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5 5章

    承元帝驾崩了。

    宫内已是一片凄风苦雨, 内室皇后带着诸多嫔妃哭成了一团,倒是看着都真心实意的, 只是谁也不知哭的是什么。

    有子嗣的,许就哭的是儿子不能继位, 日后任人宰割;没子嗣的,许就哭的是自己, 日后少不得是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不管哭的是甚么罢, 总是哭的涕泗横流的, 看着是那么回事儿。

    殿外榻上承元帝尸身已经合了眼, 太子正伏在榻前哭得不能自抑。地上诸皇子虽是哭着,可已经有几个暗自抬起眼来,似是打量着什么, 显见着是心里有什么鬼主意。

    杨守真进来便见是这样,他心里叹一口气太子是早有万全预备才敢放心这样不设防地痛哭, 这些皇子也不知是想什么呢。

    他带着三位阁老张家已经倒了还不曾有人补上, 忠顺亲王此时不在, 众人也都明白为何,便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躬身恭敬进内, 先是随着痛哭一阵,向承元帝尸身行了大礼,过后勉强膝行至榻前,哽咽道“殿下,殿下您不能再如此痛心,如今朝野上下, 还等着殿下主持大局”

    太子似是不曾听见,仍埋头于榻上痛哭不止,哀哀叫道“父皇,父皇您怎么忍心抛下儿子就去了呢”

    杨守真苦劝无用,正欲带着几位阁老跪求,忽听外头戴权尖声通禀道“大行皇帝遗诏至”

    这一声惊得殿内诸皇子都收住了声可见方才都是装的了即便太子已立,可这不是权宜之计么,总还是有人妄图来个最后一搏。这几日他们都叫关在宫内,已是有人心浮气躁,忍不住叫自己的心腹往外悄悄传了消息。算盘打得噼啪响,趁着承元帝驾崩宫内无人防守逼宫,索性最后都推到六皇子和张家身上去,岂不快哉

    听见遗诏来了才是真有些惊慌。

    众人回头看去,竟见是林如海手捧黄袱子圣旨,稳步进殿。

    林如海也不管众人如何,面南背北站定,一板一眼地展开遗诏。

    “太子坚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即皇帝位,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天下,咸使闻知。诸子俱各安全,朕身后若能惕心保全,朕亦安矣。”注释

    “臣领旨。”以杨守真为首的阁老都垂头恭声领旨。

    底下的皇子都有些僵硬,一个便道“这时候宗室还不全,王叔不是就不在还是等着人来齐了再宣旨领旨罢”

    王子腾沉声开口“殿下多虑了,忠顺王爷此时正领兵与宫内外巡逻,以防有叵测之人趁此时生事。”

    杨守真也淡淡道“宗室王亲一时不能来全了,自然到时还有别的人宣旨。殿下放心,天下无不闻者。”

    皇子们再不情愿这时候也不能不领旨了,满心不甘地垂下头,参差不齐道“儿臣领旨。”

    众人都领了旨,唯有太子钟坚这时还在榻前痛哭恍若未闻,杨守真命人抬了一把椅子过来,亲自上前再三请道“请殿下正位。殿下,国不可一日无君,您奉旨承继大位,大行皇帝见了必定欣悦。”

    太子方才肯略抬起哭肿了眼的脸,哽咽道“本宫痛心呐”

    说着又扑倒在榻上,不肯继位。

    众阁老如此请愿三数次,太子俱推辞不肯受,还是忠顺亲王来了,粗声粗气地道“太子不必这样,皇兄能见着太子继位,才算走得安心踏实。”

    如此太子才算是勉强有松动之意,杨守真趁机叫内侍扶着太子在椅子上坐下,拱手道“为江山社稷计,陛下还请保重龙体,万不可悲伤过度,以致伤身。”

    钟坚慢慢止住了哭声。

    杨守真忙俯伏在地,口内高呼万岁。忠顺亲王紧随其后,诸位阁老也都跪下行大礼参拜。

    此时皇子们见事无可改方才跪下参差地喊了几声陛下。

    平昌此时就在屏风后头暗自听着,听到此处方才松一口气,悄悄溜到内室,上前在皇后身边道“母后,太子殿下正位了。”

    方才她进来时就有不少嫔妃偷瞧,听见这一声真是冷暖自知,但也算是心里有个地儿担着了,殿内众人也不算失态。

    钟坚坐在椅上受了众人一礼,方慢慢开口道“我心实在有愧,不敢承大行皇帝如此厚爱。仰赖诸位帮持,方能了此大事。”

    他话锋一转,已是改口自称“朕”了,“朕忖度如今先皇宾天,前又有张氏之乱,京中不得安稳。今特请忠顺皇叔代朕巡视,王崇安为辅,以领京城防务。”

    忠顺亲王和王子腾拱手应是。

    “大行皇帝一生勤谨,临终前多次嘱咐,不可荒废朝政。然朕悲痛不能,故由杨首辅并李阁老代为摄政二十七日,至除服朕再亲至。”

    杨守真、李洁仁也都拱手应是。

    钟坚略点头,这才和蔼看向诸位皇子,“父皇龙驭上宾,诸位皇弟心内悲痛不下于朕,此行便先与父皇定下庙号,也是以慰父皇英灵。”

    这时候皇子们心内还有不服的,此话一出,底下立时争执起来,有说这个的,有说那个的,一时之间争执不定。

    钟坚脸色阴沉起来,由众人在底下争执半晌,方开口道“诸位不必争了”

