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顺治听她提起这个事儿忍不住笑出来,“是不是蒙古人管汉人称呼胡扎, 汉人管蒙古人称呼野蛮人?”
嘎尔迪对于这些孩子气的幼稚称呼也是笑, “蒙古人做事的习惯,一斤肉十文钱就是十文。汉人的习惯则是报十五文, 双方讨价还价,然后再交易。价格的高低是一个问题, 汉家卖过去的东西好坏真假让以前没见过的蒙古人很不好辨别也是一个问题,他们被坑了几次之后反应过来就认为汉人不大诚信, 当场抓到了坑他们的汉人就暴打一顿。”
都打起来了?小顺治有点儿吃惊, “这个暂时没有好的办法。汉人做生意虽然向来讲究个诚信, 但总有一些人认定了买定离手全凭各自的眼力。我让豫亲王再加强宣传一下各民族的不同商贸文化,大家多多的交流、熟悉起来。”
“好。应该让那些人学着和汉人相处。”嘎尔迪听到他接过这个事儿放下心来, 感到自己又困了。
小顺治一看她眼睛眯着开始犯困,立即开口,“我明儿把这事儿关照好, 快睡。”他起身帮着媳妇儿躺好身子, 盖好薄被子, 最后对着媳妇的小额头吧唧一口,“晚安。”
“晚安。”嘎尔迪轻轻地回了一句, 几个呼吸间就睡着。小顺治看着她酣睡的样子感觉自己也是困了, 对着小宝宝们说了三句“晚安”, 躺好后不一会儿也跟着进入梦乡。
第二天早朝上他和大臣们提起西方的技艺人和文化人的事儿,满汉大臣们互相争执了一番后基本上都很认同,人才, 自然是多多益善,永远不嫌多。
小顺治对于这个结果很满意,然后他接着提起各民族之间相处的事儿,“《商法》试用了这么几年,可以进行修改修改,把物品的质量和数量等等做个明确的法律规定出来。”
“这个好。”朝堂上的大臣们大部分都是跟着附和。
不想被称呼“野蛮人”满蒙大臣是觉得这个真心不错。年轻一辈的旗人还好,年龄大的人比如他们,跟着皇上,跟着汉人学习喝茶这么久了,拿出三把汉人眼里完全不同的茶叶自己看,都是一样的样子,不是长在中原的人实在是不好分辨。
不想被称呼“胡扎”的汉家大臣也觉得这个好,他们也不希望因为一些贪图小便宜的汉人把所有汉人的名声都给败坏了。有了律例,到时候不管是什么事儿都有个根据,而不是面对那些“奸商”想管也无从下手管。
小顺治瞧着朝堂上这个情况小开心,各民族都争着维护自己的荣誉,这是非常积极、正面的态度。
然而因为这两个事儿,快要退朝的时候,几个这两年新升上来的工、商部官员突然站了出来。
身形消瘦,一身汉家匠者气质的工官李大人哑声说道:“顺治二年皇上废除匠籍制度,大善也。如今大清国的工匠如雨后春笋勃发,国之大兴之气象也。臣等得益于皇上的圣明抬头做人,心里感激、高兴。”
“这些年小臣因为皇上的仁政领着人在各地方修建道路和房屋,更是见识了很多。各民族都有其建筑才能和调绘手艺,可是因为传承不易都不为外人知道,臣等就一直琢磨怎么把这些技艺都取长补短的一起用出来传承给后人。”
小顺治听到他提起“传承”心里惊喜,再听到他的下一句,就是大为惊喜了。
“现在各民族的文化学子都集中在国子监,太学院、新学院等各大学馆,琴棋书画等也有各民族组成的艺术学院。臣恳请--开办民族工科学院。”
几位工官,包括工部的侍郎、少监都站出来附和,“恳请开办民族工科学院。”
惊喜不已的小顺治发现保守派官员的神色尤其是坚持“士农工商”阶级不可变的汉家士人脸上的反对,努力克制自己的表情。
他早就想办这个事儿,但是考虑到虽然已经把匠籍制度取消,父子相传的传承却是已经深入人心。他一直犹豫着,没想到匠人自己倒是先提出来。
“可行。李工官回头写一个章程出来递上来。”
他的话音一落,下面的反对情绪更大。大部分士族出身的汉官们即使觉得这是匠人在前朝被压抑百年,现在发展十多年的必然,却还是犹豫着不想同意,给他们取消了匠籍制度还不够,还要抱团办学?他们感到了危机感。
然而他们的反对被满蒙官员的支持声音压下去。旗人官学的匠艺学科办的红红火火,他们不介意拉着可爱的汉家匠人们一起吃阿玛饼喝黑茶。
被誉为不可爱的汉家文官们满心不甘愿却又拧巴不过事实,端着架子不言语。
小顺治望着下面这些端着“不与你们这些粗人讲“文者格物致知,匠者动手”的道理”的汉家文官,觉得他们也是可爱的。他想着还有很多匠人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备受欺凌的事实,忍不住借此机会开了口。
“宋应星先生著作的《天工开物》,朕有看过。工与商之人取得的成绩获得了士人的认可,这是好事儿。然而身份的偏见根深蒂固,这是不应该的。以笛卡尔先生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他所在的西方社会,都承认手艺人是天才的一种,是科学技艺的引领者。”
“朕知道中原自古以来的士农工商,工者几乎是最低。包括喜欢匠艺的宋应星先生本人也多多少少的认为,匠人的职业是粗俗而肮脏,任何一个能够进入仕途的文人都应该尽量避免这一工作……。”
