宋琥和四女咸宁公主的驸马宋瑛,都是西宁侯宋晟的儿子,宋琥宣德五年去世;宋瑛在洪熙元年因哥哥犯罪袭封父爵。五女常宁公主母亲身份卑微,下嫁西平侯沐昕,永乐六年去世,沐昕在去年九月署掌宗人府。十二月,因阍者及家奴有罪,杖死。奉御阮伯山以闻。诏昕陈状,听输罪。上曰:“人命至重,下人果犯法,当奏送法司究问,那得擅于私家杖杀之?听罪本难宥,但念是国亲,姑为屈法。今后仍如此擅作威福,必罪不宥。”
今年七月,沐昕以其父沐英所遗庄田、畜产、财物、人口都在云南,请求皇帝分拨一批遗产给他,以四时祭祀公主坟茔及赡养老母之用。英宗认为:“其祖业宜相礼让,奈何弗念同气懿亲,敦友爱之道,反欲分争财产,贻笑外人乎。所奏不允。”
仁宗皇帝的七个女儿,四个活到了出阁。三女清河公主宣德四年出阁,宣德八年去世,驸马李铭两年后去世,长女嘉兴公主驸马井源,次女庆都公主驸马焦敬、幼女真定公主的驸马王谊都还在。
宣宗两任皇后生了三个嫡女,次女永清公主夭折,长女顺德公主虽已去世,驸马石璟还在;三女常德公主驸马的薛桓也还活着。
总结起来,现在的驸马一共八位:□□宝庆公主驸马赵辉,太宗咸宁公主驸马西宁侯宋瑛、常宁公主驸马西平侯沐昕,仁宗嘉兴公主驸马井源、庆都公主驸马焦敬、真定公主驸马王谊,宣宗顺德公主驸马石璟、常德公主驸马薛桓。其中赵辉是孝陵岁时祭祀官,常年在南京。
夫妻俩都还活着的,也就真定大长公主夫妇和常德长公主夫妇。
能够做驸马的,相貌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尤其除了宋瑛和沐昕是勋贵,其他人都是普通人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的,颜值都很能打;只是富贵太久,人到中年,身体发福也是免不了的。
汪舜华有点感慨。金枝玉叶虽说娇贵,但在这个时代,未必过得有多舒心。
既然是新媳妇,面前又都是长辈,平辈的石璟、薛桓都是嫡后所出,深得父皇宠爱,尤其薛桓的妻子是太后的亲闺女,天子的亲妹妹,郕王尚且要敬让三分,所以汪舜华只是老老实实跟在郕王后面行礼,静静听他们说话,并不敢发言。
此外,就是吴太妃的家眷上门。吴太妃是汉王侍女出身,自然出身不会太高。她是江苏丹徒人,父亲彦名,兄弟三人,他居其次,原配神氏生四子四女,子吴行、吴忠、吴安、吴荣,吴行、吴忠早逝;姊妹中,吴太妃居次,长女妙香,三女妙音,幼女妙清。神氏去世后,继娶陈氏、施氏,皆无出。有四个孙子:吴玉、吴英、吴斌、吴通,两个孙女妙寿、妙全。彦名的弟弟早逝,也留下两个儿子:吴信、吴澄,还有三个孙子:吴诚、吴守真、吴海。
当然不可能一口气全上门,吴彦名早在宣德三年就已经去世,吴行、吴忠也已经去世,于是吴安带着成年的弟子上门,施氏带着媳妇们就在后殿陪汪舜华说话。看着比媳妇大不了多少的施氏,汪舜华不由得在心里感慨,果真是活得久才是本事,神氏那么辛苦的生养了四儿四女,结果怎么样?自己前脚一蹬,新人后脚就进门!老公被人睡了,儿女管人家叫娘,以后郕王做了皇帝,吴家纵使泼天的富贵,还不是便宜了后来人!
所以《蜗居》里宋太太的那句话说的就是好:做女人就得对自己好点。得吃好、喝好、玩好。一旦不小心出了意外,别的女人就能花咱省下的钱,住咱积攒的房,睡咱节省用的老公,还打咱心疼的娃。
她握了握拳头,要是这样平平淡淡下去倒也罢了,她乐的睁只眼闭只眼,但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绝对要咬着牙活下去给孩子遮风挡雨,绝不能交给不靠谱的后娘甚至夺门复辟的大伯!
