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养心殿中的气氛立即就有些微妙。
英国公张懋一副悠闲的表情看着发到手中的“材料”,心里不禁苦笑。
所以武勋们会不断的衰败下去啊!这在朝堂上如何竞争的过文臣?不读水平都不够。
兵部尚刘大夏神情平静的道:“辽东总兵郭令既然有小错,朝廷行文申斥,令他配合张昭在辽东的改革即可。朝令夕改丢的中枢的脸,减少的是朝廷的权威。关外建州女真叛乱不堪一击,不必在意。”
刘大夏一代名臣,在屡次“阻击”张昭失利之后,立即就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
为反对而反对,那他在朝堂中的份量就会越来越低。本来兵部尚的排位就不够,完全是因为他能够办实务,得天子信任才有如今的地位。
所以,他现在是就事论事。
当然,刀子还得给张昭留着。辽东总兵郭令得留在辽东牵制张昭。
建州右卫的反叛根本不可能影响到辽东都司。甚至根本不用新军营出兵,只要辽东的精锐就足以平定。
…
刘大夏这个表态可谓是把朝堂中对张昭不满的重臣们的想法都给说明白。
诚然,你的理由找的好。
诚然,你张大帅要弹劾一个总兵,只是免职难度不高。
但是我们为何要顺着你的意思去做呢?
谁是工具人还说不定呢。
列席的“储相”王华就有点蛋疼。张昭最近是不是有点不清醒?年前刚在御前会议中吃了大亏,连大宁都司的人选都被拿走,这会弹劾辽东总兵郭令有何用?
难道,庙堂诸公还会允许把这辽东总兵的位置空出来给你提拔自己人吗?
新军营连续整训蓟镇军、辽东军,这已经足以引起庙堂上的警惕了。所以,辽东总兵这个职位绝不可能给张昭掌握。
再怎么折腾都没用。
…
…
对这个局面,弘治皇帝颇感无奈。
关于辽东、奴儿干都司的局势,张昭在私下里和他闲聊时,大致的勾勒过。
说的直白点,张昭就是希望奴儿干都司诸部起兵反叛大明,然后他出兵清理地方,把土地分配给移民。帮助大明开疆拓土,彻底的控制奴儿干都司。
换言之,当前建州女真苏护部起兵反叛,张昭迟迟不出兵,原因就在这里。
张昭希望反叛的火烧得更大一点。
而在平叛之前,肯定是要先将后路安排好。辽东这里,反对军制改革,反对卫所改革的旗帜就是辽东总兵郭令。
他看到张昭的奏章时,是支持张昭的意见的。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他在御前会议上实在不好直接驳斥重臣或者阁臣们的观点,否则必定会引来“乞骸骨”。
反倒是之前他若是就此事私下里和阁臣们商议或者招刘大夏觐见,反而可以畅所欲言。
议事规模,大有大的好处。小也有小的好处啊。
当然,私下里沟通,阁臣们和刘大夏未必真的会卖他这个皇帝的帐。需要耐心说服。
…
…
“呵…”
刘大夏话音刚落就引来吏部尚马文升的一声嘲讽,“刘大人身为兵部尚,目光短浅至此吗?”
刘大夏和马文升的关系不那么融洽。这时,脸黑下来。拱拱手,道:“马大人有何高见?”
马文升年龄更大,他今年七十九岁,作为数朝老臣,弘治中兴的参与者,他直接开地图炮,“你们只看到张昭盯着辽东总兵这个位置。难道就没有看到辽东目前剑拔弩张的局势吗?”
前文说过,以大明朝的政治格局,吏部天官是唯一敢于且能和内阁大学士当面“放对”的人物。
马文升并没把首辅刘健、三辅谢迁的脸面看得多重,直接暗指他们鼠目寸光,“你们整天脑子里想着制衡,制衡,国事就不重要了?
就算张昭不整训辽东军,以张昭总督五镇这个名分,这五镇的将官都可以和他牵扯上关系。底下的军官要投靠他,你们真拦的住?制衡不制衡很重要?
早点让他完成移民,开发二十万户在籍百姓,然后把他的将军印收回来,把他总督五镇军务的职权收回来,这才是正理。
现在辽东镇什么情况,你们没仔细的看张昭的奏章吗?真按照你们的方案处理,把辽东总兵郭令留在辽东,那么本部请问诸位,辽东的卫所改革、军制改革还要不要做?
刘东山建议郭令配合张昭,他会怎么配合?大明官场上的陋习,诸位难道真的一点都不知道?
张昭要废除辽阳诸卫所,触动辽东总兵郭令的根本利益。两人在辽东发生冲突结果是什么?势必会拖延辽东的改革。诸位制衡张昭的目的倒是达到了。
但在籍的二十万百姓何时才能到户部?辽东军的整训到底要不要做?难道,大明多添加数万精兵你们不愿意?
以本官看来,诸位是因去年的大胜有点飘然然。忘记草原上的鞑靼人,忘记南海的叛乱。大明当前的局势自然是一片大好,但能做的更好,为何不做?”
马文升这话说的非常公道。
当然,他这公道话之外,还有张昭附属送来的信。
实话说,弘治朝真要论政治权谋,满朝大臣有一个算一个,排名第一的是谁?李东阳李阁老。排名第二的是谁?当今储相、翰林学士杨廷和。
次一档的人物不太好分。譬如刘瑾、刘健、谢迁、王恕、马文升、杨一清等人谁的权谋更厉害估计是众说纷纭。
这两位大佬那是公认的牛逼!
但是,张昭的私信并没有发给这两人,而是直接给和他从来没有私交的马文升。
马天官这种名臣,人品杠杠的。张昭愿意相信他一心为国。
不要以为这是虚假的。明史中这样的大臣并不少。所以,青史记载着他们的名字、事迹。
比如于谦于少保。他难道不知道正统皇帝重新登基之后会弄死他?当时力主另立天子的就是他。以于少保当时的权位,夺门之变和小孩子过家家有什么区别?
但是夺门之变的当晚,于少保什么事情都没干。因为,当时的景泰皇帝的儿子死掉了。太子是正统皇帝的儿子朱见深。他阻拦,于他个人而言是有益的。不阻拦,是对国家有利的。
再比如:成化朝的商辂商相公,嘉靖朝的首辅夏言,万历朝的首辅张居正张相公。
…
此刻的事实证明,张昭的眼光并没有错。
马文升愿意因为国事,为他说几句公道话。
弘治皇帝心中微喜,开口道:“马尚言之有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