小顺治一番话娓娓道来,众人还大多没有反应过来,豫亲王麻利地站出来接上,“皇上言之有理。八旗这些年办学下来,大多都会满汉蒙语言,会写,会说。只是术业有专攻,他们平时埋头于手上的活儿在嘴巴上就弱了一些,但是因此就认为他们不懂学问是大大的不对的。”
“是偏见,是狭隘。比如前一段时间汉家的匠人们、工官们研究出来的“样式房”,给大清国要造房子的老百姓省了多少事儿?会造房子难道不是学问?应该是大学问。”
汉家官员一看到他站了出来,想要辩解的话都咽下肚子--他们真不想和豫亲王在朝堂上打嘴仗,瞧瞧皇上每次带着其他人看的那个津津有味的小样儿。
突然感受到“无敌的寂寞”的豫亲王……,啊吆,你们都怎么啦,都别憋着,来来来,不服气的站出来和本王说道说道。
小顺治报以鼓励的微笑,朕很开明,很宽容,有不同意见尽管提出来。
习惯围观的其他人同样报以鼓励的微笑,快啊,我们就喜欢听你们打嘴仗。有话就说出来呗,憋着对身体多不好。
孰可忍孰不可忍。
礼部侍郎王大人刷地如他所愿的站了出来,“启奏皇上,‘天有五气,是生五味。润下作咸,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是《天工开物·作咸》。宋应星先生认为,在领会宇宙规制格物致知的同时,要按其规制来行动、道德引领这三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当周武王向他的第一大臣箕子问及食盐制作时,了解到五味与“气”的五个阶段--五行有所关联。周武王认识到盐与水连接在一起,“物”与“事”彼此相关……。宋应星先生通过使用“润”这一词汇,强调水在盐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武王的作为对自己的子民的仁政。”
安静听完了这一通好似是有道理,是文人领导匠人做工,匠人都是不开化的粗人,豫亲王小眼睛一亮随即神色一肃,轻轻咳咳两声,声音听着还有点“语重心长”。
“我们刚刚还在说西方洋人把技艺和宗教结合在一起大不对,皇上刚刚也说人家西方人都知道匠人也是天才之一,我们自己倒是把技艺和文人联系在一起。虽然汉家匠人大多不识字,不会表达。但是不识字不代表他们没有文化,不会说话不代表他们没有知识。”
“周武王爱民实行仁政是好事儿,前朝匠人的高超技艺也是好事儿。可是咱们现在讨论的是汉家匠人受到的不公平歧视问题,和汉家文人喜欢的‘五行说’没有关系。再说了,就算有天大的关系,真正做精美的物事做出来的是匠人,不是汉家文人的‘五行八卦’。”
汉官们听着听着心惊肉跳,他们可不想带上一顶类似西方“罗马教廷”的帽子。
但是还没容他们接着开口辩解,汉家的一位商官突然站了出来,“小臣恳请,开办各民族的商科学院。”
商科?这下子汉家士人更是震动,“士农工商”中地位最低的商人也要办商科?开民族学院?孩子们学什么?入商籍学跑商?
简直是胡闹。
小顺治对汉家士人的想法心知肚明,“士农工商”的地位分属简直比“男尊女卑”的历史还要久远。可是他也想努努力,把前朝中后期就不断加剧,现在休养生息了十来年日益凸显的阶级矛盾稍稍整理一番。
而他对于孤单地站在朝堂上的这位商官,一位很有远见卓识,真心喜欢跑商这个事儿并且引以为豪的商官,一直存有好感,“林商官接着讲来。”
“谢皇上。”
同样知道商者在天下人心里的地位,孤单一人快要坚持不住的林商官,听到皇上的这一句认可性的问话,不由地眼眶一红。
他对于向来一视同仁地对待各民族,各阶层的朝臣、万民的皇上,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对于被皇上委于重任做没有做到最好的自己很是自责,再加上此刻心里的激动,声音听着就带有几分沉重。
“刚刚小臣听皇上提到蒙古人称呼汉家商人胡扎,很气愤,很伤心,很惭愧,也很自责愧疚。是小臣等没有做好应尽的事务造成的民族矛盾。”
“小臣琢磨着,商者虽然远远不如士人的地位高,但是他们行走天下,翻山越洋的到处跑商,对于民族交流国家交流的影响非常大,不可忽视。开办各民族的商科学院,培养有学问,有道德,诚信高的商人,培养会做账,会看货识货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 这几天在整理穿唐小妖的入V万字,有点忙。啾啾啾。这两天本文没有第二更吼。么么哒。
胡扎 ,不诚信的人。据说是古代去蒙古做生意的人引起的称呼。据说现在在外蒙古偶尔还可以听到,但是很少了,毕竟大家基本上都是文明人了哈。
匠籍制度,朱元璋把当时的人按职业划分可大致分为:民户、军户、匠户。其中民户包括儒户、医户等,军户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匠户分委工匠户、厨役户、裁缝户等。世世代代就这样,不能改变。顺治二年取消。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古龙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