又想,能给宣宗皇帝生孩子的果然都不是寻常人。他老人家说是专宠孙皇后,其实后妃数量一点不比别人少,不仅经常问朝鲜要美女,还有位著名的郭爱;八卦里还说他偶尔看中一个小萝莉,赏了人家很多金银珠宝,还叮嘱人家要什么跟我说,结果不久他就挂了,小姑娘总算逃过一劫;还有个姑娘倒是当场就被处置了,结果他老人家又不接人家入宫,只能一直待在宫外,不敢嫁人,可惜没有一男半女,否则闹不好就是明朝版的《还珠格格》了,这一想,郕王母子不就是现成的吗?如果不是吴太妃生了个儿子,宣宗未必多看她一眼。
皇帝都是渣!
不过宣宗后宫无数,却只有三个女人给他生了孩子:原配胡善祥、真爱孙皇后和吴贤妃。这三个女人的家族基因都很强大,胡善祥的老爹胡荣据说就很能生;孙太后的老爹孙忠更是堪称种马,吴贤妃家…她妈的基因很强大吧。
汪舜华不知道是宣宗皇帝的生育能力不够,需要女人的强大才能压制;还是后宫腌臜事太多,互相牵扯都没生下来,毕竟宫斗戏看太多了。
郕王不知道老婆肚子里这些弯弯绕。他跟外公一家虽然有来往,但实在有限,十王府戒备森严,仅次于紫禁城,除了特殊时候,很少会开门接客,毕竟要避嫌疑。这会儿一见,看他们一家不能说衣衫褴褛,也实在寒酸;觉得外公一大家子很不容易。想到先帝对皇兄那是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孙家同样爱屋及乌;对自己却几乎不闻不问,母亲更是被扔在宫外,连正式的名分都没有,更别说推恩家族,心里有些酸涩,于是打发陈符去账房里支了一百两银子,又取了些布帛罗纱之类的。
吴安等人赶紧磕头。郕王慌忙招呼他们起来,这要是在民间,该是外甥见舅舅,可是如今,是君臣有别。
送走了这一大波人,两口子的日子就真的清净下来。虽然在宫外,但是各方面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除了吴家和驸马家属,此外孙太后的家属也偶尔走动,其他朝中公侯大臣是绝不可能登门拜访的,汪家和周家女眷倒是来过几次,看她过得不错,都放下心来。
当然,王府的属官也要见一见。按照规制,左右长史各一员、典簿一员,下面还有审理、典膳、奉祠、典宝、良医、工正、纪善、良医、典仪、伴读、教授、引礼舍人二到三人不等,各仓库大使各一员,当然这些都是就国以后王府的配置,现在有,但是不全,总共加起来也有二十多号人。长史府还好,左长史仪铭、右长史杨翥;下面还有审理俞纲,伴读章文、俞山,良医陆子才、欣克敬等人。除了仪铭和杨翥,其他人都只是匆忙见了一面。只是汪舜华看到满头银发、举止费力的杨翥,还是受到了惊吓。
仪铭父亲仪智,字居真,高密人。洪武末年,以耆儒授高密训导,不久改任莘县教谕,继升任高邮知州。太宗即位后,改任湖广宝庆知府。当地土人彪悍,经常滋事,却独畏仪智。后奉召为右通政兼右中允。不久,又升为湖广右布政使,后拜为礼部左侍郎。后以老成正大,辅导皇太孙。致仕卒,追赠太子少保,谥“文简”。
仪铭是仪智的幼子。宣宗即位,以侍郎戴纶推荐,授行在礼科给事中。九年秩满,改修撰。正统三年预修宣庙《实录》成,迁侍讲。
七十七岁的右长史杨翥同样来历不算正道。杨翥字仲举,苏州府吴县人,少孤,随兄戍武昌,授徒自给。当时杨士奇寒微,流寄窘乏,杨翥于是辞职让他,而自己到别的地方去教书。杨士奇因此认为他贤德,等到富贵了,荐举杨翥经明行修,也就是夸他经学博洽,德行美善。宣德时,授翰林检讨,历修撰。正统五年,诏为郕王右长史。
俞纲字宗立,上元人。因为书法出众,由诸生缮写实录,试中书舍人。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