    他起身示意戴权取笔墨来,亲自执笔在纸上写下“仁祖”二字。

    “凡帝王,有功者曰祖,有德者曰宗,大行皇帝平西南,安鞑靼,所治二十年有余,海晏河清,天下祥平,当称祖。圣明贤德曰仁,温良笃朴曰仁,大行皇帝勤谨政事,处事以公,当称仁。”

    杨守真当先赞同道“陛下圣裁”

    忠顺亲王也道“听着极好,陛下高才”

    王子腾林如海也跟着附和,其余阁老自然不会有异议。

    底下皇子们这时也不敢多说什么了。

    “至于朕,”钟坚略想了想,道,“就定正和两字罢。”

    底下群臣又是一片赞同之声,杨守真道“持中守义曰正,相应相安曰和,陛下温仁敦厚,正对这两字。”

    正和帝微微一笑,旋即收住了。他起身道“父皇病重,母后操劳多日,如今先皇晏驾,朕即位理应尊母后为太后,上尊号惠慈,着礼部拟旨昭告天下。”

    “朕生母贵妃周氏,上尊号惠德,加尊惠德皇贵太妃。”

    众人垂首应是。

    正和帝步入内室,仁祖所遗嫔妃躲避不迭,唯有皇后并周贵妃还在原地,正和帝亲自上前扶起皇后,平昌忙扶起周贵妃。

    “母后累心多日,如今诸事已定。理应上尊号,正尊位,儿臣伏请母后归宫,万以玉体为重。”

    皇后这几日联合周贵妃压制住了宫内一干嫔妃,也实在是劳心劳力,如今尘埃落定,她着实有些撑不住了,闻言不过略略推辞也就顺从了正和帝的意思。

    边上早有小内侍上前来扶,另有步撵在宫外候着,惠慈太后自去了。

    正和帝此时方才上前低声道“母妃,此处便托赖母妃看顾了。”

    周贵妃微微点头,“皇帝放心,纵是我顾不过来,还有你妹妹在这里。”

    平昌看过来,正和帝道“是,有平昌在这里朕自然放心。”

    他不过说了两句,外间便有人来请他出去承元帝的丧仪不能无人主持。皇贵太妃便让平昌送他出去,平昌低声应是。

    两人错开一步往前殿过去,正和帝见四周内侍垂头不敢看,忙低声嘱咐平昌,“平昌,宫内谁有什么异动,你万万看好了。”

    平昌也低声回道“晓得,三哥你不必挂心。”

    “那便好。”其实正和帝自然放心,宫内不说平昌,如今皇贵太妃在这里坐阵,这可是能算计得承元帝身死的女人,还怕谁敢出诡计

    正和帝往前殿去主持大局,这一来便是五六日不得歇息,连带着底下的大臣也不能松懈。

    王玚作为詹事府詹事,名义上是东宫辅臣,从第二日丧仪开始便陪在正和帝身侧,两人私下里没少谈之前西山那一场谋逆。

    正和帝还提起鞑靼来访的使臣,“他过后便要回去了,本是想着要他们手里的证据,不料老六等不及弄了这么一出。倒是白跑一趟。”

    王玚笑道“也不算是白来一趟,不是签了百年条约这于国于民都是好事,趁此机会咱们边境得以休养,兵力也要提上去。即便他们日后反悔,咱们也不至于如此。”

    正和帝听了赞同道“这个说的是了。”

    两人又提起早些年王玚说的改革科举一事,正和帝话间不免遗憾,“可惜先皇不曾来得及推行便遭此意外,若是此事能成,可保大安国力强盛。”

    “可惜”王玚也是有些遗憾,“先皇晏驾,少说有三年不得改其道。”

    他安慰正和帝道“也不见得就是坏事了,能再推广几年藏书阁也是好的。等日子久了,读书自然深入人心,届时反而更好推行新政。”

    正和帝看着仍是不甘,“这是个机会,如今京中世家小心翼翼,生怕惹火烧身。等过几年他们缓过来了,又不知该怎么反对了。”

    王玚便不说话了,这个他已想得明白,只是“父死子三年不改其道”,仁祖才晏驾,正和帝是说甚么也不能就这么改科举这是事关朝纲的大事。

    倒是正和帝自己想了半日若有所思,“也不是不能”

    他想得出神,不妨两人坐在窗边,一阵秋风吹过,正和帝立时猛咳起来,惊得远处戴权手足无措,想进来拍背又不敢,只能一叠声地叫小内侍端茶。

    正和帝咳了许久才停了,他挥手示意内侍们下去,幽幽道“朕这身子你是知道的,撑不了几年”

    王玚可不敢就这个说话。

    正和帝长叹一口气,低声道“别的不说了,此时说了你也装傻。就是一句,望你日后看在家中夫人的份上,效忠平昌便同效忠朕一样罢。”

    作者有话要说  两宫皇太后并尊是从明宪宗时期才有的,之前都是只有一个皇太后也就是母后皇太后的,清朝两宫皇太后比较多

    注释是参考了康熙的遗旨,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我就不贴了,因为老长老长的了,幸亏这是雍正年间出的,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遗诏。要是真的老皇帝弄一个好几千字的遗诏,前头一个劲儿说自己多伟大,最后两句来了个谁继位,我估计底下跪着的皇子要呕死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  新电脑版     ,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